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慧
【摘要】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在观察幼儿的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同样也会进行有着自己年龄特点的反思,而且这种反思是可以通过指导发展的。因此我们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以主题游戏《我的服装我做主》为切入点在不断发展、螺旋递进的主题游戏《我的服装我做主》中,一次次不断调整谈话内容、评价形式和方法,我们发现,反思不仅仅是一次睿智的思考,而是从实践到对话式的评价再到实践的循环改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的反思能力提高了,而同时也打开了"让反思从幼儿开始"的大门。虽然幼儿的反思相对幼稚且缺乏社会价值,但只要在教师的帮助下从小形成一种有意反思的习惯,就能实现为将来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反思技巧,终身受益的追求。
【关键词】主题游戏 游戏评价 幼儿反思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3-03
一、问题的提出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帮助幼儿获得有利于一生发展的知识、技能,形成促进一生发展的习惯、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这里的思维方式包括"反思"。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2]其实,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离不开反思,可是多数人缺乏反思习惯和反思技巧,只能在工作中凭着感觉去摸索,正如李娟老师说到"多数教师每次反思的内容都很随意,缺乏对焦点问题的集中分析。" [3]由于反思的随意性,我们有时会错过重要问题;有时也会无意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反思,但却很难举一反三;"只有极少一部分人的反思能达到'批判反思的水平(critical reflection)'"。[4]而只有"批判反思"才能从客观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寻根问底。试想如果反思能从幼儿开始,从小形成一种有意反思的习惯,在成人的帮助下不断总结反思的经验,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反思技巧,将来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为反思而难的教师,不会出现那么多找不到出路的研究者。这将成为我们理想的追求。
而反思又是在评价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选择了《教师运用游戏与评价发展幼儿反思能力的研究》这一论题,希望以中班主题游戏《我的服装我做主》为切入点,在探讨这一主题游戏的评价策略过程中,运用观察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以实践作为研究的起点,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采用预诊--预设--实践--反思--修改计划--再实践的循环研究,探索促进幼儿形成反思习惯的评价的时机、形式、方法的恰当性。获得引导幼儿从被动的无意识的反思行为到主动的有初步意识的反思行为的基本方法,并能为其它的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过程
(一)运用观察法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收集幼儿在游戏中的反思情况(例一)
例一:
背景:教师观察到的秘密
秘密一:集体活动时,凡凡转过身和轩轩低着头指着衣服小声地说着什么,老师走过去,她们马上转过身来坐好。教师发现凡凡穿着一件新衣服,刚才她们指新衣服的地方有好多的装饰彩片。
老师猜想,可能凡凡正在向轩轩炫耀自己新衣服上的装饰彩片。
秘密二:盥洗室里,凡凡正在给其他来盥洗的小朋友发小彩片,当她抬头看见老师时,快速地将小彩片放到了老师面前:"老师,这个亮片片掉了,给你。"老师观察发现,凡凡穿新衣服这两天,经常会在老师不注意的地方分发衣服上的彩片,得到彩片的小朋友会把它放在自己的口袋里。
目的:通过对话,帮助幼儿了解将衣服上的彩片摘下来的后果,从而使他们能制止自己的不当行为。
实录:幼儿自由交流时间:教师来到凡凡面前蹲下说:"这件衣服有点特别,你一定很喜欢吧,喜欢它哪儿呢?"
凡凡:"我这儿有许多亮片片。你看还会发光呢!"
师:"还有谁也喜欢这件衣服。"
轩轩正看着我们,听到我的话后,笑了笑。
师:"你喜欢吗?"
轩轩:"喜欢。"
师:"喜欢哪里?"
轩轩:"我也喜欢这些亮片片,我也有带亮片片的衣服,今天没有穿来,我的衣服是粉色的,更漂亮。"
小宇"她还给我几个亮片片呢?"。边说边把手放在口袋里掏。
师: "我也挺喜欢这些亮片片,要是我,我也会揪下来送给自己喜欢的朋友。"
凡凡抬起头:"我也想。"
师:"那如果我把它揪光,衣服还好看吗?"
