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

2014-08-02 06:10苗建峰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苗建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对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培育出一批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新型大学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就成为当今高校教育的重要之举。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1-0097-03

文明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成果,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为始,世界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生活。历时三百年的工业虽然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惨重的生态污染。面对这一困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了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各种先进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求实现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继发展。这一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体现为人类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列的人类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简而言之,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终极选择,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生态文明意识是指人们在处理自身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时的正确立场、科学观点与进步认识。它包括健康的生态心理、健全的生态道德、进步的生态思想以及先进的生态理念。在看待自然界的态度上,人类要对自身作出合理定位,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人类既要尊重自身的生命,也要尊重大自然,人类与世间万物共享一个地球;在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遵循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律。

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对自身的文明行为约束不够。目前,大学生普遍对生态文明的要求了解不足,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不深,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2010年5月,在中国调查网上刊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调查问卷》。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我要求令人堪忧。调查发现,在校内,只有26.3%的人从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对于手中刚吃过的冷饮的包装,65.0%的人表示一定会扔进垃圾筒;在处理废旧电池的问题上,48.6%的人表示会经常放置于特定的电池回收箱;仅有21.7%的人明确表态从不践踏草坪;在对待无磷洗涤剂的态度上,竟有21.3%的人会选择使用,而48.3%的人则表示无所谓等等。

其二,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2004年5月-2004年7月,《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宝库――2004全国大学生电影月》活动组委会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共走访了3508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在一些基础性、知识性、常识性的问题上还有所欠缺。例如,大熊猫在大学生提及的中国特有物种中排名第一,而对其它的特有物种如金丝猴、扬子鹗、银杉的了解程度则明显不够;对于“生物多样性包括什么”等较专业的知识,只有34.4%的大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关于是否应该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有58.5%的学生认为不应当修建大坝,因为这样“会破坏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的多样性”;在回答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的主要来源时,只有46.1%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有56.4%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从来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也会主动劝告他人不购买这些制品,另有50.8%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不吃野生动物,但不能阻止别人不吃。

这样的结果明确地告诉我们,在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非常缺乏基本的生态环保常识以及生态文明意识,同时也说明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种情况,我们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及时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地培训与教育,以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体系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则是培育大学生成才的摇篮。在十七大上,我党提出了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培养一批生态文明型的高素质大学生,这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优秀的世纪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生态文明型家庭的培育

个人、家庭、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而家庭在这三者中的角色尤为特殊,它既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舞台,又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单位。千千万万的家庭既是培育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精神后花园,又是引导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源泉。同样,个人亦可促进自身所在家庭的良性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时代的骄子,大学生不仅是众多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未来的骄傲。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因此,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仅会对单个的家庭产生重要影响,更会对社会的发展形成重大的合力。所以,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意义重大。它将促使大学生牢牢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型家庭的培育,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发展。

(二)有利于生态文明型高校的发展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靠的是人才。在当今中国,甚至全球,培养人才的摇篮则莫属高校了。时代变迁,时至今日,高校发展应当紧随当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走生态文明式的发展道之路。因此,在高校,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意义非凡。它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营造出更加有利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育出众多的栋梁之材。另一方面,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可以充分反映出该校软实力水平的程度,预示着高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此外,只有生态文明型的高校才能培育出生态文明型的跨世纪人才,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方面促进了家庭向生态文明型的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加快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型和谐社会的进程。从这一意义上说,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必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型高校的长远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除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政策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有文化、有技能的知识分子在逐年大量递增。可以说,中国的高校是培育未来中国生产者的重要基地。进入21世纪后,根据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我党在十七大上正式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中,并首次把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要牢牢把握一切机遇,及时、全面地为广大在校大学生着想,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把我国的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型的世纪优秀人才。因而,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有利于我国走生态文明型的和谐发展之路。

四、对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体系的几点认识

(一)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就相对地忽视了如何处理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的关系。而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培养人的生态文明意识为前提。因此,我们应当完善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意识培体系育纳入高校教育,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建设目标,使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新的拓展。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规范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以及较为全面与科学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教育,可以进一步帮助广大高校学生树立崇高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充分认识到人类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健全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内容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的传统农业其实就是生态农业。理论层次上,借鉴继承古代优秀的生态文化,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合理内核;在实践方面,充分认识古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生态活动,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的不朽功绩等等。其次,要深刻剖析近代世界生态恶化的原因及后果。近代工业是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的,这是一条竭泽而渔的道路。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洪灾旱涝、沙尘暴等等,大自然在一次次地向无知的人类进行报复。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再次,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马克思强调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要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系列活动,领悟生态文明观的深刻内涵。生态文明其实就是要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开展生态文明实践实习活动并设立相应量化标准

毛泽东曾说过,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高校,不仅要让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观念,而且要尽可能地提供一切有关生态活动的实践机会。如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4月22日进行的地球日活动等。此外,可适时组织同学们参加暑、寒假社会实践,到生态农厂、生态工厂、生态农庄参观走访,进行生态考察,制定生态发展可行性调研报告,激发同学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可考虑在高校设立校园生态文明活动日、宣传周,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生态文明者社团、校园环保志愿者服务小组等,丰富校园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广大师生身体力行,制定出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量化标准,并将这种量化的行动准则变为自己的习惯,从而无形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

(四)形成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环境

个人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社会是锻炼学生身手的大舞台。形成家庭、高校、社会这样三位一体式的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大环境,这将对我国大学生树立全面的生态文明意识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陶泽元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