“合境平安”:金门烈屿东林聚落的民间信仰及空间防御

2014-08-07 11:43林志斌江柏炜
闽台文化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东林神明仪式

林志斌江柏炜

(1.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台湾金门;2.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台湾 台北)

“合境平安”:金门烈屿东林聚落的民间信仰及空间防御

林志斌江柏炜

(1.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台湾金门;2.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台湾 台北)

在万物皆有灵的信仰模式下,传统汉人社会为了自身利益,发展出以“宫庙”为中心,运用各式厌胜物建构一套坚强的防御系统,并积极举行各式驱魔逐疫的仪式,以确保生存空间之洁净,企图追求所谓“合境平安”之和谐社会。本研究以东林为田野基地,探讨汉人社会民间信仰中“人、鬼、神”空间共处的关系结构,并从民间信仰中神灵信仰、禁忌面与神圣面、宗教仪式等层面来建构传统信仰的鬼神观;并藉由仪式的参与,了解当代汉人社会中无形的祭祀空间范围与有形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关连性。

神鬼;防御;境;东林;烈屿

一、烈屿传统聚落的发展与神鬼信仰

金门,旧名浯洲、浯江,由金门岛、烈屿、大、小担等岛群所组成。其中金门岛西南侧之烈屿,为金门所辖下最大岛屿,故又俗称小金门;在古代,属百越文化之地,《方屿纪要》载:“屿周二十里,大小山数十,唐时尝置牧马监于此”。由于其地处大陆边陲,孤悬于闽南外海,具有与大陆阻绝的效果,吸引因逃避战乱的移民。

早在十三世纪,烈屿就有移民的纪录。烈屿黄厝洪氏家庙碑志上记载:“溯吾族洪氏始祖,讳公楷,字宣曦,处于江西饶州乐平县,登宋高宗末期庚辰科进士,出仕于朝,因梗直,忤权贵,贬受同安县尉。仕闽期间,值金兵渡河南侵,战祸缠绵不息,归计难酬,不得已播烈岛……”;又双口林氏家庙碑志上同样也有类似的叙述:“……勤公字周元,生我二世始祖,宠渥字君锡。斯赴任贵阳县令,值宋理宗丁巳之乱,宝祐五年(1257)官者遭害,远引来浯烈(今金门烈屿上林村)衍传双口、西方二村……”,故每逢中原战乱,烈屿成了避难者的世外桃园。

烈屿四面环海,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故吸引以经济活动为主的移民,东坑吕氏家庙碑志记载:“……顾吾吕氏系出自唐代宰相吕諲公之支派,原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经数度转徙,终鉴于东坑具有发展渔农之势,遂定居焉”,在以农渔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代社会中,富渔盐之利的烈屿,同时也提供了移民安家落户的理由。

各姓氏依其需求选择适合的场址,历经不同时期的移民与开发,形成现今岛上聚落型态,包含西路、西宅、东林、湖下、罗厝、青岐、上库、杨厝、上林、中墩、南塘、后井、前埔、湖井头、东坑、双口、下田、西吴、西方,后宅、黄厝、埔头、庵顶、庵下、后头、林边等26个聚落。(图1)

图1 :烈屿村落分布图(修改自google map,本研究绘制)

无论是基于何种理由,这些来自中原大陆汉族的移民,历经多年的开垦与繁衍,在血缘与地缘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今日村落的规模,从其文化、风俗及习惯的表现上皆属汉民族的分支,同时亦传承汉民族“敬天畏地”的神灵信仰观念。

在移民的开垦过程中,岛上的居民除需躲避战争的迫害外,来自大自然的威胁,如台风、暴雨,瘟疫,再加上移民过程或是其他经济上的因素必须面对莫测多变的大海,这些威胁往往造成人类生命丧失,或因而心生畏惧,使移民社会身处于恐惧的氛围中,面对此恐怖的威胁,来自移民原乡汉民族神明信仰,便随移民过程植入移民社会中,并且广建宫庙,奉祀来自原乡迁徙而来的神祇,或是传统汉人社会所祭祀的神明,如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土地神祇、王爷信仰。在烈屿地区有所谓“无庙不成村”俗谚,指的是每一聚落都建有庙宇,基于信仰需求,甚至一个聚落有数间庙宇,但只有一间会被指定为“境庙”,境庙所奉祀的主祀神则被尊为“境主”,为聚落的守护神,下表整理出烈屿地区宫庙信仰概况。(表1)

表1 :烈屿地区各聚落主祀宫庙统计表

聚落名称境庙主祀神下田真武庙玄天上帝西方玄天上帝庙玄天上帝上库天后宫、保生大帝庙天上圣母罗厝西湖古庙天上圣母东林灵忠庙洪府元帅湖井头李府将军庙李府将军黄厝关帝庙关圣帝君湖下忠义庙关圣帝君青歧、杨厝关帝庙关圣帝君埔头吴将军庙吴府王爷西吴田帅庙田府元帅中墩真武庙玄天上帝西宅忠仁庙关圣帝君西路忠义庙关圣帝君上林李将军庙李将军爷后宅九天玄女庙九天玄女后井刘府王公庙刘府王公后头护麟宫天上圣母东坑清云殿清云祖师双口拱福宫福德正神、朱府王爷西方释迦佛祖宫释迦佛祖、玄天上帝林边李府将军庙李府将军

宫庙作为村落的信仰中心,奉为“境主”的主祀神明,保障的是村落全体范围之安全,因此祭祀成了村落内最重要的活动;藉由“镇符”仪式,以确认聚落领域范围;且透过“请火”、“刈香”、“作敬”等仪式,祈求神明的赐福与保庇,免于灾难及疾病的威胁,达到“合境平安”的理想境界。

神灵信仰中另一种类型为祖先崇拜,透过祭祀,死去的先人会授福给后代,并保佑子孙平安顺利。而那些无后代子孙祭祀或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或通称所有“妖、魔、鬼、怪”,这类鬼魂,往往为了“讨吃”、“讨嗣”,都可能作祟,对人类社会产生威胁,甚至危害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防御鬼魅的入侵干扰人类生活和谐空间的运作,烈屿聚落基本上是采取以“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采取“建庙祭祀”、“普度”等消极性祭祀行为,另一方面,对于“顽灵”,“厉鬼”等,则采取积极性的制煞仪式,如“讨金钱、讨肉圆”仪式,以驱除邪灵。