五个小朋友一起说:"不行!""不行!"
师问:"为什么呢?"
"那衣服就不好看了。"
师反问:"可是揪掉一点,就好看了吗?"
他们不说话了。
师问:"这些亮片片放在这里是自己好看的,还是为了让衣服好看的?"
凡凡:"当然是让衣服更漂亮。……那我以后不揪了,不然衣服就不好看了。"其他的幼儿也把亮片片还给了凡凡。
师:"衣服上的装饰确实很漂亮,想不想自己做呢?"
"想,我想在衣服上贴上卡通图片。""那我做奥特曼衣服。"……他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黑格尔曾说过:"反思就是对思考着对象的思维的思考。"其实反思,就像例一中幼儿的思考方式一样,是对过去的行为和思维的再思考。人的行为都是有一定意图的,幼儿也是这样,例一中的凡凡将衣服上的亮片片摘下来分发,其意图是希望向别人炫耀自己服装的美,从凡凡他们的本意出发,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幼儿的生活中,在建构时不停地变换插塑,试着寻找合适的房顶;在观察小动物时用各种工具去试探;在与同伴交往时从简单粗暴到略有技巧,不断变化方法尝试等等,这些都有着与例一同质的思维方式——反思。只是我们在匆忙间忽略了它的存在。仔细地思量,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幼儿的反思随处可见。
(二)查阅文献,整理关于幼儿游戏、游戏评价和反思的心理学知识和提高幼儿反思能力的指导方法
对于游戏的研究在西方已经有较悠久的历史,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游戏理论,特别是现代的弗洛伊德、皮亚杰、维果茨基关于游戏的一些论点至今仍具指导意义。我国也十分重视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除了近代提出了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观点,新《纲要》再次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单独将游戏评价环节列出来研究的较少。在邱学青著的《学前儿童游戏》一书中专门列出了"游戏的自我评价:游戏讲评"这一节。笔者查阅了2005--2008年 的学前教育期刊:《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找到了四篇关于游戏评价环节的文章,其中也隐含了关于引导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内容。[5]通过分析发现许多教师已经对于评价环节高度重视,知道了引导幼儿在评价环节开展自我评价进行反思的重要性,对如何在这一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但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对于评价环节中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价值发掘不够,没有重视评价中幼儿的主体性和反思性。关于在游戏评价环节发展幼儿反思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欲擒故纵,让幼儿在与自己的辩驳中内省
假设:如果能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有意图的行动"带来的"意外后果",也许他们会主动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最佳的效果。
实践:为了让幼儿发现行为的意外后果,我试着按幼儿的思路继续下去,于是构想了《秀秀我最喜欢的服装》活动。
第一步:"纵",成为孩子们的同盟
反思是对过去的思维和实践的再思考。既然幼儿喜欢自己选择衣服,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点,那么我就为他们提供一个自己选择、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炫耀和讨论。
例二:
一天,我带了一件颜色鲜艳装饰着许多小花的毛衣,对孩子们说:"看,这是我最喜欢的衣服,漂亮吗?你们觉得我喜欢它哪里?""它的颜色好看。""这上面还有许多小花。"……孩子们随意地说着。我又说:"你们也有自己喜欢的衣服吧?明天拿来给大家看看、讲讲。"还没等说完,孩子们就开始大声议论开了,"我的衣服可漂亮了,上面有许多小珠珠。你没见过,妈妈不让我穿到幼儿园来。""我喜欢奥特曼的衣服,明天我带来给你看。" ……
第二天,每个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的带来自己喜欢的衣服,有的家长也帮着自己的孩子向老师介绍孩子的想法。虽然是深秋,但孩子们的衣服却没有季节的概念,有的带来了薄薄的纱裙;有的带来了小小的开衫;有的带来了复杂的韩服……。也没有场合的概念,有的孩子带来了妈妈的裙子;有的带来了爸爸的军装和军帽;有的带来了妈妈的长风衣。
他们刚进教室就开始试着穿起来,小惠想把小开衫套在自己的外套外面,她伸进去了一只袖子,但怎么也穿不上另一只;伟伟把爸爸的军装短袖套在外套上,带着军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飞飞的连体服穿不上,他坐在那里看着别人;雯雯拿着自己的韩服到各个桌上去讲;小雨的奥特曼衣服吸引了七八个男孩子,……半小时过去了,他们的兴趣仍然很浓。教师请他们穿上自己的衣服进行服装表演,他们急忙冲到前面争着走台,做着各种与服装相称的动作,也有的孩子带来的衣服穿不上,他们就用手拿着展示。
