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续德,李大庆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水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海平面下降,浙江的先民们从西部的山区、丘陵沿着母亲河—钱塘江一路东进,在富饶的北岸杭嘉湖、南岸宁绍平原繁衍生息,建立起新的家园.钱塘江为两岸人民提供了灌溉之利、舟楫之便,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引起的钱江潮虽为天下伟观,却也严重地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几千年来与浩瀚狂潮所作的坚持不懈的抗争中,人们创造了“海塘”这一有效的捍御潮汐的人工工程.据传4000多年前,大禹两次躬临绍兴治水,沟通畎浍治平田土.而绍兴、萧山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在于于一片斥卤沼泽之地围垦田亩兴修水利,在与江洪海潮的抗争中兴建城邦建设乡村,在此过程中,海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萧绍海塘兴筑,嘉泰《会稽志》曰“莫原所始”[1],但公认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即有钱塘江南岸绍兴地区“塘”的表述,汉太守马臻所创鉴湖的部分区段,也有着拒咸蓄淡的功用[2].唐以后海塘兴筑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由于目前萧绍古海塘已经失去海塘效用,对其的研究很少且基本从史料出发就史论史.本文试图以现场考察所得为出发点,就萧绍古海塘的研究、保护作一探讨
钱塘江涌潮自古有之,江潮的冲击影响着河床,河床的改变又导引着江潮的走向,故而两岸的受灾区域亦随着江潮走向的改变而改变,迁移无定.钱塘江的江水海潮,元代以前由山会平原北部的龛山与赭山之间的南大亹(鳖子亹)出入,这一带史称后海.这里一日两度潮汐冲刷,轻则倒灌平原河流,重则直接泛溢平原,致使河水海水交混变咸,土地斥卤,沼泽连绵.明确记载海塘建筑的文字始于《新唐书·地理志》,而从李俊之、皇甫温、李左次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绍兴府境内海塘在唐以前就已存在.嘉泰《会稽志》有“界塘”的记载:“界塘在县西四十七里,唐垂拱二年始筑,为堤五十里,阔九尺,与萧山县分界,故曰界塘”,其位于山阴与萧山两县交界的后海沿岸[1].而有文字记载的钱塘江北岸海塘修筑,始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曾任钱唐县令的刘道真已亡佚的《钱唐记》,其与《唐书·地理志》所载及吴越王钱镠所筑海塘都是在北岸的杭州.至两宋王安石《海堤记》、黄震《万柳堂记》,海塘修筑重又涉及南岸余姚、萧山等地.萧绍海塘历代兴修情况大体如下.
唐开元十年,会稽县令李俊之增修防海塘.大历十年观察使皇甫温,太和六年县令李左次又增修之.
宋庆历七年,余姚县令谢景初自余姚县云柯而西达上林,为堤二万八千尺.
隆兴中,给事中吴芾重加筑会稽县防海塘.
庆元二年,余姚县令施宿重筑余姚县石隄.
嘉定六年,山阴县后海塘溃决,守赵彦倓请于朝,重筑.
咸淳六年,萧山县捍海塘为风潮所齧,尽圮于海,越帅刘良贵移入内田筑之,植柳万余株,名曰万柳塘.
元大德中,上虞县海塘溃,漂没宁远乡田庐,县役合境之民,植建畚土以捍之,费钱数千缗,完而复圮.
至元六年,募民出粟筑上虞县宁远乡海塘.
至正元年,州判叶恒筑余姚石隄.
至正元年,郡守泰不华又作石隄三千一十四丈.
至正七年六月,大潮复溃,府檄吏王永议筑塘成凡一千九百四十四丈.
至正二十二年秋,飓风大作,土塘冲齧殆尽,府檄断事王芳督治兼县尹总理之及度夏盖湖所灌之田亩出粟一升,于西偏鹊子村作石塘二百三十二丈,而海患以息.
明洪武四年秋,上虞县土塘复溃,郡守唐铎檄府吏罗子真重筑.
明洪武二十二年,萧山县捍海塘坏,命工部主事张杰同司道督修.
明洪武三十三年,重筑上虞县西塘.
永乐初,于余姚旧塘之北筑塘以遮斥地,曰新塘.
正统十四年,筑萧山县新林凌家港等处海塘.
宏治八年,潮啮萧山县长山隄,几圮.太守游兴以闻,事下参政韩镐议,属同知罗璞督工,筑为石隄.
宏治间,修会稽县防海塘,易以石,费巨万.
正德七年,会稽县石塘复为风潮所坏,仍易以土.
嘉靖十二年,重筑会稽县土塘.