烈屿为一蕞尔小岛,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且因地处边陲,政治上又分属金门本岛所辖下一小岛,常久以来,往往被忽视,故名不见经传,史籍也少有记载,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或简陋带过。但是也由于地型受限,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展现出风俗表现,其实是与金门本岛或整个闽南地区的风俗而有所差异,再加上因政局的影响,数十年军事封闭管制,开发迟缓,无形中也降低现代化对于岛上之冲击,传统文化幸以保存,使得岛上提供了研究传统汉人社会最佳田野基地;本文主要透过民间宗教仪式之观查与纪录,并选定烈屿地区东林聚落为田野基地,运用现代质性研究科学理论基础,相关史料汇整,有系统地去整理、归纳,去探讨一个汉人传统聚落“人、鬼、神”之间关系之互动。

二、“境”的概念与运作

(一)一个血缘聚落典型:金门东林发展概况

东林位居烈屿南方,东有大殷山,北接龙蟠山,西有阳山,南面临海,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元末,由林氏祖由福建泉州田中乡迁居于此地,1949年国民政府自中国大陆退走,进驻烈屿,同时引进新时期的移民,1964年,东林街道与东林市场完工,慢慢形成商业文化中心,有意经商者,纷纷集向东林移民,形成新的聚落形式,据2002年《烈屿乡志》统计,东林人口以林姓为大宗,其余有许、杨、石、方、洪、郑、施、陈、罗、冯、李、廖、应、徐、刘、庄等姓。

聚落内主要信仰中心有灵忠庙、佛祖庙、万神爷宫及忠孝堂。其中忠孝堂为聚落内林姓居民之宗庙,供祀林姓先祖,其信仰范围只限于林姓居民。佛祖庙原名为为水尾宫,其座落处位于聚落内外侧与海相接之处,从访谈得知,水尾宫有镇水尾神之功效,可守护村落内居民的财运,即所谓“把水财”、“收水尾”的功用。

万神爷宫主要供奉无主孤魂,聚落内居民立庙祭祀,并以万神爷统一尊称,期盼藉由居民香火的供奉,得到万神爷的庇佑。灵忠庙位于东林聚落内的中心,原称“厉王庙”,奉祀张巡,据传早期东林居民敬仰张巡死守睢阳城时,因贼众卒寡,战至粮尽援绝,最后不幸城破被俘,仍然临死不屈,从容就义,后忠烈封神,因此乃自金门城分炉,且立庙祭祀。相传在清嘉庆年间,东林聚落先民出海捕鱼时,偶然网获神木一段,神木上有“洪府元帅”四字,梦托本境缙绅,并依其影像塑成元帅容貌,于清嘉庆壬申年集资修建庙宇,奉祀为庙主神,灵忠庙至今历经数度重建,现今庙之规模为2004年重建,为东林聚落内的主庙,其他陪祀神祇有朱王爷、邱王爷、苏王爷、中坛元帅、保生大帝、老祖、刘王爷及虎爷等。

(二)“境”的领域界定:东林镇五营仪式

以聚落宫庙主祀神为“境主”,所辖下的特定范围,以“境”来表达此一特定区域范围,居民并以“本境弟子”自居,“本境”泛指在同一主祀神明的信仰基础架构下,所建构的特定神圣空间,又有“社”、“社里”、“村”、“乡里”等名词称某一特定地域,但于宗教活动中,一般都以“境”称之。

相较于地理环境或是国家力量所介定的有形领域,“境”的范围是属于“无形”的范围,“境”的领域完全取决于“境主”的“神力”范围,也就是聚落宫庙庇佑所涵盖的领域,并透过“镇符”仪示来界定“境”领域范围。

东林聚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举办称为“镇八营”之镇符仪式,而镇符所需之构件、路线、营头的选择及仪式的过程,皆有一定之规则与特定仪式,说明如下:

1、镇符的构件

镇符所使用之构件为依其材质来分,主要分为“竹符”、“木符”及“令旗”等三种。竹符长一尺二寸,制作时是取用竹子一段剖半阴干,符头要用纱线捆绑,符的下半部削成尖状,上书主祀神洪府元帅各营番号;桃符的长度略短于竹符,制作方法同竹符;令旗的使用则制作成三角形,并以颜色来区分五个方位,即蓝色代表东方、红色代南方,白色代表西方,黑色代表北方及黄色代表中央。

完成制作后的符令,必须经由“敕”的仪式步骤,方能由原初仅仅为物质性质实体的符令,转化成为俱含神圣效力之象征物的符令。由道士先行施唸咒语,象征召集兵将,类似于现今“阅兵”的概念,再以王爷的宝剑划破舌头,并以舌血沾于各类符令上,最后再喷洒符水并打上手印,即完成符令的构件,即符令之神圣化。

2、镇符的仪式及路线选择

东林“镇八营”镇符仪式分为“外五营”及“内三营”;外五营主要分布在聚落外围,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并分别代表各营的神兵、神将所驻守(表2);内五营则位于聚落内,分别代表灵忠庙主祀神明洪府元帅、厉王爷及太子爷。(表3)

表2 :东林聚落外五营兵力分布一览表

表3 :东东林聚落内三营兵力分布一览表

镇符的仪式队伍是由代表神明力量的“香火担”领头,到达镇符的位置,拔除旧有符令,再插上新的符令,配合道士鸣“牛角”,抽打“法索”,居民由外而内挥动代表神明兵将的“五王旗”,象征天兵天将驻扎于此,再焚香祝祷燃放鞭炮后,完成镇符仪式。

田野观察中,镇符路线依照旧有路线为基准,绝少变动,且沿着聚落的边界外围,形成一个封闭的路线,此一封闭的区域相当于聚落经济空间领域。

(三)“境”的组织运作:灵忠庙之管理

境是以宫庙为中心,结合境内家户所组成的神圣领域,因此各家户有义务去维持境的运作,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则是定期或不定期办理各式祭祀仪式,为使工作运行之顺遂,必需有效之运用与管理境内资源,兹叙述如下:

1、行政组织

灵忠庙的行政组织,称为“公司”,相较于经济社会上所指的“公司”法人型态,这里所称的公司就显得模糊与松散,简单而言,凡是属于东林境内公众的事与物,例如参与宫庙的事务,报导人都会自称“插公司事”,宫庙内所有的物品如神轿、桌椅等,也为“公司的”。

公司的最高权力中心,是以“境主”为主,通常他是以象征性存在,而实际的工作是由称为“头家”的炉主来进行的,但会以“掷筊”的仪式请求境主同意,境主有事交待,也会透过“托梦”、“乩童”中介转达,而头家遵其指示行事。

头家的产生以每年轮值的方式产生,具体作法是将东林聚落内家户,依序列出,每年轮值八位头家,当年轮值头家,以掷筊的方式选出一代表人,称为“大头家”,大头家于任期内负责境内有关宫庙的大小事务之推行,下表列出灵忠庙重要节日暨办理事项:(表4)

