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娜
摘要:合唱指挥集多项重任于一身,既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既担任导演的角色,又是表演中的主角。合唱指挥除必须具备指挥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善于调动每位合唱队员的积极性和挖掘演员们最大的潜质,在作品的处理和表现上必须别开生面,追求音乐表现的最高意境。本文以《合唱指挥艺术处理则》为题,揭示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合唱指挥 艺术处理 起拍收拍 音响平衡 层次设计
“合唱作品必须通过音响来完成它的全过程。 而音响则是由合唱团的群体演唱来共同制造” 。①合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是一种群众性、普及性的大众化艺术。在合唱表演过程中,合唱指挥集多项重任于一身,既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既担任导演的角色,又是表演中的主角。作为一位合唱指挥,仅掌握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指挥基本技能,是远为不够的。指挥要善于调动每个合唱队员的积极性,挖掘演员们最大的音乐潜质,在作品的艺术处理上别开生面,以达到音乐表现的最高意境。本文以《合唱指挥艺术处理原则》为题, 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一、起拍收拍艺术
起拍 指挥的艺术首先从起拍和预备拍的艺术开始,预备拍给演员提示速度、力度及情感。无论作品是热情奔放,抑或抒情优美,是威武雄壮,抑或深情细腻,当它发出声音的一刹那,最能抓住和影响听众的情绪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明朝谢棒《四涅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他主张开头必需有气势,结尾必须有余韵。我们不能给开头和结尾规定程式化的格式,应根据合唱曲的内容灵活运用。
指挥在起拍时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处理方式:准确的速度,是慢还是快,还是中速;鲜明的力度,是弱,还是不弱不强;丰富的表情,是优美抒情还是坚强有力。起拍的预备动作是一个虚拍。这个虚拍是音乐开始前一拍的图示,也是精确地给演员开始演唱的重要呼吸提示,使演员们统一吸气-张口-演唱。
收拍 收拍是作品表演成功与完美的关键。处理好乐句的结尾其妙在音虽止而意无尽。指挥应用手势鲜明地交代清楚,给音乐以完美的结束感。引导听赏者进入一个时空无限的境界,使人感到余韵隽永。
收拍大致分急收和慢收两类:急收,一首气势雄伟的乐曲,往往在最强劲的高潮处,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子收住,如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何等的气魄!这种瞬间戛然而止的结束,斩钉截铁,具有震撼力,令人振奋。慢收,有如迂缓潺潺的溪流,在一个曲幽之处,悄然隐去,使人神思悠远,唐朝诗人钱起《湘灵鼓瑟》有一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写湘灵鼓瑟,曲终了,人也不见了,欲待寻觅,却只剩下江上山峰一片翠青。余音虽袅袅,伊人却杳无踪影。指挥能做到这种收拍,能使人感到余韵无穷。
二、音响平衡艺术
合唱的音響平衡问题,是合唱指挥艺术处理的重要课题,涉及音乐形象、主题性格、主题展开等方面的准确表现与实施。 要求指挥对合唱音区、音色、声部主次关系中及各声部力度比例的正确把握,保证总体音响获得良好的协调,以达到理想的音响层次。 关于 音响平衡艺术,本文从主旋律及其背景音量的平衡、主旋律在音色音区上的突出及领唱与合唱声部背景的平衡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主旋律及其背景音量的平衡
主旋律对塑造音乐形象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在安排音响比例时,应将 主旋律从音色、力度上突出于其它各织体要素之上。随着力度的动态变化还需随时调整主旋律声部与背景声部之间的音响比例关系,与此同时还要对背景声部内部的平衡作细致的微调,最终达到主旋律与和声背景的平衡。
(二)主旋律在音色音区上的突出
首先谈音色,务必使合唱织体中所有组成要素在音色上尽可能地融合,使之无论在任何力度条件下,各音区的音响都能达到相对的协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合唱音响丰润的表现力。
其次谈音区,通常,主旋律在外声部较易得到突出,在内声部则需要适当强调。当主旋律处于内声部时一般要注意其它声部在音色、音区、力度三方面为其让路。
(三)领唱与合唱声部背景的平衡
合唱织体中各要素之间在音量上的比例关系及权重依次是主旋律 、对位声部 、 副旋律 、低声部 及内声部,处理好领唱声部与合唱背景声部的平衡关系时要注意合唱背景在音响、音色、音区上的特征和作用,不可喧宾夺主。在处理音响平衡时,一定要找出影响音响平衡的关键声部所在。
(四)层次设计艺术
合唱层次设计艺术也是合唱指挥艺术处理的重要课题之一,合唱作品在表演与处理上,必须做到层次分明,有起有伏,这取决于指挥艺术修养的高低以及相应艺术手段的运用。首先要求做好层次上的设计布局,然后在排练过程中努力实施。本文从曲式层次设计、旋律层次设计及织体层次设计三方面进行阐释:
(1)曲式层次设计
“曲式是音乐的逻辑结构;音乐作品赖以写成的形式规范。曲式学既给作曲学习者提供前人所积累的经验作为规范,也给音乐表演者(包括各种乐器演奏者、歌唱者、指挥者和音乐研究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的能力,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②合唱作品在曲式结构止既有总体层次,又有局部的层次,甚至细至在一个乐句、一个动机中,也有其层次上的特点。指挥在排练时,首先应抓住作品的整体层次,随着排练过程的深入,再逐步抓住各细节中的层次,最后做到整体层次上章法分明,局部层次上细致入微,这样才能深刻地揭示音乐作品的内容。对一部作品的曲式研究,通常分三个步骤:首先分析各基本段式的结构,然后分析各段式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整个作品的曲式。
