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洁珺,王 颖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SUE策略模型研究
孔洁珺1,王 颖2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应聘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单纯依靠学校、用人单位或者大学生中某一方面的力量,而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同发展。探索建立一种学生(Student)、高校(University)、企业(Enterprise)三方参与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简称SUE模型),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企业成为能力提升的风向标与训练营。三方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应遵循自觉性与指导性、全面性与差异性、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实施原则。
大学生;就业能力;“SUE”模型;提升策略
对于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实质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237。建立一种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已经受到学界以及就业工作领域的普遍关注,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绝非仅仅是“学校好好教、学生努力学”这么简单,“单纯从学校、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的角度来研究是不够的,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2]。本文通过厘清就业能力的科学内涵,探索建立一个由学生(Student)、高校(University)、企业(Enterprise)三方合作、共同发展的“SUE”能力提升策略实施模型,并明确该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框架。
就业能力,又被称为“可雇佣能力”(Employability),可以理解为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我国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阐述主要集中关注两个核心要素,即“获得岗位”与“职业发展”。如郑晓明(2002)指出,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主要由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构成;文少保(2006)提出,就业能力“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4];金昕(2012)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包括4个一级维度和13个二级维度的概念结构。其中维度一是基本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维度二是就业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就业展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动就业能力;维度三是就业人格,具体包括积极乐观、职业责任感及敬业精神;维度四是社会应对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1]238。西方学者则重视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工具的视角出发来界定这一概念。哈维(Lee Harvey,2001)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些技能应该是让雇佣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5];赫耶登(Vander Heijden,2002)提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倾向[6];帕特丽夏·威奈尔特(Patricia Weinert,2004)等总结了7种关于就业能力概念的解释,即“是否适合雇佣的能力、社会医疗就业能力、人力政策就业能力、流动就业能力、劳动力市场行动就业能力、主动就业能力、互动就业能力”[7]。
目前,学界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尚未形成权威的定义,然而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所谓就业能力,就是指在完成“就业”这一任务时所必须的能力组合。而这里提到的“就业”,绝非特指一个动作,它不仅仅包括求职的过程,还包括获得职位后如何胜任、升迁、转岗等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因此,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应聘能力,而且包括获得职业后的发展能力。所谓应聘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工作岗位所必须具有的主观条件的总和,具体是指大学生在搜集就业信息、了解工作岗位情况、锁定目标职业、进行自我推介、接受考核、签约就业等求职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就业能力,如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机遇决策能力等。而职业发展能力则是指大学生在入职后,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本领、较好的适应社会并且理性地规划人生等过程中所需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规划能力等。当然,应聘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并非相互独立、彼此割裂的两种单一能力,而是以求职者不同时期职业发展的不同目标为关注点而形成的两类能力群,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求职者失去了应聘能力就好比“没有良好营销策略的商品”,虽然可能创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奇迹,但是也同样可能发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见”的憾事;同样,缺乏职业发展能力的求职者就好比“装进茅台瓶中的假酒”,即便为其套上华丽的包装也难逃被淘汰的结局。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SUE”模型最大程度地整合了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各方力量。大学生个体是能力提升的主体,高校为能力提升发挥关键的引导作用,企业为能力提升提供重要的实践平台。“SUE”模型既包括尊重学生主体特征的个性化能力培养策略,又包括发挥高校主导作用的课堂培养策略与实践体验策略,同时也包括发挥企业的信息反馈与实战平台作用的订单培养策略与平台策略(见图1)。
图1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SUE模型
第一,发挥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对于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就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个模具化的批量生产过程,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体优势、不同的职业目标、不同的行动方式等等。因此,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不可能千篇一律。突出个性化,是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中关注的关键问题。所谓个性化策略就是指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过程中,主动地发掘个体优势,明确未来希望从事的目标职业的具体要求,进而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并实施。一般包括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找准个人的核心优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客观地澄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就需要大学生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重审视自己,通过不断反思找到个体能力提升的潜在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收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通过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进而明确个人的能力特征。二是明确目标职业的要求。目标职业的要求一般包括通识性能力要求与专业性能力要求两方面。通识性能力要求就是指各种职业对于员工的一般性要求,例如: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而专业性能力一般是针对某项具体职业而言的核心能力,例如:教师职业的教师技能、医生职业的医疗水平等等。学生一般可以通过网络调研、实习实践、生涯人物访谈等方法获得上述职业要求信息。三是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规划既要有阶段性,又要兼顾现实性。