表4 :烈屿地区各聚落主祀宫庙统计表

由于“头家”,尤其是“大头家”从事的工作皆为公众的事务,即作“公司的事”,同时他又代表直接为“境主”服务,工作具神圣性,所以一旦被神明选中为“大头家”,在办完仪式之后,作东宴请包括师公在内的其他帮忙居民。

2、成员:口灶、丁、口、长老

头家作的是“公司的事”,为“公司”的代表,而境内的居民有其义务配合头家的指令行事,例如缴交“人口钱”,配合境庙的祭祀活动,如“犒军”,准备供品,提供祭祀所需人力等。在东林聚落,组成境内组成最小单位称为“口灶”。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家族经过繁衍,开枝散叶后,进行分裂;一个家庭中,即使兄弟各自已经成家立业,在境内结构中,仍然视为同一家人,即同一“口灶”,并由兄弟的父亲为其代表人;若有分家的需求,会请境内的长老,及来自母亲家族的“母舅”到场,协议财产的分配,称为“分家火”,其中最能代表家火的是传统社会中煮饭的“灶”,“分家火”必须从原有的灶炉取出一块炭置入新设的灶,代表兄弟分饮而食,而且经由境内长老的见证,在社会网络中已具独立个体。

“口灶”在境内的具体责任,除了有轮流担任头家的责任和义务外,另外是参与境庙香火祭祀轮值。为维持境庙香火神力不绝,除了境内居民自发性的祭祀外,会将境内“口灶”的代表人书写在一块木牌上,依照上面的顺序,依序轮流到庙里负责“点宫火”,以维持香火。此外,境庙内重要祭祀活动中,表达对神明敬意的“疏文”也以口灶为单位,再填入人口数,祈求境主赐福。聚落内最基本的单位是“丁”、“口”,“丁”指的是男丁,“口”则代表女性;在农业社会里,男丁负责最主要的生产,在民间信仰中,女姓在某些特定的祭祀仪式被视成禁忌,而被排除在仪式中,故宫庙的工作一般都由男丁担任。丁口则泛指聚落内的男女信众,或直接用“人口”称之。人口在宫庙最具体的义务就是于宫庙的活动中缴交一定的费用,如果对象是男丁,则称为收“丁钱”,如果是以人口计算,则称为收人口钱。

另一个特别的身份是长老,俗称为“老大”,一般而言,长老的资格必须是儿子已经娶媳妇,成家立业。长老是具祟高地位的一群人,由于其地位祟高,故境内宫庙里的各种活动,都必须听从其指挥;祭祀活动中,代表神明的“头旗”,由长老负责抬举,至于其他人负责其他如代表天兵天将的“五方旗”及“神轿”;仪式过程中,也代表境内信众,跪于祭桌后方,向神明祈福,祈求“合境平安”。

三、保境佑民的祈福仪式

神明需要从大自然(天界)获得“圣火”,才有“灵力”,信徒则需获得神明的“灵气”,所祈求的事物才会“灵验”。

“香”、“火”代表的是神明的“灵力”,亦可解释为信仰传播路径之发散。聚落信众或庙宇经营者为增加神明的灵力而举行“请火”仪式,而为回应信众需求,展现神力,通常一并举行“刈香”仪式,赐福境内居民,确保“合境平安”。

(一)神力的再造:请火仪式

请火仪式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增加神明的灵力之传播过程之展现,东林灵忠庙原称“厉王爷”,主祀分香自金门城厉王爷,直至清嘉庆年间才改祀洪府元帅。

刈香是神明获取灵力的来源,传统的刈香是必须回到祖庙举行仪式,一方面加强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增进香火的灵气;但由于烈屿环境特殊,四面环海为一独立小岛,受限于交通因素,“祖殿遥远,圣旨难闻……”故对于请火仪式,只能象征性的选择聚落的外围地点为主。

1、仪式过程

(ⅱ)如果c*(t)=0,即则问题仍转化为齐次问题.当Κ≥0时,问题的一般解(16)右边还要添加一项Φ1(z);当Κ<0时,由于相应问题只有零解Φ0(z)≡0,故原问题有唯一非零解Φ1(z).

仪式进行前,居民必须将庙内众神祇,由庙中请出并安奉于“神辇”上,当一切准备就绪,由专人“开锣”,开锣的仪式有一定的节奏和章法,通常由庙内经过训练之人员施作,当地人称为“鸣金七落”,报导人称锣声除可召集“众家神明之卫队”,一方面也宣告灵界诸灵,部队开拔,邪灵莫入;请火仪式队型依序为开路锣、头旗、五方旗、道士、大鼓吹、乩童、神辇、太平辇、锣鼓队、进香善信,一行浩浩荡荡,敲锣打鼓,声势浩大步行指定地点,进行“请火”仪式。由于请火地点一般在聚落外围上,故请火仪式进行前,必先由道士施念“净筵咒”:

一洗天收氛秽、二洗地决妖尘、三洗人长生、四洗道场各俱清净手执“花枝水”洒向香案及所有的王旗、五方旗、神辇等,以防止邪灵干扰,确保仪式的神圣。

为表诚心,长老率领轮值头家及乡众跪于香案前,道士宣读“疏文”恭迎包含境主在内之诸神明下凡享用祭品,祈求代表神明灵力的圣火,能藉由仪式回到庙中接受居民奉祀,并庇佑境内各家户家家平安。

宣读疏文后,道士于香案前点燃木炭及香把,随即将香插于各神辇前,众人抬起神辇绕行香案三圈,取下代表神力的燃烧木炭置入香担炉内,返回庙中香炉中,完成仪式。

(二)灵力的回馈:刈香仪式

“香”是神明灵力的象征,信众对神明焚香膜拜,许愿或祈求。而神明藉由“香火”等象征物回馈信众;东林聚落藉由“刈香”仪式的举行,配合境主绕境巡安,达到“合境平安”的境界。

刈香是宫庙神明绕境巡安活动,简单而言,就是象征境主的主祀神,为庇佑境内各家户,从防范森严的宫庙出来而到各家户巡安赐福,又称为“吃香案”。此外为确保神明的神圣性,在刈香仪式举行之前,会先行举行“放军”仪式,象征在境内布守天兵天将,防止邪灵干扰,这些布防的兵将,在仪式结束后,也要“收军”召回。针对刈香仪式的流程,即“放军”、“吃香案”、“收军”,叙述如下。

1、放军

放军仪式就有如人间社会中的军队阅兵、布防一样。首先于庙埕布置祭坛,道士会交待“头家”准备供品,其清单转述如下:“三牲一付”、“酒盏三块”、“金帛香纸炮”、“草料水”、“头旗、五方旗”。从田野的观查,其中三牲及金帛等作为仪式的供品;头旗及五方旗代表庙中诸神,布置于会场中;而所谓“草料水”指的是喂食牛马牲畜用的草料及水桶,是用来祭祀神兵神将所骑之神马,通常布置于祭桌旁;祭桌上则供奉民间信仰中神兵神将的指挥官“中坛元帅”。

