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4-08-02 03:54林永柏江桂珍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育人

林永柏,江桂珍

(1.北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市 132013;2.东北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吉林 长春 130117)

关于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林永柏1,江桂珍2

(1.北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吉林市 132013;2.东北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吉林 长春 130117)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它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和主产区,对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各种势力的利用;彻底克服“唯师”“唯书”“唯上”的迷信心理、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不为浮云遮望眼的独立精神;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评价机制;激励机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需要破解,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需要回答,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肩上;一个政党越是成熟、一个民族越是成熟,越需要理论的涵养和武装,这一任务同样历史地落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肩上。因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2]8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增强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相关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充分认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不落窠臼。而本文似乎背离了这一精神,开篇伊始就程式化地提出了“意义”、“重要性”这类司空见惯的问题,给人一种浓重的八股味道。那么,笔者为什么要甘落俗套、明知“故犯”呢,这是因为在笔者看来,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这已成了阻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想障碍。如果不扫清这一障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就是痴人说梦。为此,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仍需疾呼。

其实,关于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时已经作了强调,明确指出:“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对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所作的具有战略高度的阐述。这一阐述理应引起人们意识上的强烈共鸣,从而唤起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自觉性。然而现实并不让人乐观,有些方面甚至令人失望。尽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发布10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要求、党和国家的期待、自身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很滞后。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外部氛围没有真正形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普遍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局面没有真正形成,许多思想意识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待破解。因此,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所要求的那样,“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4]

当然,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必须恪守实事求是的准则,绝不能为服从某种需要而任意拔高、牵强附会。否则就是对学术研究的亵渎,就是对民意的强奸,就是对学术道德的践踏。所以,必须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客观地审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包括五大研究系统,即社会科学院、高等学校、党校(行政院校)、军事院校和党政研究部门,它们共同肩负着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由于这五大系统的功能不同、任务不同、特点不同,它们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就综合因素来讲,高等学校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和主产区。

首先,从学术队伍来讲,高等学校人才荟萃,研究力量雄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众所周知,科学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关键因素是人才,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力量。没有人才,发展科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科学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如此。高等学校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数量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据统计,“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2]9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学科覆盖面广,囊括了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一点也得到了刘延东的肯定,她在2011年11月17日的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2]91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其他系统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因此,如何发挥好这一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对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切不可等闲视之。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讲,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体系完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哲学社会科学包括诸多学科领域,由于分工不同,这些学科领域在不同研究系统的分布是不同的,其中分布最多的是高等学校。据统计,“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8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2]91这8大学科门类囊括了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为高等学校全方位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阵地、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有利于高等学校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因此,如何发挥好高等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对全面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从研究成果来讲,高等学校研究成果丰硕、种类齐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主产区。据刘延东在2011年11月17日的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披露,“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2]91另有研究成果显示:“从承担国家研究任务和成果来看,高校负担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部分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75%是由高校专家学者承担的;近十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180多万篇中高校就占到150多万篇,全国出版各类著作25万部中高校占到近20万部;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都是由高校学者承担完成的”[5]。

由上可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繁荣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把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意义

之所以要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还在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研究系统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与生俱来”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由此可见,育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从广义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都肩负着育人的功能,但由于分工不同、职责和任务不同,育人功能在五大研究系统中的表现方式和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高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其天职就是育人,因而与其他系统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是天然的、首要的、直接的、显在的,育人功能在各种功能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其他系统的育人功能则是衍生的、次要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在各种功能中居于从属地位。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对此,刘延东指出: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只有把‘育人’这件大事抓好,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2]94

这里所指的育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此,刘延东强调:“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学生头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传授和教育熏陶,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2]94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践表明,它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直接关系到各类高级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培养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大批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靠高等学校来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据教育部网站2013年3月2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生1 585 46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 801人,硕士研究生159 807人,本科生1 412 856人),占当年毕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生的99.86%。而科研机构毕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生只有2 257人(其中博士638人,硕士1 619人),仅占0.14%*数据来自于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62.html.。

表1 2011年普通高校社科专业毕业生统计表

可见,高等学校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主产区”,而且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主产区”,要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进而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繁荣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在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几点建议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一项神圣而又艰巨的现实任务和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状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自觉践行三个抵制

一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我国,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加之伴随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精神追求的多样化,社会思想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社会思想多元化既有助于消解由于思想一元化所导致的万马齐喑的局面、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促进各种思想的交流交融、推动学术繁荣;但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障碍学术进步。在意识形态存在冲突和对立的时代,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实际上就意味着不同思想的并存,其中既有主流的、科学的、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有非主流的、伪科学的、腐朽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尤其是有些错误的、腐朽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往往披着漂亮的外衣,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使人难以识别。高等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和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在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它不可能一尘不染,一旦某些错误思想和腐朽反动思想侵蚀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有机体,就会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导致自陷困境、自毁长城。这就要求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识别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坚持科学的立场、先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是抵制功利主义的诱惑。受市场经济消极一面的影响,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有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甚至是惟利是图,他们追求的不是真理,而是名利。为了名利,他们不择手段,滋生了大量的学术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纯洁性和形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不为三斗米折腰”的精神,淡泊名利,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的诱惑,始终把追求真理、坚持正义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追求和价值选择。

