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莉,徐淑晖,颜 浩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同时常出现合并性感染,随着症状加重和疾病进展可以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常需要使用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进行机械性通气,但是其副作用较为严重,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经鼻或面罩开展无创通气在临床中广为应用[1]。我院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54~76岁,平均68.76±4.25岁;病程3~21年,平均14.98±4.67年。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流量吸氧、抗炎、支气管扩张药物、祛痰止咳、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及静脉营养等支持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排痰,必要时可以吸痰处理。同时对患者应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型呼吸机辅助呼吸,口鼻面罩,模式为S/T。初始压力设为IPAP 0.98~1.47 kPa,EPAP 0.39~0.58 kPa,可以逐渐上调压力到IPAP 1.47~2.16 kPa,EPAP 0.39~0.78 kPa,将患者吸氧质量分数设定在50%以下。同时根据患者测定的血气分析数值对通气参数进行调整,让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一次通气时间2~4 h,每天2~3次。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逐渐递减压力和通气次数直至撤机。当患者发生腹胀明显时要给予胃肠减压。在患者上机前和上机后4 h、24 h、48 h分别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情况变化 患者上机前和上机后4 h、24 h、48 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变化见表1。
表1 患者上机前和上机后4 h、24 h、48 h测定动脉血气分析情况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02例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9例,其中4例为咽部不舒适,2例为腹胀,2例出现恐惧、紧张感,1例出现皮肤的压迫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所有患者经过调整面罩的松紧程度和局部治疗后均缓解。
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可以直接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能有效刺激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还可以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程度,让患者的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通气量增大,有效排出CO2,纠正缺氧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2]。
本研究显示,患者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血气分析中的pH值、PaO2、PaCO2、SpO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应用无创机械通气后,患者的PaO2和SpO2迅速升高,PaCO2明显下降,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创机械通气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患者无须插管进行治疗,减少了患者由于插管所导致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患者可以正常进食、饮水,使得患者保留了咳嗽和说话的功能,且对患者没有创伤,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所接受,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三,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操作方便,上机和撤机操作简单,同时也方便了对患者气道的护理工作;最后,无创机械通气对于患者的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能够减轻心脏的负荷,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减轻肺水肿[3]。
综上所述,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及早使用对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改善缺氧及缓解CO2潴留具有很好的疗效,为治疗原发病赢得了时间,同时可以让患者免于遭受气管插管,减少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荔.BiPAP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2):64-65.
[2]沈悦.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69-70.
[3]王波.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24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