所谓阶段性就是指规划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行为,一般可以分为近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这就要求学生在制定能力提升的规划时,一方面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远大的理想拆分,从而找到不同阶段个体努力的重点。然而,规划只有转化为现实才会体现其价值。因此,所谓现实性就是指大学生要将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剖析个体的前期基础、行为方式、工作学习环境等现实状况,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另外,在实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规划也是规划策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发挥高校在能力提升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场所,而“课堂培养”与“实践体验”则是发挥高校主导作用的关键。在课堂培养方面,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作为一门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在“干中学”的学问。因此,“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成为制约课堂培养策略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而应是根据市场对就业能力要求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教学内容,甚至还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来弥补教育与应用之间的时滞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不应仅仅关注传统的讲授、推理、分析等理论教学方法,更应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实践类教学方法;在师资队伍方面,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的教师也不能仅仅包括校内外的资深学者与就业指导一线工作人员,更要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优秀校友、创业者等;在课程评价方面,就业能力提升类课程更不能仅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要将重点放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情况、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状况等等。
在实践体验方面。就业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主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其独特的经历环境以及工作与交流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从而总结、积累而沉淀下来[8]。由此,实践式策略是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包括高校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的就业能力训练、模拟招聘现场、模拟开创公司、模拟办公现场、就业问题辩论等实践类活动项目。就业能力的实践类活动项目可以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主动探索就业行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尝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成功的经验与“试错”的教训,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实践中的有效平台之一。
第三,发挥企业在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信息反馈与平台作用。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显现和提高最重要的场域,通过学习中的“订单式”培养,并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平台式”扩展,发挥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信息反馈与平台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就业能力提升中的风向标与训练营。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指学生在读书期间与企业建立合约关系,自觉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培养的策略。这种培养策略通过“企业订单”,有效地将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将“考什么学什么”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用什么学什么”的主动学习模式。订单式培养策略一方面具有专向性。它可以为学生个体、高校、企业三方在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向上统一认识,所教、所学即所用,有效地提升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订单式培养具有较强的对接性。学生可以在学校期间就对未来发展的职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这样能够促使其较早地进行角色定位与能力准备,避免在各种职业目标之间徘徊而带来的资源耗费。但是,订单式培养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某一个专业或班级的学生统一打包输送到某个公司或部门,而应该给不同的学生下不同的“订单”,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与工作内容,是一种“分群类教”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平台式”的扩展,实际上是一种链接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策略,即企业在单位内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的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它与学校的实践式策略有所不同,实践式策略是针对学校所进行的活动而言,具有典型的模拟性特征,而平台式策略则是将学生带入企业,带入真正的职业社会中而进行的实战式训练。实践式策略是平台式策略的前期准备,而平台式策略是实践式策略的深化。平台式策略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训练基地,让学生在真正的职业世界中获得锻炼,既为大学生开阔视野、积累人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为他们创造了在实际工作中寻找差距、继续学习、获得提升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这种实战训练中进行的临时就业行为或初期创业行为也极可能发展成为大学生未来的个人职业,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SUE”策略旨在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由学生或高校某一方的“孤军奋战”发展为高校、学生、企业统一规划、多方联动的“集团作战”,科学把握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内在规律,深入探讨各参与方在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统一步调、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的关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在主体方面具有自觉性与指导性,在内容方面具有全面性与差异性,在方法方面具有探索性与反复性,在趋势方面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的基本特征,由此“SUE”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自觉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自觉性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探索职业世界、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行为特征。它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内驱动力。一方面,随着年龄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在对就业的探索中能够自觉地寻找自身的职业定位和方向,主动对规划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从而客观地促进了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就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不得不主动提升个体的就业能力,来应对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前者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力提升行为,后者是应对压力所带来的主动性能力提升行为。大学生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具有自觉性的同时,由于思想和认知的限制,也需要在各方面接受必要的指导,故需要遵循指导性原则。所谓指导性具体是指大学生需要通过接受指导从而找到提升能力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的行为特征。大学生能力提升的指导主要来自学校的老师、企业的领导、同事等,这种指导可分为长期性指导和具体性指导。长期性指导是指对于大学生给予长远性的职业发展建议,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能力提升给予宏观性指导。具体性指导则是指通过具体事件,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给予直接的、操作性的指导帮助。指导性原则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指明了“航向”,离开了指导性的能力提升极易变成无序的“布朗运动”,消耗能量但却收效甚微。
