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艺术歌曲同西方艺术歌曲相比,在创作题材、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决定了两者的钢琴伴奏风格必然会产生诸多差异。本文分析了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不同之处,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进一步论述了两种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技术风格上相应的特点,认为钢琴演奏者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特点,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两种艺术歌曲的精神本质,增强艺术歌曲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风格 写实 写意
西方艺术歌曲主要是指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由作曲家根据经典诗篇谱写的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则是指中国音乐家将西方钢琴音乐的作曲技法与我国文学作品相结合,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歌曲作品。中国艺术歌曲同西方艺术歌曲相比,在创作题材、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些区别决定了两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风格必然会产生诸多差异。
一、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对比
从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上看,西方艺术歌曲主要取材于欧洲经典的诗篇,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多以中国诗词、文赋为对象。由于西方与中国的文学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前者比较直接,注重典型,后者比较含蓄,讲求意境,从而造成了西方艺术歌曲更偏重写实,中国艺术歌曲更偏重写意的差别。例如: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和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中都有对人物的刻画。《魔王》的钢琴伴奏直接塑造了三个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旋律线条与和声织体的变化表现了父亲的关爱与焦虑、孩子的恐惧与无助、魔王的狡黠与阴险,充分体现了西方艺术歌曲重典型、尚写实的特点。《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部分并未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起伏跌宕的旋律,描绘出如诗如画的历史长卷,间接烘托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抒发作者抚今追昔的精神情怀,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情景交融,挥洒写意的艺术风格。
从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审美观上看,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注重艺术的认识价值,艺术歌曲更注重于对艺术形象的模仿和再现,钢琴伴奏对艺术形象的刻画较为直接、具体。中国艺术歌曲的审美观源于儒、道两家提出的美学思想,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含蓄内敛、乐以寄情、歌以载道。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影响深远,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追求遐思朦胧、意蕴深长的境界,对艺术形象的表现往往去实就虚,讲求传神和会意。
从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上看,西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紧跟演唱,对演唱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起到加深和强化的作用,这种写实的伴奏风格在《魔王》、《鳟鱼》、《让我痛苦吧》、《恒河上阳光灿烂》、《多么幸福能赞美你》等西方艺术歌曲中都有充分体现。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更多地加入了独立于演唱部分的“潜台词”,对演唱主要起烘托、渲染与补充的作用。例如:在《大江东去》中,演唱部分描绘了赤壁风光与周瑜的英雄气概,而钢琴伴奏的渲染,则让烽火狼烟的古战场与作者的思绪情感交相辉映。正是由于钢琴伴奏部分的渲染,填补了演唱部分所不能表达的诗词意蕴,《大江东去》这部音乐作品才能以穿越时空、浪漫豪放的艺术风骨震撼人的心灵。除《大江东去》之外,写意的伴奏风格还呈现于《我住长江头》、《枫桥夜泊》、《长相知》、《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中国艺术歌曲中。
二、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技术风格特点