(2)旋律层次设计
各音按一定的逻辑关系互相连续的单音进行。它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即音高、节奏和调式。旋律由各种音高的音作各种疏密不同的节奏,组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旋律线,声乐曲和器乐曲的旋律各有特征。合唱属于声乐曲, 旋律要符合语言的规律,旋律常受歌词的影响和制约。例如,要考虑语言的声调、歌词情绪所引起的轻重缓急等等,并要求把重要的词语放在小节的强拍处。作品在演唱时,必须做到抑扬顿挫鲜明有度,跌宕起伏恰到好处。
(3)织体层次设计
“音乐作品中各音纵向结合(见和弦)和横向进行(旋律线)的结构形式。一般有两种明显不同的类型,即主调音乐的织体和复调音乐的体”③ 主调音乐织体建立在和声进行的基础上,旋律和 伴奏在节奏上或者不相一致而互相依存或者互相一致。独奏曲或独唱曲)复调音乐织体则各声部独立进行,或作模仿例如,赋格曲,卡农曲,或作对比,但在纵向 上仍存在着和声关系。
(五)合唱訓练艺术
什么是良好的歌唱?如何通过训练达到良好的歌唱要求?歌唱是由气、声、字、腔、情几个部分组成的,前四者是手段, 最后达到表现情的目的。 合唱训练必须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重视声部间的和谐以及音色的调配。
(1)发声方法
“从歌唱的原理来讲,我们可以将人声的歌唱器官理解为一种特殊而奇妙的“乐器”,这个“乐器”要靠歌唱者自己不断地去塑造、去调节,使之逐步得到完善。歌唱器官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所组成。”④每个音必须在良好的气息的支持下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出圆润的音色。
(2)咬字吐字
合唱的咬字与吐字是合唱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定要重视对咬字和吐字的训练。合唱作为一种具有集体性特点的声乐艺术体裁,相比较独唱而言,咬字与吐字的准确一致性,将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表现。“合唱对语言的要求较大的特殊性。特别表现在咬字吐字的一致性方面。咬字吐字一致性方面的困难在于:生活语言习惯的干扰、个性化歌唱习惯的干扰、歌唱技术的限制、语言感觉的限制、音乐感觉的限制等等。”⑤我国第一支职业合唱团的创始人、著名指挥家司徒汉先生关于咬字有以下精湛的见解:“中国人的语言结构有字头、字腹、字尾(即声母、韵母)。 有一个比喻讲得很生动:咬字就像猫咬耗子,既要咬住它,但又不把它咬死。具体的唱法是头紧、腹圆、轻收声,字头擦亮出得快,字腹圆润气流畅,字尾归,位置高。”⑥
合唱训练中有关咬字吐字的规律,必须贯彻到排练中去。使成为一种习惯,特别关于“归韵”和“收声”的问题,必须服从声乐的发声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字正腔圆”。
(3)音准练习
合唱队员对音准掌握的好坏,一是内在听觉,二是掌握处理旋律音准的规律性。影响合唱音准因素与以下情况有关:速度,太快易高,太慢易低;节奏,节奏变化复杂不易准;和声,和声复杂不易准;旋律进行,大跳动的曲调不易准;音域,在声部两端的音域太高或太低不易准;力度,特强易高,特弱易低;吐字,复合母音的字,多声母结合的字,不易准;呼吸,长呼吸时,气不够易低,气足时易高;转调多变化音多,不易准。 为练好音准可尝试采用以下一些办法:用 “nu”音练习,此音泛音少,易进入头腔,容易分辨音准,同理,用“lu” 音练习也易得好效果;用靠前的韵母如“i” 、 及 “u” 等 练习;强的音符先用轻声唱,低的音域先用“闭口唱” (m)来练。加强音调骨干音的作用,骨干音唱准唱稳,唱其它复杂的装饰音便迎刃而解。在排练时,指挥要多采用一些音量较弱的作品,或采用较弱的力度,多用“半声”唱法,一要学会互相倾听。以上方法对训练音准都是是行之有效的。
三、结语
合唱作品必须通过音响来完成它的全过程。而音响则是由合唱团的群体演唱来共同制造。合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演唱形式,有很强的专业性,又是一种群众性、普及性的大众化艺术。不同时代产生不同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音乐风格的内容包含演唱风格、演唱技巧与表现处理等。一位艺术规野广阔的合唱指挥必须对合唱队驾轻就熟、挥洒自如。指挥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指挥艺术。本文从起拍收拍艺术、音响平衡艺术、层次设计艺术及合唱排练等四个方面阐释艺术处理原则,揭示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注释:
①马革顺语,转引自马革顺为《合唱训练学》一书所作“序”,钱大维编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②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497页。
③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8年, 第768页。
④杨鸿年:《合唱训练学(上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⑤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⑥司徒汉:《合唱指挥12讲》,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