放兵仪式进行时,道士口念咒语拜请道教诸神及境主等众神下凡享用供品,头家则配合道士的科仪,协助将酒倒入酒杯中,完成三献酒。

酒行三次完毕后,道士再宣读疏文,向上天禀明此次放兵的用意:“设醮放兵植福,召集五营军将勅造符令安镇五方、家户上壮光,不许邪魔侵入境土,祈求境中男女平安事。”接着吹起法角,召集神兵,安置五营兵马:

鸣角吹来第一声,闹纷纷开天门,军兵出天门,神兵火集如律令。

鸣角吹来第二声,开地户,兵马出地户,神兵火集如律令。

鸣角吹来第三声,人门开,兵马走出来,神兵火集如律令。

鸣角吹来第四声,塞鬼路,人路通,鬼路绝;人路长,鬼路短,人路长堪走马。……

鸣角吹来震五方,五营兵马来会防,五方五帝骑五马,迎来下马入我坛,神兵火集如律令。……

五营仝样人人头戴盔、身披甲,手执长枪火炎旗,九夷镇东营、八蛮军镇南宫、六戎军镇西营、五狄军镇北营、三秦军镇中营。

道士手执法角,依序脚踏自东方起至南方、西方、北方及中央五方位,再执法索每营打三下,含花枝水向外喷之,配合道士功法,长老及聚落男丁手执王旗,由内往外逆时钟方向挥舞王旗,象征兵将自神明统领处布防于聚落空间中,完成五营兵马安置。同时火化金纸,犒赏五营天兵天将,称为“犒军”。

2、吃香案

刈香是境主率同各路神明一同巡安境内,象征神明灵力的具体回馈,同时藉由“吃香案”的仪式,具体确认境主与家户的从属关系。仪式的开始,居民请出供奉于庙中神像,依不同神明各安置于特定神辇上,称为“绑辇”,如一般王爷、将军等类型神明,属“武将”性质神明,神辇外观雕梁画栋色彩华丽,神辇四周布置五方旗,以增进出巡时的法力与威严,进而达到驱魔降妖的目的;另外一种较无装饰,色彩也较为朴素,属于“文官”性质的神明,东林聚落所奉祀称为“老祖”林希元,出巡时谨以红布包覆轿身,居民大都以“神轿”来称呼;另一种二人即可操作,较为小型称之为“太平辇”,则是“虎爷”的专用交通工具。

仪式的队伍是由“王旗”、“五方旗”、“香火担”、“神辇”、“锣鼓队”所组成,在东林聚落每年一度刈香仪式,对于居民来说是重要且具意义的工作,聚落居民的参与度非常高,境中男丁几乎全数动员,甚至远在外地工作的人也会赶回参与;仪式的过程,依其聚落内的身份而担任特定的工作,如大头家负责挑香火担,其他头家抬境主神辇,长老执王旗,其他男丁负责五方旗及其他神辇。

境内家户则在门口处设香案,香案上摆设香炉、红烛、酒杯、及包含三牲、金纸等供品;仪式队伍抵达家户时,香火担、头旗、五方旗及神辇停驻于香案前方,接受居民上香膜拜,境内长老会将印刷神像、符令、令旗等境主象征物压镇于香案香炉下,道士则至香案处宣读疏文,恭请境主及各神明下降入临香案场享用居民奉献,并佑庇家户“阖家平安”。透过参与观察纪录疏文如下:

今以焚香拜请境主洪府元帅、厉王爷……,五营军将部下吏兵,金狮圣王,下降来临上香贡茶进酒奉献,士侯恩主出社绕境,特备牲酒犒劳帅将,庇佑弟子家门迪吉男女平安,阖家平安,发呀。

最后道士在门口挥动法索,结束此家户吃香案仪式;随即在大头家香火担的引导下,仪式的路线依序到各家户巡安、吃香案,直到聚落内所有家户都已进行完仪式,队伍才返回庙中,并请回神明回龛奉祀。

3、收军

收军即是召回布防在聚落空间之军将。境主完成巡安绕境行程,回奉宫庙神龛奉祀,之前伴随刈香巡安仪式所布防之神兵神将,也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必须召回主庙中,报导人告诉笔者,此类兵将,虽具“神性”但神格不高,需透过道士作法收回庙中,交由境主节制。

收军的场所与放军相同皆在庙埕举行,仪式开始,道士施念“净筵咒”,净化仪式空间,防止妖邪渗入;接着焚香拜请诸神及东、南、西、北、中央五营军将等列位神明,下降来等祭坛享用供品,头家依道士指示,依序将酒倒入祭坛上之酒杯中,完成三献礼,以向神明表达谢意。

为感谢神兵神将驻守聚落、守土有功,收军仪式除召回军马外,主要是以犒军为主,以下节录道士于仪式中所念经文:

今则设醮召集五营军兵安镇各方位,法事已完周,应于收回诰赏;鸣角吹起闹纷,召到东营九夷军,九夷军马九千九万人,人人头戴盔、身披甲、手执长鎗火炎旗,龙车嘈嘈军马走,东营收回来。……

五营军将收回犒赏……劳动于前、诰在后,有功无功也着赏,已赏军兵退边,未赏军兵进前领赏……军来用粮,马来用料,草料犒赏马卸甲,领赏金帛各归本位,焚香鼓角送归营,神归龛、佛归殿,诸各皈本炉位,今则收军法事完周,尚祈圣恩赐福消灾,全赖善功。

道士颂完经文,长老由外而内挥动王旗,收回兵马,随即自庙外携王旗回庙中,象征兵马已收回至庙中归境主管理,完成仪式。

(三)叩谢神恩:“作敬”

宫庙作为聚落的神圣中心,庙中所奉祀之神明,藉由神力护卫聚落安全,免受邪灵干扰。为感谢神明恩德,传统民间信仰中,会举办“醮”祭祀仪式,藉着醮仪的举办,一方面叩谢神恩,另一方面并祈求赐福,保佑聚落合境平安。

关于“醮”的意涵,刘枝万在《中国民间信仰集》一书中,认为“醮”在不同时期,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涵,从最早作为“祭”的同义词,演进成在露天以物祭祀天神星宿。随着道教的兴起,以僧道设坛祈福称为醮,最后逐渐演变成今日民间信仰中为还愿酬神而举办之大规模祭典;刘枝万对于“醮”义,进一步定义,他认为所谓“醮”,必须聘请道士前来主持,并设道场,举行道教仪式,且时间必须延续一天以上等条件。具体而言,就是以道教仪式为中心的祭典仪式。

