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源
与2008年相比,流域河流水质确实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流域主干流的黑臭问题基本解决,但流域内不少支流,仍存在黑臭现象。
淡水河、石马河(以下简称“两河”)污染整治情况近期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省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他们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篇幅、不同的视角去报道,发出的却是同一个声音:必须加强水污染环境治理。
2014年伊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在广州组织召开淡水河石马河整治情况第三方评估新闻发布会。在《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之年,如何深化“两河”水污染环境治理工作,让昔日绿水继续流淌在南粤大地?这是新闻发布会留给人们的思索之一。
莫让“一河两岸”美景成摆设
清涟的河水,两岸绿树婆裟,郁郁葱葱的龙城广场被龙岗河像丝带一般缠绕……
湿地公园与观澜河水光潋滟相呼应,宛如一幅惬意的城市田园风光美景……
这美轮美奂的景色描绘的正是昔日污染严重,饱受争议的淡水河和石马河。
“两河”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东江水质保护和粤港供水安全,“两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广东省人大督办的重点。2008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相继将“两河”整治工作列入重点督办,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了深、莞、惠三市对河流污染的整治进程。经过5年联合综合整治,2012年底,淡水河水质达到了阶段性目标,石马河水质显著改善。
然而,正当人们还在为已取得的“两河”污染整治成果欢呼时,近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当前形势下的新一轮治水工作该如何开展。
“一些支流景观做得很不错,但是污水黑臭,反而形成了反差。”参与“两河”流域实地调研的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委员毛桂平如是说。在深圳樟坑径河道整治现场,河道两岸供附近居民散步的水泥地已建好,堤岸也铺满了草坪,但由于没有完全铺设好截污管道,大部分的生活污水仍然直排入河,导致河道内的水是绿中带黑,能闻到明显的臭味。
“现在很多地方治水没有截污。治水主要搞两边绿化、硬化,河道非常漂亮,却没有考虑水怎么变清的问题。所有的河涌污染都跟截污不完全有关。”参加此次调研活动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陈光荣表示,治水要先治污后美化。
据介绍,在整个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与深埋地下数以千万条如毛细血管般的管网相比,地面上的“一河两岸”环境提升工程就显得易见政绩,短期社会效果也相对明显,各届政府也愿意为此不辞劳苦。但两岸绿化再好,在黑水、臭水面前终归是无用的摆设,反而可能成为民众反对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也显示,2013年10月观澜河深莞交界企坪断面的水质,总磷浓度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07%,未达到2013年水质目标。“到2015年,西湖村、上垟、企坪的氨氮仍需削减71.7%、44.4%、28.6%,总磷需削减40.0%、25.0%、85.8%。”与2015年阶段性目标相比,两河水质仍有较大差距,淡水河两个重点断面水质都与要求有较大差距,仍为劣V类水。
是什么影响“两河”整治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目前“两河”流域内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29万吨、新建成配套管网1407公里,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加2.6倍和4倍;流域内住厂员工超过100人且未纳入市政管网的企业污水处理设施也全部建成;深圳市“两河”流域旱季污水基本得到全处理。
“比如,在新的治理技术上,尝试了精细化治污,人工湿地补水、建设再生水厂等一系列重大探索实践。”谈及历年“两河”污染整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认为,两河污染整治工作为全省跨界河流的治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据介绍,近年来,深莞惠三市开展了10多项水环境整治研究,以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为核心对以往的规划方案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完善,强化工程任务跟水质改善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为科学理性系统治污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更加突出流域统筹综合治理;更加系统地因地制宜选择实用的治污技术;创新了治污问责和投入保障机制。
记者调查也发现,近年来,深莞惠三市的污染整治工作比以往更加注重科学规划、科学治污,“两河”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相当明显。与2008年相比,流域河流水质确实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流域主干流的黑臭问题基本解决,但流域内不少支流,仍存在黑臭现象。来自官方的监测数据也表明,“两河”流域大部分水质虽指标达到了V类,但氨氮和总磷仍劣于V类。
日前,广东省人大常委员会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对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开展了第三方评估工作。经过数月的明察暗访和实地勘察,华南所在报告中详实地反映了当前“两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污水收集管网问题。如有些河段的河水浓度比污水处理厂的臭水浓度还要高,污水还没有真正送到污水处理厂去进行处理,截污系统不发达。有些管网堵塞比较严重,进水浓度不高;二是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偏低。如两河流域还有很多污水厂达不到一级标准,运行不稳定;三是饮水征地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河”存在容量小、负荷大的客观事实,深、莞、惠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还不够大,污染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设用地还在不断蚕食水源涵养用地;四是非法养殖流动性强;五是河道整治缺乏标配;六是“插花地”的整治工作有待加强;七是环境监管能力有待加强;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工业园区比较多,目前的环境监管能力还跟不上需求,有些自动监测站由于经费缺乏并没有正常运行,监测的内容、时间、频率也还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如何做才能实现整治目标
201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淡水河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的决议》,并且对“两河”污染整治工作提出——2020年实现“两河”水质优于地表水IV类的目标。endprint
“过去五年,该关停的污染企业已经关停了,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线也投资建设了,河流的各项机制和‘生命力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在现有基础上要达到2015年和2020年的整治目标,难度很大。”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经过前5年的综合治理,达到阶段性整治目标后,2013年开始,流域部分地市治理工作出现松懈。
“初期的整治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是还历史的欠账。”对“两河”流域整治工作颇有研究的华南所研究员曾凡棠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实现整治目标,污水厂要进行深度处理,面源污染控制要全面推进,管网截污、治污要更精细,要求要更严格。”
“两河”的进一步深化治理,必须要在资金投入、制度体制创新、环保新技术的使用三方面下大功夫。华南所此次的调研报告也对“两河”治污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加强科学治污和系统治污工作,对所有考核断面制定更精细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二是两河流域要全面推行治污“河长制”。流域市要进一步明确市级、县(区)级、镇级交接断面,由相应级别的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河长”,制定更加严格的治污考核办法,通过问责、奖罚、舆论等手段,落实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责任;三是切实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四是要有效提升河道整治工程的水质改善效果。流域市应制定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技术指引,以水质改善作为首要目标和主要考核标准,将两岸违建清拆、滨岸带退让、截污工程、底泥清理、生态修复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五是要实施更严格的流域限批。切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列出清单淘汰一定比例的高耗水、低效益污染企业,新扩改建项目须有流域内新增加的减排指标作为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六是完善养殖业污染控制长效机制。要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和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控制非法养殖反弹;七是进一步增加水污染整治投入。各市应根据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成本费用和水质改善目标的需要,按照“合理盈利”的原则制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或补贴标准,确保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和环境监管设施的正常运行;八是加强对重要考核断面和污水处理厂的联合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将污水处理厂作为重点污染源纳入常态化监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去除效果的联合监测和执法检查;建立常态化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在每年枯水期(例如10月份),开展河流污染通量连续观测和主要污水处理厂去除效果评估;九是加强两河流域的水质与污染通量监测工作。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要按照《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的要求,组织各市在下陂、上垟、西湖村、企坪等断面建立河流污染通量监测站,跨市断面由流域市联合监测,石马河口断面、淡水河口断面由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与相关各市联合监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