三是抵制各种势力的利用。出于各自利益和目的的需要,各种势力都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寻找代言人,这其中既有利益集团,也不乏国内外敌对势力。前不久中央某媒体以“国内有些人想卖国,解放军不答应”为题,旗帜鲜明地指出:“南海九段线是我们传统的历史海域,最近有些国家提出质疑,国内有些专家跟着瞎起哄。”[6]可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旦为各种势力所利用,就可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就会危害到公众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利益。所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站稳学术立场,恪守学术精神,不趋炎附势。

(二)不断强化三个克服

一是克服“唯师”、“唯书”、“唯上”的迷信心理。要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创新,创新与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创新的目的是发展,发展的途径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克服“唯师”、“唯书”、“唯上”的迷信心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创新的结果。正是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列宁主义,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要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就必须摆脱“唯师”、“唯书”、“唯上”的迷信心理束缚,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学术陋习,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在创新中发展真理。

二是克服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着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严重缺乏理论自信,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到处充满着西方学术思潮的味道,这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也严重地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彻底克服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打破西方学术话语的垄断地位,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以本土的视角、本土的立场、本土的方法,研究本土的问题,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让我们的理论走向世界,在世界的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的最强音,在世界的学术界展现出更多的“中国制造”。

三是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诱惑,高校及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不尊重学术规律,过分强调“多”和“高”,大搞学术“大跃进”,盲目追求学术GDP,助长了学术腐败,败坏了学风,破坏了学术生态,阻碍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根本克服,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绝不可能繁荣和发展,即便是繁荣也是虚假的繁荣;即便是发展也是昙花一现的发展。因此,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彻底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遵循学术规律,净化学术生态,大力倡导刻苦钻研精神。

(三)积极树立三种精神

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即尊重客观规律。只要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能不为有害思想所侵,才能不为各种名利所惑,才能不为各种势力所用,才能不为消极心理所困,才能真正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真理的代言人、真理的捍卫者。这是高等学校及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牢固树立、大力倡导、坚持不渝的精神,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全社会和高等学校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学创新;同时,高等学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要像刘延东所强调的那样,“以学术观点创新为核心,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世界发展的大势拓展创新视野,立足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激发创新思维,立足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汲取创新养分,不断提出学术新观点,创造学术新思想,开辟理论新境界,永葆哲学社会科学的旺盛生命力。”[2]95

三是不为浮云遮望眼的独立精神。知识分子具有人格独立的优良传统,高等学校也素以象牙塔和人类的精神家园而著称。面对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保持知识分子的良知,不能利令智昏,利欲熏心。“古来圣贤皆寂寞”,要继承和发扬贤哲的优良品质,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的纯洁性和科学性。

(四)努力完善三种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评价哲学社会科学要注重原创性,注重实际价值,推动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制度,把奖励与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与鼓励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结合起来,与促进理论成果更充分地运用于党和政府决策、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重大科研成果。依法保护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产权。”[4]根据《意见》的精神,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三种机制。

一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一种导向,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重数量轻质量,盲目追求科研GDP,搞科研政绩工程,导致学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这种情况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此曾指出:高等学校“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97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2011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上的讲话中也指出:“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学风出现的问题,例如重数量轻质量、浮躁浮夸,甚至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多半与评价机制不合理不健全有关。”[2]161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这对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完善相关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激励机制。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和科学,最突出的表现是没有享有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国民待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4]但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方面,无论是奖励的层次与力度,还是奖励的种类和机会,都远不如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奖励机制比较健全,其特点是奖励级别高、额度大、种类多、间隔短,以国家层面为例,2003年发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规定,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7]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至今没有国家级奖励,在省市层面上虽设立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但存在着奖励种类单一、奖励额度小、时间间隔长等问题,与自然科学相比,差距较大。这个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以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为此,《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成就卓越的文化工作者。”[2]1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奖励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重大科研成果。”[4]这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必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保障机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及物质保障,等等。《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2]1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经费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逐年增加而相应增长,特别要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充足的经费资助。”[4]除了经费和物质保障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如高等学校的终身教授制度,等等。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新的历史征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13/c_111164137.htm.

[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ttp://www.chinasdn.org.cn/n1249550/n1249739/11013345.html.

[5] 李宝元.发展繁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若干战略问题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

[6] 国内有些人想卖国,解放军不答应[EB/OL].http://tieba.baidu.com/p/2248116340.

[7] 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EB/OL].http://www.most.gov.cn/fggw/xzfg/200601/t20060106_53402.htm.

[责任编辑:秦卫波]

About Advanc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Yong-bai1,JIANG Gui-zhen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2.Office of Academic Periodical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the important rol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should stand at the height of strategy to understand promo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force of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the main land and grain,for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lays a decisive role,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umerous glory must conscientiously resist all kinds of wrong ideas and the erosion of decadent ideas,the temptation of utilitarianism,and use of various kinds of influence;Thoroughly overcome “only teachers” “only books” “only on superstition”,self-abased psychology and quick buck impetuous psychology;Build up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pioneer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not for floating clouds covered when observing the independent spirit;To further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incentive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Evaluation Mechanism;Incentive Mechanism

2013-11-22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130)。

林永柏(1960-),男,吉林长春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江桂珍(1969-),女,吉林辽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编审。

G520

A

1001-6201(2014)06-0097-06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他们用“五招”育人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