第二步: "擒",引导幼儿在与自己的辩驳中内省
吉登斯认为:"反思性监控过程对应与话语意识。"[6]也就是说反思离不开对话,包括幼儿自己内部的对话和与教师、同伴的对话。因此我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困惑开展了对话式的评价。
评价:(等他们稍微安静下来。)
教师说:"我刚才看见小惠的衣服可漂亮了,可是她没穿上,谁来帮帮她?"
在帮小惠穿衣服的过程中,许多幼儿都发现了小开衫太小了,根本套不上。
幼儿1:"把外套脱下再穿吧。"
幼儿2:"不行,那样会生病的。"
幼儿3:"这根本不是现在穿的衣服。"
教师问:"那是什么时候穿的呢?"
幼儿:"天气暖和的时候。""夏天。"
教师说:"是啊,衣服虽然漂亮,但是如果不是这个季节穿的,能不能穿呀?还好看吗?"
幼儿4:"她的纱裙,也不是现在穿的。"
幼儿5:"那是结婚的时候穿的。"
幼儿6:"小孩哪能结婚呀,那是夏天穿的。"
幼儿7:"在表演的时候穿的。"
经过展示和讨论,孩子们自然地发现了,衣服再漂亮,季节不对,年龄不对,性别不对都不合适。当雯雯的韩服穿在身上时,鹏鹏马上说:"穿这衣服不好跑步。"于是他们又发现了有的衣服虽然也很合适,因为不方便穿脱或者不方便游戏,不适合上幼儿园穿。
"小惠无法穿上自己的漂亮衣服",这就是 "意外后果"。她肯定对于自己地选择有了一定的怀疑,产生了自己内部的对话,这时我及时在集体面前提出了问题,孩子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思考和改进着,于是提出了零散的总结,通过集体辩驳,最终获得了新的观点。
幼儿对于服装的现实需要有了内省,开始能够介绍成人的意见,配合现实选择衣服。但是幼儿对服装的兴趣仍在,"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途径。"
第三步:从游戏到评价,让幼儿的反思看得见
两次的反思引导增加了我的信心,面对新的游戏思路,反思该走向哪里呢?我重新分析了幼儿以往的行为,发现幼儿对于服装的审美仅仅停留在颜色鲜艳和装饰物的多少上,事实上颜色的搭配和装饰物的装饰技巧才是评价服装美的关键,而中班的幼儿应该能理解简单的构图(如对称、连续纹样)和基本的色彩搭配常识。如果反思继续下去,应该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对比和发现服装审美的关键,并主动探求简单的构图和初浅的配色规律。于是开展了第一次游戏《打扮我们的服装》
例三:
实录:在游戏中幼儿非常投入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服装半成品或制作服装饰品。多数幼儿都不假思索地在衣服上贴花、叶子、珠子,而串链子的幼儿拿到材料就串,没有任何规律。只有静静和小小在装饰时注意到了布局,静静在上衣的左右各拼贴上了一朵小红花,注意到了对称。而小小在裙子的底边重复地用了许多小圆点,表现出了对连续纹样的感知。服装表演时迪迪和媛媛争着要穿小小装饰的裙子,而萱萱第一次就选择了静静的上衣,其他的模特随便选了衣服,将许多装饰物往身上、头上贴、挂。最后,当幼儿观看服装表演和作品展示时,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开始讨论。
评价:教师选了几件装饰的花纹多、颜色乱用的服装与简洁清晰的服装放在一起,问:"你们喜欢那件衣服?为什么?"约有1/3的幼儿选择简洁清晰的衣服,但都说不出理由,只说好看。其他的2/3幼儿则喜欢装饰多的服装,认为颜色好看,花多。于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配件多而且不协调的与协调适当的模特,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协调适当的模特,有的幼儿指着不协调的模特说:"她有点吓人。""我都认不出来她了。""为什么吓人呢?"教师问。幼儿沉默了一分钟,"她身上的东西太多了……" 鹏鹏突然说出了这句话。"就是,乱七八糟的,"丽丽也说。"那我们看看你们都喜欢的模特,她身上的花就怎么样?"老师问。"不多,好看。"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设计的衣服,现在你们认为哪件好看呢?"这次有10名幼儿有了改变,而且他们能简单地说出原因。
教师总结:"虽然有装饰的衣服更漂亮,但如果装饰物太多或没有规律的乱放,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看来装饰一件衣服不那么简单。下一次我们多收集些衣服的图片一起来分析一下,再玩游戏,你们设计的装饰肯定更好看。"