东林聚落居民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其境主“洪府元帅”圣诞当日,为感谢神明庇佑,定期举行“醮”仪来酬神,称为“作敬”,以表达对神明之敬意。

1、作敬前的准备工作

“作敬”是答谢神明所举行的仪式,对于聚落来说是神圣的大事,基于仪式需求,必须事先准备及规划,特别是当值头家,依循往例,在长老的指挥及监督下,兴办各项物品,以应付仪式所需,以下列出醮仪当值头家应准备事项,以表列方式列举如下:(表5)

表5 :东林灵忠庙洪府元帅圣诞作敬头家应备事项一览表

2、仪式空间架构

作敬主要是聘请道士宣行为神明祝寿之仪式,故仪式空间主要举行道教法事为主,并配合庙内空间,塔建“法坛”演练科仪,且基于仪式需求,另外在庙旁搭设棚架建坛。

首先大门门楣悬挂敬联,上书有“祝寿植福”,两侧联对分别书写:“圣德巍峨苍生感德、神恩浩荡黎庶沾恩”,具体说明此次作敬目的;大门入口处设置“天公坛”,而为显示“天公”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公坛另以板凳垫高以表尊敬;入口两侧分别摆设金、银坛,坛上挂着“高台钱”。

庙中神龛前布置“法坛”,为道士宣行科仪的主要场所,布置以悬挂道教诸神之挂轴式神像为主,正面悬挂三清大帝,由左至右分别为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及太清道德天尊;左侧悬挂张天师、玉皇大帝及南斗星君,右侧为北斗星君、紫微帝君及玄天上帝(以逆时钟方向)。挂图神像前方供奉自神龛中请出之庙中所祀诸神;再往前方位置以八卦桌设置道士演绎功法之科仪桌,上面供奉纸板型道教护法神,称为“圣位”,用以守护道场,科仪桌上侧边供奉祈福用“斗灯”。

3、仪式流程:

作敬仪式主要是为神明祝寿,并藉由仪式祈求神明赐福,主要流程分别叙述如下:

(1)起鼓:由道士击鼓入醮,代表仪式自此开始。

(2)发奏:发奏表文,上通三清三境宫、地水列圣宫、金阙玉皇宫等天境,阐述设醮是为祝寿答谢植福事。

(3)闹坛:以道士的身形、步法为主,为仪式带来热闹气氛。

(4)请神:头家于天公坛前,上香向天公揖礼;接着道士口念经文,邀请包括玉皇大帝、三界诸神及庙中所祀诸神,下凡入坛来接受奉祀,头家配合道士口述经文,将酒分三阶段倒入香案前酒杯,完成三献礼。

(5)诵经:分为早、午及晚朝,藉由道士诵念经文,叙述神明以道德修身并成正果,现场节录如下:皈依道宝,淡薄尊神,凡真不老,下士闻之笑呵呵,中士闻之若存亡,上士闻之长生不老。皈依经宝,元始玉文,皇经诰说,说经四遍起沉疴,说十遍道德长存,说经千遍诸天到齐。皈依师宝,开化洞玄,辅元体道,金真演教说真科,济度苦海出迷津,惟愿来临证明妙果。38]

(6)献敬:道士口念经文,向神明敬献供品,头家列于香案前,依序传接供品,内容如包括香、花、灯、茶、酒、果、糖、米饭、金宝(手饰)、经书等十项供品。

(7)送天公:大头家上香并掷筊请求应允,将天公坛及金、银坛至庙外空地火化,恭送玉皇大帝返回天庭。

(8)闹厅:仪式进行至此,通常已到晚上时间,藉由道士功法及后场人员再次炒热仪式气氛,以达仪式祝寿热闹氛围。

(9)迎斗灯:以箩筐装入斗灯,上以花被覆盖,配合乡吹、鼓、锣陪伴迎送至大头家厝。(10)辞神:仪式的最后,由道士诵经恭送各路神明,火化金纸。

四、恩威并施:祭鬼与制厉

传统民间社会中,对于客死异乡、意外死亡而无人收埋者,这些通称为“孤魂野鬼”,普遍认为具有危害性,甚至进一步转为厉鬼,危害人间安全,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否则会危害人间。

对于散布在四方而可能作祟于人的孤魂野鬼,自来官府和民众都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防卫和驱逐的手段,二是怀柔祭祀手段。东林聚落对于无主、无祀的孤魂,采取建庙奉祀,并透过普度仪式,来安抚四方游魂;至于可能危害人群社会的厉鬼,则采取积极的制煞仪式“傩”。

关于“傩”,《说文解字》:“见鬼惊骇,其词曰傩”,简单言之,就是古代中国驱逐疫鬼的宗教仪式;在民间信仰中,傩结合道教神仙思想,结合民间信仰元素,发展出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之仪式,比如“虎爷巡安制煞仪式:讨金钱、讨肉圆”。

(一)无主孤魂的安置与普度

烈屿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自古战祸连绵,导致许多生命的死亡,民间信仰普遍认为,这些意外的亡灵,若不能妥善安置,得不到适当的奉祀,基于“讨吃”的心理,会危害人类社会的安全。故东林聚落于村落外围兴建名为“万神爷宫”之宫庙,主祀无主孤魂,且以“万神爷”通称,聚落内居民自发性前往焚香膜拜,以祈求庇佑。

农历七月份,民间信仰所谓的“鬼月”,传说中每年每到这个时候,阎王爷会打开地狱之门,清空地狱,放出所有的鬼魂到人间来乞食。清《金门志》就已记载:“七月朔日,俗称开地狱门,至三十日,称关地狱门;家家于门前致祭。”

而到了七月十五这天,一般人俗称为“中元节”,道家的地官赦罪日;另一个说法是佛家的“盂兰盆会”或“兰盆盛会”,相传是因目莲救母而来,身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尊者,他的母亲确是殴僧骂道,杀狗开荤,终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受饿鬼倒悬之苦刑,目莲知道后赶去,用钵送饭给母亲吃,但食物一送至口,便化为火焰,目莲求教于佛祖,佛祖指点他用盆器罗列百味,供养母亲身旁的众饿鬼,才能解救母亲。目莲遵照指示,终于救得母亲,也因此,盂兰盆会又称为“救倒悬盆”。

七月朔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醮;俗名普度,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42]

据田野调查访谈,报导人告知笔者,在1960年代,因东林市场完成,设置屠宰场,杀生过重,导致那几年东林地区发生几次死亡意外,居民人心惶惶,经境庙供奉的邱王爷的乩身传达必须办理普度,以度亡魂。但因普度仪式须动员大批人力与物力,对于当时的居民来说负担较重,最后长老们决定由东林街上商家分担祭祀有关包括延聘道士、糊纸、金纸、供品等费用,另提供场地供聚落内居民参与提供祭品赞普。