如前所述,西方艺术歌曲偏重于写实风格,钢琴伴奏忠实于歌唱部分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与性格特征,演奏技术特点是规范、传统,注重与歌唱融为一体,音色要求圆润优美,力度层次控制细微,节奏把握严谨而流畅。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中,快速滑动的六连音,活灵活现地描绘出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例10)。进入演唱后,左手伴奏音型稳健地打出拍机点,变换的和声根音准确而富有弹性地拉出节奏,为演唱的节拍稳定保驾护航(例11)。乐曲中段,密集的六连音跟走,以及层层紧逼的十六分音符推送,凸显出鱼儿遇险的紧张氛围(例12)。快速滑动六连音的和声配置贯穿全曲,前奏、间奏和尾奏的钢琴部分要灵巧轻盈地用指尖勾出悦动而富有弹性的音色,配合滑动六连音音区的变化,形象地表现出鱼儿在不同水层活泼可爱、自由嬉戏的场景(例10)。
《我亲爱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意大利艺术歌曲,鋼琴伴奏织体用四部和声的形式来表达,庄重肃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13)。在伴奏特点上,要求严格控制触键的力度层次,上线旋律音要勾勒清晰,手指走音要“跟唱”与连贯,音色圆润柔美,同演唱的音色融合交织。同时分句需明确,节奏把握要庄重严谨,全曲钢琴伴奏完全配合演唱的旋律和情感,以强化神圣、纯洁的爱情主题(例14)。
同西方艺术歌曲相比,中国艺术歌曲更偏重于写意风格,钢琴伴奏重视对演唱外“潜台词”和“画外音”的补充与扩展,演奏特点主要是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形散而神不散,触键上多元化处理,音色变化丰富,并有较多对其他乐器的模仿。
在中国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中,前三小节钟声的响起由远及近,要求控制手指力度由弱渐强。从第三小节开始贯穿至终的滑音,要弹得轻薄、灵巧,指尖快速地站在长音上,以表达江面渔火上升起的袅袅青烟,借此抒发作者内心的乡愁与孤寂(例1)。第四小节出现的装饰加九连音,手指要轻快、飘逸地滑过,模仿长袖拂过古琴的音色,与钟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例1)。第十二、十三小节的处理尤为重要,快速掠过九连音后紧接重复的六连音,触键要求由慢推快,深而悠远,音色脆亮,好似深夜敲打在心坎上的钟声,引起内心共鸣,随后三次重复的“4”音,要奏得绵长纠结,触键上拉宽处理有控制的下音,以表达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例2)。末尾三小节钟声由近渐远,与曲首钟声遥相映衬,留下人们无尽的遐想与回味(例3)。
在中国艺术歌曲《桥》中,前奏由下至上的波音,延绵不断地推动,展开一幅河面波光粼粼,石桥水中倒映的美妙画面。波音要快速推送站在主线旋律音上,琶音走动时由慢至快,触键要轻盈柔和,宛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例4)。演唱进入后,伴奏填补的回声要如影随形,更为立体地展现出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例5)。间奏部分琶音飘逸地送出,引出左手奏响的旋律主线,同时右手在高音区奏出云淡风轻的回声,以表达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与回忆(例6)。随后音画转入实景,左手以二分音符八度音程的衬托,配合右手的琶音流动,映衬游子近乡情更切的心境(例7)。全曲高潮处钢琴八度旋律音的递进,烘托了游子思乡情切,重归故里的心潮澎湃(谱例8)。曲尾峰回路转,轻拂的琶音,左手渐行走远的单音旋律线条和右手高音区空灵的回声,再现了一幅唯美的江南水墨画卷(例9)。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歌曲在文学内涵、审美意识和伴奏风格上存在着写意与写实的差异,由此决定了中西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技法具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西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侧重于对演唱的诠释,衬托与强化,音色、节奏要贴合演唱加以严格的控制,这就要求钢琴演奏者准确地把握歌曲作品的曲式结构和艺术风格,在演奏触键上严谨规范、音色表现要与演唱旋律融为一体。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侧重于对演唱部分的意境烘托,注重填补和渲染演唱所不能表达的“画外音”、“潜台词”,因而节奏、音色、和声织体的变化更为丰富、自由,但又不能偏离作品的思想主题。总之,在艺术歌曲的伴奏中,钢琴演奏者应当充分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和风格差异,不断归纳总结两种艺术歌曲伴奏处理上的技法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艺术歌曲的精神本质,增强艺术歌曲的音乐表现力,赋予艺术歌曲更鲜活的艺术生命。
基金项目:
2011年贵州大学人文社科校级青年项目[项目编号:GDQN2011016]。
参考文献:
[1]周微.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颜惠先.外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罗宪俊,李滨荪,徐朗.声乐曲选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5]冯康.中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杨春,女,汉族,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