从实录中幼儿的表现看,他们的能力和事先的预想相吻合,他们对服装美的认识和表达只停留在外在装饰物上,对于它的布局和搭配没有注意。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是第一次游戏,幼儿还沉浸在对材料和游戏形式的关注上,他们在游戏时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而静静和小小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幼儿的审美发展还有余地,这为老师的评价和下一次游戏提供了依据。而在评价中教师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不同特点的幼儿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是幼儿的原有意图的"意外后果"放大,再引导幼儿比较分析,起到了突出和挖掘幼儿思维的效果,让幼儿的反思在不自觉之间展现了出来。但是幼儿的反思仍然是零散的,缺乏目的和技巧,有时他们的直觉能够感受到什么,但却分析不出原因,比如他们喜欢简洁清晰的衣服,但说不出理由;有时他们在思考时能意识到点什么,比如突然说出的"她身上的东西太多了……" "乱七八糟的"。看来幼儿反思的发展,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引导。游戏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三、结论与思考
经过三个月的研究,从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阶段,特别是中班以后有了明显的反思意识,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反思。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开展反思。在教师把握方向的基础上逐渐尝试从无目的的凌乱的反思向有目的的主动有逻辑的反思发展,有的幼儿甚至尝试为下一步机会提出合理化建议。虽然受到取样和时间的影响,研究的推广性不太强,但其结果对于别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幼儿的反思是特别的
幼儿的反思之所以被忽略,因为它虽然有基本的反思模式,但却存在这个年龄段独有的特点:
特点1:幼儿的反思结果多是成人的常识。从三则案例都能看出,像衣服上的彩片揪掉,衣服就不好看了;衣服再漂亮,季节不对、年龄不对、性别不对、场合不对都不合适。其实幼儿的这些反思结论,是成人不用多想就知道的,在成人这里根本不需要大费周折。而建构时哪一块合适,对于成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不需要尝试和批判。虽然这些对幼儿而言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和改进,却会因为成人的惯性思维而被忽略了。
特点2:幼儿的反思缺乏社会价值。"反思"之所以被大力的提倡,就是因为其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它可以使我们的工作不断地改进,社会较快较好的发展。但在幼儿的生活里最大的事不是社会发展,而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如吃、穿,还有游戏,他们的反思仅仅是为了改进自己的需要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意外后果"。这些问题是否解决,对其他人没有影响,对幼儿自己的影响也不大。所以不会被引起重视。
特点3:幼儿的反思是内隐的、无意识的。反思最初的状态就是一种缄默知识,只是成人的自我意识较强,能有意识的将自己的缄默知识表达出来,从而使反思变成了群体性的集思广益。而幼儿的反思只是对继续游戏的需要而进行的有限的思考,这种思考缺乏自我意识,而且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幼儿表达不出来,同样也很难被成人发现。
由幼儿反思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思还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对内心的自我认识和理性思考,要想实现我们的追求,我们必须做出恰当的引导,去放大幼儿的内心世界,让幼儿的反思看得见。
(二)幼儿的反思对他们的思维是挑战,也是机遇
反思是一种高级的逻辑思维。首先要求反思者对事件有着较为细致、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还要通过推理给问题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然后实施。正如"例二"和"例三"中的集体反思一样,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手段,如直接观察、再现、展示等,才能基本了解事情的经过,对细节进行分析,逐渐理清思路。在这些环节中要考验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分类和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对幼儿的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挑战。