(二)仪式空间布置:

1、三清坛

斋坛是宣行科仪的场所,道家称为“三清坛”,建置于庙宇前方庙埕,上面悬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及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合称三清大帝的五幅神像;挂图神像前方祭坛上再供奉南、北斗天尊等道教诸神之挂图,同时头家再准备三牲、发粿、红圆等供品,上方悬挂“庆赞中元”敬联。

2、普度坛

普度坛为宣行普度仪式的场所,主要供奉大士爷;大士爷为一尊大型的纸糊神像,以称为“普度公”,因其脸部被制作成湛蓝色,青面獠牙,表情狰狞,型态凶猛,据报导人转述制作人糊纸翁师傅说法,大士爷头部及颈部位置特别设计制作成活动式关节,藉着风的吹动,以增加大士爷的气势,具体说明民间信仰中大士爷具鬼王的威势。大士爷下方另有一尊较为小型的观音大士,传说中为普度众生,观音大士特地化身为凶猛的鬼王型态,藉以镇压群鬼,所以又有“观音化大士”的说法。大士爷龛前设置祭桌,摆设供品祭祀;坛上方悬挂“敬联”,上书有“身形普化”。

3、孤魂坛

主要祭祀无主孤魂的场所,在东林的普度仪式中,孤魂坛共有二处,一处主祀“十方三界内,六道四生中,有灵无祀,有主无主男、女孤魂滞魄”;另一处因应金门因国共战争战死之亡灵,特别设立“国军阵公亡男女将士官兵灵位”祭祀。

4、竖幡,插路灯

竖幡的目的是为引导天地众神明及各方孤魂光临普度场,接受善男善女的敬拜及供养;而插路灯除具导引功能外,另依聚落的外围布建路灯,也有将仪式的空间界定在东林聚落范围。

(三)仪式流程:

1、安大士、荐孤魂

仪式空间布置完成后,由道士带领“头家”普度场进行“安大士”仪式,拜请“北阴酆都大帝”在内的所有掌管鬼界众神明降临普度场接受供拜;随后再至孤魂坛举行“荐孤魂”仪式,“奉请河沙三界内,六道四生中,有主无主,有主无祀,……男女孤魂等,……来临香烟座,入道场……”。

2、坐坛:说法,施食

道士坐于桌上后,先行拜五岳冠,然后将佛冠绑束于头上,念经说法,藉由符令使孤魂净身,将普度场的有限食物,变化为无量食,使孤魂享受无尽,并将食物变为甘霖,变化食物的过程中,其他助法道士随着经文声,将祭坛上“接手”、“接脚”、“接头”及“铜板”祭品,向前抛向前方民众,捡取经过道士加持过的“法食”,可以保平安。施食完毕后,道士继续劝孤,以期孤魂早日超生。

3、辞神

仪式的最后,居民先收回聚落外围路灯,再进行辞神仪式,在道士引导下,头家向观音等诸神上香叩谢,恭送神明驾返回宫,同时卸下幡,拆除榜文、敬联等与本次仪式有关之香炉、香脚、香烛等物,连同敬献金纸一并火化,以示祭典圆满,以达合境平安。

五、虎爷巡安制煞仪式:讨金钱、讨肉圆

传统民间信仰中,虎爷称为“下坛元帅”,一般供奉于神桌下,民间相信虎爷威猛的型,具有驱逐邪灵、保护庙堂的功能。东林聚落,居民利用虎爷威猛的外型及驱逐邪灵的神性,举行“虎爷巡安制煞”仪式,这种源自于古代的“傩”,居民相信具清除聚落内邪灵恶煞的效果,以达合境平安。以下阐述东林聚落“虎爷巡安制煞”仪式。

(一)祭虎爷仪式:吃生鸡

在“虎爷巡安制煞”仪式进行之前,必须先行祭祀虎爷,据田野调查访谈资料,报导人指出,“虎爷”和人一样,要“吃饱喝足”后,才有力气驱鬼制煞。东林灵忠庙,供奉的神祇中,原本并无虎爷的信仰,相传早期先民在无意中发现到一尊老虎塑像,认为其造型相当漂亮,于是便“捡”回灵忠庙,原本也无任何祭祀活动,直到有一次,庙中有位乩童,在一次的“起乩”仪式中,突然于地上翻滚,不时并跳上香案桌上咬食供品,且口吐白沫,形式相当凶猛,也引起居民的恐慌,经“元帅爷”指示,得知“虎爷”因不满居民忽视于“他”的存在,也从来都未加以祭祀,且所在位置潮湿积水,因此不得不附身于其他乩童上自已找食物。

故此,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十二两日,灵忠庙于庙埕摆设祭桌祭祀虎爷,有别于其他传统神的祭祀方式,由于虎爷一般都为宫庙的护卫角色,神龛也都位于地面上,且又具“野兽”性格的动物神,故祭祀的供品,以“生食”为主。轮值头家会于祭桌底下摆上生的“三牲”,居民也准备未经煮过的“生鸡”,供在庙前准备的祭桌上,举行称为“食生鸡”的仪式。

仪式过程,由二位居民一面敲打“法鼓”,一面口施咒语,伴随有节奏的鼓声,“童乩”意识便逐渐进入所谓“起乩”状态,这时的童乩,身围“八卦兜”,腰围“龙虎裙”,脚踏专门“脚步”,手持法剑往身上砍击,且不时的咬食祭桌上“生鸡”,并将咬在嘴巴的鸡肉喂食围观的居民,居民也相信,咬食到经神明加持过的鸡肉,会带来好运(图2)。

图2 :“吃生鸡”仪式(2005.2.19东林)

(二)“讨金钱、讨肉圆”仪式:

“讨金钱、讨肉圆”虎爷出巡仪式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间大约是在傍晚左右开始,首先由村中长老焚香祝祷,并且“掷筊”的方式取得灵忠庙神明的同意后,自神桌下请出虎爷,并安置固定于被称之为“太平辇”的神轿。

由于虎爷作为境庙的守护神,因此虎爷的巡境相当程度代表庙中神明出巡。故仪式的准备,包含代表灵忠庙主祀神洪府元帅及厉王爷的“王旗”,此外民间信仰仪式常用于壮大声势的“锣”、及装载金纸的“金帛菜篮”也须准备。综观而言,整个仪式大约由8~12人组成,队伍包括:举王旗二人、抬太平辇二人、敲锣二人及抬金帛菜篮二人,但可视现场到场人数增加敲锣和抬金帛菜篮的人数。

