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借甲午大发战争财

2014-08-05 09:12
环球时报 2014-08-05
关键词:沙俄甲午战争战争

陶短房虽然甲午战争的参战方是中国清朝和日本,但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西方列强从来没有袖手旁观。无论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还是试图挑战前者地位的法国、沙俄,或是在亚洲根基未稳的德国、美国,都将中日间的这场战争当成谋取本国利益的最好机会。英国态度摇摆影响战局英国不仅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军火贩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联合舰队除“松岛”号、“严岛”号、“桥立”号三舰外,其余战舰要么是英国造船厂建造售给日本,要么是日本引进英国技术和现成装备自行建造;而北洋水师参战舰船中,除了定远舰、镇远舰、济远舰、平远舰外,也都是从英国引进。可以说从甲午战争伊始,英国就脱不开干系。英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变化,更直接影响战局走向。甲午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东学党事件。最初英国摆出“居间调停”、“两边干涉”的姿态。英国和沙俄曾联合提出,由他们出面协调中日同时从朝鲜撤军,让朝鲜自行解决内政问题,这也让李鸿章和清廷在战争开始前和开始之初,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尤其英国调停上。英国的确也有理由介入。作为既得利益方,它希望维持现有的远东地缘政治格局,让中国和日本保持均势。此时中英两国关系密切,英国人赫德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使英国不仅得以从中国汲取源源不断的利益,而且还能深入影响中国政局;而日本则逐步取代中国,成为英国军火在远东的最大买家,这也让英国在中日间难以取舍。然而沙俄很快改变主意,宣布退出对朝鲜事务的介入,让英国感到措手不及,并旋即也停止调停工作。1894年7月爆发丰岛海战时,清军租用英国怡和洋行“高升”号、“飞鲸”号、“爱仁”号三艘商船运兵。李鸿章当初租用英船的意图,是希望借助英国商船的特殊身份确保运兵安全,即便被袭击,也可借机拉英国“主持公道”。这次海战的结局是满载清军官兵的“高升”号商船被击沉。此事发生初期,英国舆论的确对日本十分不利,但日本随即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公关,并委托当地国际法专家,以“中国军舰首先开炮”、“攻击‘高升号时战争实际业已爆发”为由,将“‘高升号事件”责任推给中方,此后英国舆论随即逆转。大东沟海战爆发后,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从此一蹶不振,日本则夺取甲午战争制海权。深谙海洋战略奥妙的英国迅速意识到清朝败局已定,开始不动声色地倾向于日本。当年11月,英国法院裁定“高升”号事件责任全在中方,中方需向怡和洋行和英国政府赔偿一切损失,李鸿章拉英国介入或调停的努力彻底失败。10月25日,日本占领旅顺并进行大屠杀,一度令英国舆论再度对日本产生反感。此时日军再施公关故伎,将屠杀歪曲为“基于清军抵抗的激愤之举”,并将清军塑造为“野蛮人”,将日本塑造为“西方的好学生”、“最文明的亚洲人”。而适逢此时,清朝下令在天津登上英国船只搜捕日本国民,最终再度令英国舆论转向。与清朝笨拙的外交应对相比,日本在战争期间非常重视英国的态度。英国最担心的是自己在中国苦心经营的江南、华南被战火波及。日本发现这一点后旋即明确表示,不会将战火扩大至上述地区。英国至此表现出更为消极的态度,任由日本对中国大打出手。1895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一度表示将与沙俄等国组织调停。但由于担心清朝在绝望中会与沙俄结盟,英国最终选择缄默,这成为迫使中国接受《马关条约》的重要因素。《马关条约》谈判期间和其后,英国并未参与“三国干涉还辽”等国际行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的新开放口岸,英国都可以分享。战后英国还选择和日本结盟,共同对抗沙俄,英日同盟一直延续到1921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才结束。法俄假借调停获取利益法国和沙俄是当时英国在远东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甲午战争爆发后,法国和沙俄拒绝仿效英国,既未发布中立声明,此后又拒绝金伯利的列强介入调停建议。法国当时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趁火打劫,利用清日交战、未遑它顾之际,在越南等地获得更多便宜。为此法国特意在开战前夕更换驻华公使,并给新公使施阿兰“要求中法重新勘界”的使命,但并未得逞。出于和英国的竞争关系,法国对英国调停失败幸灾乐祸,因此多次拒绝和英国“搭伙”——只要英国参与,它就不参与。但随着战事蔓延,法国意识到介入调停将提升自己在远东的行动力和号召力,因此在1894年11月对清政府表示,愿意介入调停。1895年1月,随着战事蔓延至中国本土,法国担心英日坐大,加大了干预力度,并和沙俄协调行动,试图阻止日本获得更多利益。出于对台澎的觊觎,法国一度试图阻挠日本割取,随即又和俄德联手,发起“三国干涉还辽”,阻止日本割取辽东半岛。借此机会,法国还迫使清朝签署《续议界务专条附章》和《续议商务专条附章》,从中国割取中越边境多地,增开思茅、河口商埠,允许法国在中国西南各省享有开矿优先权,从而不战获取了丰厚利益。沙俄在甲午战争中是个虽未参与、却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沙俄因素,英国在介入调停时始则瞻前顾后,继而偏袒日本;也因为沙俄因素,日本在将战火燃向中国时总是力求稳扎稳打,避免刺激这只“北极熊”。在战争前期,沙俄力图将战火控制在朝鲜半岛范围内,宣布只要不蔓延则不加干预;而在战火蔓延后,沙俄则和法国协调立场,力图一方面限制日本获得更大战果,另一方面为自己谋取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为此沙俄暗中怂恿日本觊觎台湾,目的是借此将日本注意力南引,便于自己染指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沙俄同样获得极大利益。它逼迫清朝签订《中俄密约》,在中国获得修筑铁路等特权,此后更占领旅顺、大连,在东北建立霸权。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俄日矛盾激化,埋下此后日俄战争的导火索。美德纵容日本战争行为德国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微妙:最初坚决拒绝调停,希望中日大打出手,借机谋取军火贸易的巨利;继而发现日本胜局已定,唯恐英国获得好处,就积极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并扮演三国中对日最强硬的一方;当它发现俄法在“还辽”后都能得到大宗好处,而自己一无所获时,就转而偏向日本,试图对“还辽”从中作梗。由于德国缺乏在远东的坚强实力,虽然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最终却所获无几。不过德国人后来还是乘人之危,从中国手中强租胶州湾、威海卫和刘公岛,而那里正是战前北洋水师的大本营。美国自始至终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拒绝参与一切列强调停,但事实上却纵容了日本的战争行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没能赶上殖民“末班车”的美国,一直推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原则,试图在没有殖民地的情况下,更多获得商业利益。在美国看来,通过战争迫使在对外开放方面态度相对消极的清朝进一步开放门户,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
沙俄甲午战争战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象牙战争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战争催生的武器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战争
沙俄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