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梅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关于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讨论日趋热烈,由于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特点、性质、本质等认识的肤浅或模糊,加之对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差异性未能全面分析、把握,导致语文课堂仍然缺乏多元化的开放教育。本文紧紧围绕课堂这个教育的主阵地,联系当前语文界争论的热点,从理论认识、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学生特点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深入分析,论述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念,大胆实践新课标。既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既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探索多元并重、多管齐下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文本多元解读的学习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关键词】多元 开放教育 课堂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6-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关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众说纷纭。使得语文教学领域人云亦云,热闹非凡,莫衷一是的"热闹"只是一时的局面,相信通过论争,正确的东西终会诞生。
我们不妨回头再冷静思考,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的准确把握。语文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性质、本质认识的肤浅和模糊,是影响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决定着语文课程研究的方法和取向,是语文课程论研究的起点,也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的依据。
就语文课程研究而言,得以理论为主,但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又必须顾及主导(教师)和主体(学生)两个对象,尤其要研究学生这个主体。众所周知,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水平、认识风格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即认识的多元性),要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改革要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必须更深入地认识和明辨语文教学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式、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等;三是关系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等等。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林林总总的现象,归结起来,涉及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包括知识的积累、个性的形成、人生的理想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综合性的教育作用,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能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通过建立立体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老师还需要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特点,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上,采取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元开放的方针,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机械运动的特殊的"动态运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既灵活又有序地落实。"
多元解读是与一元解读相对的,传统教学把排除多元追求作为理想模式,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尊奉同一性思维的原则。同一性思维使我们对于一篇课文得出若干共同性的认识具有确定性、明确性、总体性,这是需要的。然而,文本本身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世界,有的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更适宜于多元的开放教学,并不是用几个简单的概括性结论就可以包容所有的内涵的,必须以多元的思维来进行解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深沉、那样繁重、那样理性,能否轻松一点、灵活一点、浅近一点、感性一点呢?听课活动中目睹的一些场面(情境),给人的感觉是"飘渺的东西"倒是多了,而有底蕴的东西却是少了。譬如有的课堂未能通过多边(亦即多元)的教学活动的优化组合,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课堂的教学则是看重眼前的"有效性"而轻视将来的有效性;有些课堂呈现出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还有些课堂又是"课内损失课外补"……面对这种种课堂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到底在哪里?倡导语文课堂要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遵照这些要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尊重其独特感受。在实施让学生多元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需要发散思维,认真思考与文本相关的知识;要巧妙引导,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拋砖引玉,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还要多策并重,灵活应对;抑扬有致,举重若轻。一句话,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比如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从"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是二十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由于它在改善课堂的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那么,如何真正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元"的教学模式中精选教学方法了。
再如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我控制的学习。"自主"即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的自我控制。这当中,虽说学生有"自我控制",但不等于不要教师的管理与督促,换言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要在老师的正确引领和科学指导下才能提升,否则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发展。
诚然,多元、开放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营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诱人情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创新求异。但也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文本永远是解读的根本。对学生由于误读而生成的或片面或错误的体验要给予正确的纠正和引导,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有益的新知识。
素质教育目标和新课程标准都已经明确要求,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做,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念,对多元化的开放教育深入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使其为我所用,用则增效,持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2012年第3期
[4]《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