据田野现场访谈当地耆老,报导人指出,东林“讨金钱、讨肉圆”仪式历史已非常久远,相传以前参与仪式的人员是有限制的,王旗必须由灵忠庙轮值“头家”才能举拿,本庙众神明的“乩身”也就是“童乩”抬金帛菜篮,并由童乩之子抬太平辇,但因为仪式进行时,各家户祭祀虎爷的供品常有小孩零食,或常有以“红包”代替,他们会觉得不好意思,后来仪式参加人员就慢慢变成以小孩子为主;由于以自愿参加的形式为主,因此仪式中的各项工作人员每年均不一样,在仪式开始前,由庙中长老简单的交待如对虎爷要恭敬、小心使用各项工具、王旗的挥舞方式等此次仪式应注意事项,并挑选本次较为年长的小孩执举王旗,并主导本次仪式的行程。

仪式的开始,队伍由二面王旗为前导,虎爷的太平辇居中,锣队及金帛菜篮殿后,以灵忠庙为起点,开始到东林境内各家户进行“讨金钱、讨肉圆”。仪式的队伍到达家户门前,手执王旗的前导分站大门两侧,以顺时钟方向挥动王旗,代表招来洪府元帅及厉王爷的神兵神将助阵,在锣声的助阵声势下,虎爷的太平辇“冲”入居民住家,各家户的主人已准备好“香”及祭祀虎爷的供品金帛等,太平辇稍作停留,让并手执“香”的居民对虎爷祝祷上香,居民将香插于太平辇上,并取下原太平辇上的香插于自家香炉上,称之为“换香”;完成完上香、换香程序后,负责抬太平辇的人员,左右摇晃神辇,口里唸着咒语:

讨金钱、讨肉圆、养大猪、赚大钱

讨金钱、讨肉圆、作生意、大赚钱

往屋内来回前后“冲”三次,若居民认为所冲次数不够,或者主人住家较大,也可配合屋内大小另外往屋内其他位置冲及增加冲的次数,配合屋外王旗挥舞,及锣声大作,交织热闹非凡的景象;仪式完毕,家户将准备祭祀虎爷的供品、金帛等交由抬金帛菜篮大统一收执集中,最后再统一焚化,除此之外,各家户也会准备一个红包慰劳参与仪式人员,随着供品逐渐增加,负责抬金帛菜篮的人员要不时要将这些供品金帛先拿回庙中存放。整个讨金钱、讨肉钱仪式就是这样沿东林境内各家户依序施行,大约在夜间十时左右结束。(图3)

仪式结束后,队伍回到灵忠庙,虎爷自太平辇请下,再供回神桌下,王旗、锣及金帛菜篮放回仓库收存,金帛统一焚烧,所收红包由参与仪式的人员均分,供品则放在庙中,或由参加人员自行拿取。

图3 :“讨金钱、讨肉圆”仪式(2010.2.28)

烈屿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自古以来,天灾、瘟疫、战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对于此类凶死的尸体,一般相信,若未能妥善处理,就会沦为鬼煞,作祟人间,危害人类安全。对于散布在四方而可能作祟于人的孤魂野鬼,东林聚落居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防卫和驱逐的手段,二是怀柔祭祀手段。在烈屿地区居民兴建诸如“万神宫”类的阴庙,奉祀无后代奉祀的孤魂野鬼,以求平安;并透过普度仪式,来安抚四方游魂。

另一类不接受招安而危害人类的鬼煞,则采取积极的“制煞”行为,藉由利用虎爷威猛的外型及驱逐邪灵的神性,举行“讨金钱、讨肉圆”虎爷制煞巡安仪式,这种源自于古代的“傩”,居民相信具清除聚落内邪灵恶煞的效果,以达合境平安,相关关系如下(图4)

图4 :烈屿东林聚落人鬼神关系图

无论是消极怀柔祭祀手段,亦或是积极的防卫和驱逐的行为,基本上是采取以“以灵制灵”的手段,从人类自身利害关系,将灵二分为“善灵”与“恶灵”,善灵者如神明、祖先,运用其神力,布施于符令、神像上,以“厌伏而制胜”辟邪物设置于民居、庙宇、聚落上,用以辟邪制煞,建构所谓“神圣空间”,以防止邪灵的入侵。

传习汉民族“中央”与“四方”的宇宙观,烈屿地区是将代表东、南、西、北、中央五营神兵神将,并以青旗、红旗、白旗、黑旗及黄旗各自代表其方位,构成一环状“内神外鬼”的保护区域而称为“安五营”。

有别于居民对于“恶灵”畏惧的心理,对于“善灵”的神明,人类的态度是亲近而友善的,居民以供品祈求神明赐福,神明藉由“灵验”而有所回应,居民再以“还愿”作为回馈,构成“有拜有保庇”的信仰网络;每一聚落兴建庙宇来奉祀神明,以主祀神明为中心,建构聚落的神圣空间“境”,并尊为“境主”,保庇境内安全;聚落每年藉由“刈香”仪式,巡视境内“吃香案”,以确定“境主”与“本境弟子”从属关系,聚落居民则利用神明圣诞,举办“作敬”醮仪,为神明祝寿,并祈求赐福,保佑“合境平安”;同时居民在仪式的过程中,藉由“点宫火”、“头家轮值”、“人口钱”的,向神明确认义务,以求赐福保庇平安。

综观前述,传统汉人社会敬天畏鬼的信仰模式,对于代表天的神明、祖先,定期祭祀以表谢意,并借用其神灵力量,建置生活空间防御体系,此外并主动攻击威胁人类生活的各类妖魔鬼怪,达到“合境平安”的合谐空间境界,据此可归纳出烈屿东林民间信仰防御空间的模型。(图5)

图5 :烈屿社会防御空间的模型

注释:

[1]林焜熿:《金门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第97页。

[2]参考自烈屿乡公所(编):《烈屿乡志》,2002年,第350页。

[3]参考自烈屿乡公所(编):《烈屿乡志》,2002年,第364~365页。

[4]参考自烈屿乡公所(编):《烈屿乡志》,2002年,第360页。

[5]参考自烈屿乡公所(编):《烈屿乡志》,金门:烈屿乡公所,2002年,第91~119页。

[6]郑志明:《台湾传统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书局,2005年,第253~271页。

[7]参考自烈屿乡公所(编):《烈屿乡志》,金门:烈屿乡公所,2002年。

[8]参考金门县烈屿乡东林灵忠庙奠安委员会:《金门烈屿东林灵忠庙重建奠安纪念特刊》,2004年。

[9]本地又称二元帅。

[10]本地又称太子爷。

[11]即林希元,相传旧时东林瘟疫流行,林姓居民自大陆地区请林希元之香火回来奉祀,藉以镇压瘟疫。

[12]本地尚有“虎相公”、“金狮爷”等称呼。

[13]对于这项界定“境”领域的指标,林会承认为传统汉人村庄领域界定最常以“镇符”的仪式界定,“以图象来界定空间,意味着原图象上各元素之功能及意义被投射到土地的相对位置,透过信仰的力量,原本中性的空间被异化成许多具有不同功能及意义的次空间,这些次空间进一步地成为当地居民行为准则之一”。(林会承:《台湾传统汉人村庄的领域界定》,台北:亚太传统艺术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第1~2页。此外,林美容“以主祭神为中心,共同举行祭祀的信徒所属的地域单位”定义“祭祀圈”,并以祭祀圈来诠释群众与神明庙宇的祭祀行为,探讨“祭祀”、“族群”与“组织”等相互关系。林美容:《祭祀圈与地方社会》,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年,第140页。