但由于幼儿在反思中需要不断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所以在教师的恰当提问和引导中,幼儿的反思将会成为这些思维能力发展的最好土壤。当幼儿反思时,他们会努力使自己注意观察、积极回忆,使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幼儿就会逐渐从主观、自我中心向客观地认识事物发展。例如"例一"中凡凡一组幼儿对摘服装上的装饰的回忆,从刚开始较只顾自己感受,逐渐能够客观的回忆摘装饰物的后果,开始顾及整体感受了。而当事实能够再现时,幼儿可以在一次次的提出问题和被反驳中正确的分类和归纳,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从中学到分类和归纳的方法。"案例二"中幼儿从对小惠穿不上小开衫的分析,到最后将所有不合时宜的服装分类和总结得出了结论,"衣服再漂亮,季节不对,年龄不对,性别不对都不合适。"从而发现了自己选择服装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幼儿在反思过程中的提高。同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会无意识的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帮助幼儿学习举一反三,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虽然幼儿在反思中的思维差异很大,但在多次的讨论中他们都有不同的进步,这就达到了反思和评价的教育效果。
(三)幼儿的反思需要从游戏到评价不断循环
科学的反思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实践(验)检验的完整过程。[7] 幼儿的实践就是游戏,所以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使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在案例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原来他们想的和实践并不一样,所以他们才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并主动改正。
而评价则为反思提供了平台,在群体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幼儿的缄默知识被挖掘,如"这根本不是现在穿的衣服。" "天气暖和的时候才能穿。" "穿这衣服不好跑步。" ……所以幼儿才能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想法,使思路接近逻辑。可见反思必须依附于实践而行,在实践后通过"话语"实现新的认识。然而幼儿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正像案例三那样,新的材料使他们兴奋而限制思考,他们的反思零散而且缺乏逻辑,因此要想使幼儿在反思中获得提高,教师必须耐心等待、精心的引导,从游戏到评价不断循环、递进。
(四)幼儿的反思仅仅是开始
幼儿没有游戏以外的目的。幼儿之所以在游戏中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游戏。如果一味的为了反思而活动,将会改变幼儿游戏的性质,从而使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对反思产生逆反。我们的追求是在幼儿的游戏中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逐渐产生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引导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反思的度,幼儿的反思仅仅是个开始。
当然,仅仅一个主题游戏并不能反映出分析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幼儿的反思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探索,更需要我们有一颗发现的眼睛和真正与儿童平等的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第2版
[2] 朱长风.加强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西部[J].2007(10)
[3]李娟.园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教研导刊,2008(8)
[4]张晖.对幼儿游戏评价的反思.早期教育, 2003,(12):17
[5] 邱学青.第十章第三节游戏的自我评价:游戏讲评.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284-292
[6]王远.对吉登斯"反思性"概念的理解.湖南社会学网, 2008(12)
[7]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02(6)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九期课题"将民间文学应用于主题游戏的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Jkq-1046)终期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