坚持全面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是某一个或几个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应该是与求职乃至职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能力的整体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匮乏,很难在求职前形成准确、稳定的职业目标,很容易发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符、初次就业后跳槽等现象,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时不易将范围界定过窄,那样既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长远发展,又不利于择业。另外,劳动力市场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客观要求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用动态的眼光、全面地审视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能因“一叶障目”而忽略全局。所谓差异性,是指大学生个体针对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就业能力形成不同的倾向和需求。这就要求在能力提升过程中,要结合本人特征“量体裁衣”,差异化地为每位学生打造属于他本人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是由于各种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之间有着较大差别,对应聘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对就业能力的需求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行动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能力提升过程中要“分群类教”,注重在提升策略方面的差异化。
坚持渐进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渐进性是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必须遵循渐进的基本原则。首先,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认知具有渐进性。大学生在毕业以前并未真正进入过职业世界,由此对于就业能力的范畴并未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很难一下子找准个体需要提升的目标就业能力。另外,就业能力是一个随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能力群,因此对它的认知就更需要是一个不断加深、反复澄清的过程。其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过程也具有渐进性。就业能力群中的任何一种单一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学生个体的持续努力、反复实践以及不断反思,加之不同能力的科学组合、交互发展更是绝非一日之功。然而,能力提升的渐进性并非匀速进行,不同时期的能力培养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就客观要求在大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把握阶段性原则。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要为就业进行一定的准备;明晰阶段,大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哪些就业能力比较重要,并对能力提升做出努力和实践;突破阶段,大学生对职业方向有较为明确的定位,使得能力提升得到迅速发展;固化调整阶段,此时期一般大学生已完成求职过程,进入职业发展阶段,根据工作的具体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能力。当然,这四个阶段并没有特定的界限,而是一个缓慢过渡的过程。
[1] 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 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7.
[3]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4]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103.
[5] 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97-109.
[6] Vander Heijden,I. J. M. Beatrice.Prerequisites to Guarantee Life-long Employability[J].Personnel Review,2002(1):44-61.
[7] 帕特丽夏·威奈尔特,等.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5-8.
[8] 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8):72.
[责任编辑:何宏俭]
Research on the SUE Strategic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mprovement
KONG Jie-jun1,WANG Ying2
(1.Research 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Jilin Provincial Employment Guidance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1,China)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 is the combination of job hunting capabil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ap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 can not merely rely on the effort of one aspect of university,employer or student,but joint eff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se three aspects.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ability,which is involved with student,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referred as SUE model). It will respect the dominant role of student in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of capability,in the mean while,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university and make enterprise become the wind vane and training camp in the improvement process. In addition,I also point out the implementing principle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capabi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guiding,comprehensiveness and otherness,and gradualness and periodicity.
College Students;Employability;SUE Model;Improvement Strategy
2014-03-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1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3-072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QN049);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13B78)。
孔洁珺(1981-),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生;王颖(1977-),女,吉林伊通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
G64
A
1001-6201(2014)06-0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