[14]早期香火担,是将代表神明灵力之火炉,装入竹篓中,并以人力肩担之,故极耗体力;近年则以车辆代替人力。“公司”除了例行性的祭祀活动以外,针对临时性的工作,如庙宇的重建或是奠安,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科学,成立所谓“重建委员会”、“奠安委员会”组织,其下再聘请境内具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如行政、采购、总务等,来处理特定的工作。

[15]“公司”除了例行性的祭祀活动以外,针对临时性的工作,如庙宇的重建或奠安,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科学,成立所谓“重建委员会”、“奠安委员会”组织,其下再聘请境内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如行政、采购、总务等,来处理特定的工作。

[16]其为一长四公尺的竹干,上挂着锈有代表神明名号的旗帜,又有“王旗”的称呼。

[17]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第100~102页。

[18]郑志明:《台湾传统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书局,2005年,第150~155页。

[19]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第203~205页。

[20]金门县烈屿乡东林灵忠庙奠安委员会:《金门烈屿东林灵忠庙重建奠安纪念特刊》,金门:灵忠庙奠安委员会,2004年,第18页。

[21]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第83页。

[22]请火仪式中“疏文”,调查日期:2009年2月6日。

[23]以当地的用语为“绑辇”。

[24]黄美英:《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第101页。

[25]刈香在当地又有进香的说法。

[26]“放兵”是指因需进行某种仪式或将赋予某种任务,而由仪式专家将“五营军将”从“境主”的手中释放的一种过程仪式,而“收兵”是指某种仪式的过程将结束或某种时间的因素而将固守境外或存在于空间中的“五营兵将”透过仪式专家将其收回至“境主”手中的一种仪式……。藉由“释放”与“收回”的动作,强化仪式进行的过程与时间点在聚落的空间中是和谐与安全的想法,而“释放”与“收回”所表达的是护卫、防御的概念。林建育:《金门传统汉人聚落领域的空间界定:一个五营信仰的考察》,硕士论文:树德科技大学,2006年,第83页。

[27]田野观查时亦有报导人用“放兵”、“收兵”等用语。

[28]纪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29]调查日期为2012年2月4日,所拜请为宫庙中所奉祀之神明。

[30]仪式进行至此,需配合道士咒语将酒添加至酒杯里。

[31]仪式进行至此,道士口吹牛角号。

[32]依序收回东、南、西、北、中央五营兵马。

[33]从田野的观查,大金门地区都称为“作醮”,“作敬”唯有烈屿地区有如此说法,为忠于田野,本文统一用作敬书写。

[34]刘枝万:《中国民间信仰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1年,第1~3页。

[35]除作敬当日不能变动外,日期一般可稍作调整,原则上需于作醮前完成预定工作。

[36]报导人说明挂上高台前象征此仪式已经聘请专人负责,有谢绝其他人假为神明祝寿而向庙方索取报酬;另一方面也对仪式空间作一区隔;另外从田野的观查中,金银坛的设置仅烈屿地区独特之风俗,其他地区如大金门皆未见此风俗。

[37]斗灯内容包括:铜镜、木尺、宝剑、秤、彩伞、长明灯、香炉、剪刀、花生、米、芋头等物品。

[38]纪录日期:2014年5月20日。

[39]吕理政:《传统信仰与现代社会》,台北:稻乡出版社,1990年,第97~98页。

[40]林焜熿:《金门志》,台北:台湾银行,1960年,第389页。

[41]刘还月:《台湾人的祀神与祭礼》,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176~178页。

[42]林焜熿:《金门志》,台北:台湾银行,1960年,第389页。

[43]另一种说法是民间怕鬼王太过凶猛,故以观音制镇鬼王。

[44]调查日期:2011年8月14日。

[45]傩:是古代驱逐疫鬼的宗教仪式。

[46]调查日期:2011年及2012年农历元宵节。

[47]报导人说原本吃生鸡的供品都置于地上,但基于卫生及怕其他猫、狗抢食,故除三牲外,其余“生鸡”改置于桌上。

[48]法鼓:法教仪式中,设有长的握柄,以便持奏。可参阅:吕锤宽:《台湾传统乐器生态发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2011年,第129页。

[49]这是一种无顶的小型神轿,造型也相较简单,通常只要二人即可操作,机动与灵活度都高于一般的神辇与神轿,是本地“虎爷”的专用交通工具。

[50]为增加虎爷气势,居民会在虎爷抵达以前,先行虚掩大门,俟虎爷太平辇到达后,前方抬辇之人会用脚“踹”开大门,以壮声威。

[51]郑志明认为,“香”是一种神明“灵力”的象征,“换香”代表将神的灵力带回自家中。参考郑志明:《台湾传统信仰的鬼神崇拜》,台北:大元书局,2005年,第253~271页。

〔责任编辑 钟建华〕

Territory of Peace and Harmony:Folk Religion and Defense of Space in Donglin Village of Lieyu,Kinmen

Lin Zhibin Jiang Bowei

In the traditional Han Chinese society people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has a spirit.Based on the belief,a“defense system”is developed,which views the temple as its physical center.Supporting the system are talisman statues and objects placed in chosen locations within the territory protected by the system.In addition to physical structures and artifacts,a variety of exorcism rituals are held to purge the living environments of human being and eventually reach social harmony.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Donglin,a village in Lieyu Isle off Kinmen Island,as the subject of field study.It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al structure of human,ghost and god in the perceived space where they are believed to co-exist by Donglin villagers.Through studies on the tradition of worshiping gods and spirits,establishment of holiness and evilness,and practice of religious rituals,the researcher will discuss the construct of the belief of ghost and god by villagers of Donglin.Finally,the researcher will reveal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visible space defined by religious rituals and the tangible society and domain of living as observed in some of the rituals.

spirits,god,defense,territory(jin),Donglin,Lieyu

林志斌(1968~),男,福建金门人,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硕士,金门文史工作者;江柏炜(1968~),男,台湾台北人,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专任教授兼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主任、金门大学闽南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猜你喜欢
东林神明仪式
画地为牢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王的神明
咱们明天比蜜甜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Talking strategies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