隆庆四年,萧山县令许承周创筑北海塘,以遏潮啮,凤仪诸乡赖之.
万历二年,山阴县白洋口塘圮,知县徐贞明修筑之.
万历二十四年,萧山县北海塘圮,协同山会二邑修筑.
万历四十一年,复修萧山县北海塘.
崇祯九年秋,萧山县潮冲瓜沥,塘坏,县令顾棻议置石塘.
元明以后,海潮冲激北岸愈甚且海盐受灾最重,成化间甚至发生一次溺毙万余人的惨剧,故而元明间的海塘修筑重点主要沿海盐至盐官一线,清代顺治及康熙朝早期,海塘的修葺重点也仍然在海盐.直至雍正年间,海潮直逼北大亹,雍正二年七月的潮灾揭开了清代大规模修筑海塘的序幕.然而此一时期钱塘江海塘修筑的重点在北岸,南岸海塘修筑一向归于民修民建,直至乾隆元年乾隆帝下旨,将“绍兴府属山阴、会稽、萧山、余姚、上虞五县按亩派钱之例停止.其堤岸工程遇有应修段落,着地方大员委员确估,于存公项内动支银两兴修,报部核销.”[3]
钱塘江南岸因有萧、会等山联络捍卫且于国家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朝廷甚至认为“海塘形势,总须南坍北涨,塘工方能稳固.”[4]故于潮势南趋时朝廷偶有拨款修筑海塘.如乾隆四年,巡抚卢焯题请兴筑仁和、钱塘、山阴、会稽、萧山、上虞等县江海塘埭.乾隆七年巡抚常安题请建筑山会二县交界之宋家溇土塘一百四十丈.乾隆十年巡抚常安题请修筑山阴、萧山、诸暨三县石土堤埂,以工代赈.至乾隆二十四年潮水全行北向之后,南岸海塘又基本归于民修民建.如《上虞塘工纪略》所载清咸丰、同治间,上虞连仲愚先生以一己之力督率兴建、维护上虞海塘,此项工程并未动用国帑[5].这一时期因为潮势尽趋北大亹,“浙江杭、嘉、湖及江南苏、松、常、鎭七郡,全赖海宁等处捍海长塘为田庐保障.南岸尚有萧、会诸山联络捍卫,北岸则一带平衍均属田庐,全恃一线危塘与潮争胜.”且于此七郡所征漕粮超过全国一半以上,故国家对北岸海塘极为重视.不惜重金建成的北岸海塘,气势宏伟砌筑考究,为我国古代海塘工程技术的巅峰之作,与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最著名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建筑工程.今天海宁、海盐一线古海塘尤巍然屹立,担负着捍御潮汐,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使命.
民国时期,现代技术、材料、机具已逐步应用于萧绍海塘建设.民国十四至二十六年,先后将三江塘湾、楝树下、南塘头三处土塘改建成新式浆砌块石斜坡塘;用气压灌浆机在三江闸西首、镇塘殿等处石塘灌注水泥沙浆.此后,混凝土用于萧绍海塘工程已较为普遍,海塘更趋坚固,抗洪御潮能力提高.这一时期,又在古海塘之外加筑一道大塘,称为南沙大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上虞两县也曾对萧绍海塘多次进行加固、改造,但由于潮势的总体北趋,古海塘的功能已逐渐丧失.
那么,南岸人民费尽心力兴建的萧绍古海塘是否还有价值?现状又是如何?
自乾隆二十四年潮势全行北冲,使钱塘江潮水对北岸的冲击增大,南岸淤涨,形成南沙,萧绍平原受海潮影响相对减轻.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围涂,将钱塘江南岸岸线北推数公里,萧绍古海塘逐渐远离岸线,抵御潮汐洪水的海塘功能逐步退化,以致近年以来对萧绍古海塘的破坏处于失控的状态.
随着塘外不断围涂,宋家溇以西至萧山浦沿海塘,渐离海岸,塘面多改作公路.塘堤仍作为全省主要海塘加以保护,临海段海塘,多用干砌或浆砌块石护面.1989年12月,萧绍海塘绍兴段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从2000年开始,萧绍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同时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整个萧绍平原都在大兴土木建造民房和厂房,并在古海塘上铺设沥青路面.而由于海塘附近的房地产开发,整条海塘已不再连贯,某些区段的柴土塘已彻底消失.
如果我们将萧绍古海塘定义为宋元明清间修筑,并将民国时期以近现代技术所建南沙大堤排除,则萧绍古海塘起萧山之长山,抵余姚之上林,接慈溪至定海,逶迤五百余里.
据万历《绍兴府志》记载[6],萧绍古海塘具体分段与位置大致为:
萧山北海塘:在县东北新林、白鹤两铺之间,长二十里.西自长山之尾,东接龛山之首.
山阴后海塘:在府城北四十里,亘清风、安昌两乡,实濒大海.
会稽海塘:在府城东北四十里,东自曹娥、上虞界,西抵宋家溇山阴界,亘百余里.
后海塘:在府城东北八十里,周延德乡、纂风鎭,凡三千七百一十一丈.
上虞海塘:在县西北宁远、新兴二乡,东自余姚兰风乡而抵会稽延德乡.
余姚海塘:在县北四十里,县之北壤.东起上林,西尽兰风七乡十八都之地,悉濒于海.
官塘:官塘跨山、会二县,在山隂者又谓之南塘.西自广陵斗门东抵曹娥,亘一百六十里,即故镜湖塘也.东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所筑以蓄水.明嘉靖十七年,知府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
山阴官塘:山阴官塘即连道塘,在府城西十里,自迎恩门起至萧山.
界塘:界塘在府城西五十里,唐垂拱二年筑,与萧山分界.
萧山西江塘:在县西南三十里,邑之尽处也.
上虞江塘:上虞江塘自十都百官抵七都会稽延德乡,横亘一万五千六百丈,利害与海塘同.
2014年5月16日,钱塘江管理局组织对萧绍古海塘全线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在考察中发现萧绍古海塘基本改作公路路基埋于地下,塘面作为公路路面使用.也有部分被耕地掩埋,甚至有部分石塘用作民房房基,如瓜沥镇塘头街房屋完全建于海塘之上,原海塘上所建茶亭《舍茶碑记》碑石,也嵌入民房墙体.仅部分高于田亩及房屋的石塘可见,塘基因埋于地下未及挖掘考察,柴土等形式的海塘也未能寻访.
目前,萧绍明清古海塘只有绍兴曹娥江畔楝树闸一线全长约6.41 km的石塘,仍然发挥着捍御洪水保卫田庐的作用.然而由于沙涂远涨,这段海塘严格意义上来说已成防御曹娥江洪水漫溢,不再抵御钱塘江咸潮的江塘.
由于钱塘江河道的改变,萧绍古海塘早已远离岸线,捍御潮汐保障田庐的功效也早已失去.那么这段埋于地下,或成为路基或作为房基的老旧的石头长墙,目前是否还有存在意义或者保护价值?
绍兴古称会稽,曾是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都城,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于此卧薪尝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饶,素有“人文之邦、鱼米之乡”之美誉.如今这里依然河道纵横,柔橹声声.而这一切的存在,都与捍御江洪海潮的海塘密不可分.
萧绍古海塘现在虽已丧失了一线海塘的作用,但仍然具有珍贵的历史及文物价值.自古以来,萧绍两地人民深受钱塘江风潮之苦,古海塘一直是保护萧绍人民生命和田庐的屏障.海塘一旦被海潮冲毁,不仅田亩几年颗粒无收,还会危及塘内人民生命,故称萧绍古海塘为萧绍人民的生命塘,似乎并无不当.
由于钱塘江北岸早期的海塘大部分都已经沉埋在钱塘江故道之下,现存的杭州、海宁、海盐一线古海塘都是明清钱塘江改道之后陆续建成,而萧绍古海塘由于基本埋于地下,所以各个时期、各种形制的海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在此次考察中就发现了几处南岸海塘独有而他处所无的特点.首先是丁由石塘,丁由石塘由条石叠砌,条石之间用方形丁石如铆钉般楔入,大大的加强了石塘的整体连贯性,提高了海塘抗冲击的强度.在塘湾社区段,在萧山城管局王建欢先生引领下,寻访到一尊由塘石雕成,突出于塘体的牛首(见图1).据当地父老言,如此形式的兽首包括全部十二生肖,除牛首外,其他的兽首和“断鳌立极”御碑都已经埋于民房屋下.史料记载北岸海塘编立字号后,将字号刻于塘石,上百年的风雨侵蚀之后现已无迹可循.而在夹灶等处,海塘字号是刻于石碑立于塘上,碑上字号仍清晰可见.另外,就此次考察所见,萧绍古海塘露于地表的石塘,即使在田野之中,石料的成色仍象才从山间采出,全无几百年海潮、风雨侵蚀的痕迹.
图1 塘体的牛首
在万柳塘所在的新林周,据说由宋时海塘兴建官署改建,奉祠两浙转运使张夏,民间所称张老相公庙的张神殿在文革中部分被毁,有少量的碑石、文物及房屋材料散落民间.但修缮后的殿堂仍然香火鼎盛,且有老人于殿外唱颂祈祷.每年三月初三、八月十八两日的庙会更是人声鼎沸.万柳塘虽早已远离岸线,当地人民却依然铭记前人捍御潮汐、保护田庐的功德.
由此可见萧绍古海塘历史文物、文化教育价值不可估量.而由于柴土塘的易于毁坏堙没,它的历史价值更显重要,保护的时效性更加急切,亟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萧绍古海塘保护价值即经确立,需要抓紧进行一些基础研究工作作为对下一步保护措施的指导.
对萧绍古海塘全线现在所在位置及各段塘型进行测绘考证,以经纬度作为地理坐标标示于地图,并对古今地名变迁进行对照与考订.在此基础上制成包括现时海塘、南沙大堤在内的整体沙盘及标识图,并做成电子地图与模型,以利于现时的传播与后人的考订.
沿江各县海塘曾经编定字号,如上虞海塘字号在《上虞塘工纪略》中记载非常详明,其他各县字号也需相应查明编定时间、起始区位、创始人等信息,并将字号标识于上述图形及沙盘.
北岸古石塘多为鱼鳞塘,以条块石坦水为塘基.萧绍古石塘多丁由石塘,且丁由塘下层丁石分布多而上层分布少,南岸何以弃鱼鳞重丁由(见图2),其与洪水、海潮冲刷方向之间的关系都值得研究,同时丁由石塘塘基形式也需发掘考订.
塘身兽首于何时由何人基于何种原因或是信仰雕刻嵌于海塘,也有待于深入考证与研究.
史料记载宋景佑“四年,转运使张夏作石堤十二里,置捍江兵士五指挥采石修塘,随损随治.杭人德之,作庙堤上,今昭贶庙是也”.杭州昭贶庙现已不存,张夏庙所在萧山新林一带的万柳塘,由绍兴知府刘良贵始筑于约二百三十年之后的南宋咸淳六年.张夏为萧山人,其于萧山海塘兴筑事迹在新林周地方人口相传,但未见史料明确记载,应收集整理言传资料并深入挖掘史料,以更好的解释张夏庙香火鼎盛的原因.
萧绍古海塘这一萧绍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作为浙江水利人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份遗产妥善保护留存于后人,同时也有义务将前人的这一伟大功绩宣扬于世界,适当的时候应该协同地方政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现在萧绍古海塘已远离岸线,事实上已经失去海塘效用,而萧绍地区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将其全线整体加以保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想做好萧绍古海塘的保护,首先在于教育工作,可以考虑与地方教育部门协作在中小学地理课程中加入一些乡土内容,用一两个课时让孩子们对萧绍古海塘有大概的认识,多一个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热爱海塘的孩子便多一份成功.
急切的任务在于建立“萧绍古海塘保护协会”,广泛吸收一切有志于研究、保护萧绍古海塘的社会各界特别是萧绍地区的人士,动员先人曾致力于海塘建设的如上虞连氏、萧山长河来氏后人参与,事关家乡和祖先,他们将是萧绍古海塘保护的中坚力量.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召集会议,通报交流研究、保护工作的动态与成果.需要与地方建设部门、国土管理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密切合作,形成萧绍古海塘是萧绍人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共识.各方合力,古海塘的保护当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恢复已遭破坏的海塘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一些典型区段的重建必不可免.如镇塘兽首所在的塘湾社区近期将拆迁,应乘此时机与地方部门沟通,以使下一步的建设给海塘腾出一定空间.动员曾经取用海塘建筑材料的将其捐出,涉及文物的可以加大力度,则这一段型式唯一的海塘之修复,可以期待.对于已经或将要成为工厂、居民小区的地段,也应与其协调,以使建筑物稍离古海塘并加以发掘,配合景观设计,使古海塘以景观展示于区域内,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时利于更好的保护.
对萧绍古海塘的测绘考证,制作地图、沙盘及标识图,制作电子地图与模型等工作完成后,应向萧绍各处博物馆等有公共展示平台的单位推介,使更多的各界人士了解、热爱古海塘从而加入保护的队列,对古海塘的保护事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 宿.嘉泰会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 袁 康,吴 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 翟均廉. 钦定四库全书:海塘录[M].[出版地不详]: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4影印本.
[4] 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连仲愚.上虞塘工纪略[M].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抄本,1881(光绪七年).
[6] 萧良干.万历《绍兴府志》[M].[出版地不详]: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民国七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