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韵文 王传贵 张双燕 王 翔 陈美玲 孙 杰 李媛媛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毛竹竹黄部位的界定1)
裴韵文 王传贵 张双燕 王 翔 陈美玲 孙 杰 李媛媛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利用Motic SMZ-168图像测量系统,对1年生毛竹不同高度横切面上的维管束的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靠近竹壁两侧均有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其中一年生毛竹竹黄与竹肉的分界线位于靠近竹内壁约1/7~1/3处,距竹内壁约2~3 mm。
毛竹;维管束;竹黄;界定
竹子属禾本科,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速生的生物质材料之一。我国有丰富的竹材资源,在当今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对其的利用也愈加广泛,尤其是竹材人造板、竹材复合板、竹材装饰等领域的进一步开发,使竹材的应用有了更广阔的前景[1-2]。但是竹材在加工过程中有二分之一的原料变成加工剩余物后弃之不用,其中以竹青、竹黄这两部分原料最多,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造成了竹材资源的浪费[3-4]。目前生产中,竹青竹黄的去除完全仅凭借工人的经验。在对竹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多将竹壁平均分为3份,分别以靠近竹内壁1/3的部位作为竹黄,靠近竹外壁1/3的部位作为竹青来展开研究,至今未见对竹黄做具体分界的研究报道[5]。鉴于此,笔者以1年生毛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部位横断面维管束密度、面积、周长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期获得竹黄部位的初步界定。
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var.pubescens(Mazel) Ohwi],1年生,采自安徽太平焦村镇汤家庄村毛坦面前坳(见表1)。
材料取样及编号:将样株伐倒后,取0.3、1.5、3.5、5.5 m处圆盘,圆盘正北处锯下方块,供切片用,取样如图1所示。
表1 毛竹样株详情
图1 南北向取样图
制样方法:将锯下的竹块放入500 mL水中,另加入10 mL冰醋酸和10 mL双氧水,煮沸14 h左右,进行软化。将软化好的竹块用轮转式切片机切取25 μm厚的横切面,1%番红溶液染色,酒精系列脱水,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胶封片[6]。
测试方法:将切片放在Motic SMZ-168图像测量系统中,在横切面上设置宽5 mm,高1 mm的矩形网格(如图2所示),测试从竹黄至竹青的网格数量,由于竹壁厚不同,网格数量也不同。测试内容包括维管束的分布密度、面积、周长。其中维管束分布密度用每个网格中维管束数量计算;面积用每个网格中至少3个维管束面积的均值求得,周长的计算亦是如此。
图2 维管束测试图
2.1 维管束分布密度的变化
由表2可知,3株1年生毛竹不同部位的维管束分布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每一个位置的横切面上,都可看出清晰的2个拐点。例如在0.3 m处的第2、10排处即为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1/7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2/7处。1.5 m处在第3、8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3/
10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5处。3.5 m处在第2、6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2/7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7处。5.5 m处在第2、4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1/3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3处。可以看出变化趋势由小变大。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高度上的维管束分布密度变异差异不显著,但在同一高度上,从竹黄至竹青的径向分布密度变化差异显著。
2.2 维管束分布面积的变化
由表4可见,3株试样的维管束分布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亦有清晰拐点。在样株不同高度上的横切面维管束分布面积由竹黄至竹青变化趋势明显,大体呈由大变小趋势。0.3 m处在第2、11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1/7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3/14处。1.5 m处在第2、7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2/9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2/9处。3.5 m处在第2、6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2/7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7处。5.5 m处在第2、4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1/3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3处。维管束分布面积的拐点与维管束分布密度的拐点基本重合,可见维管束的分布面积和分布密度变化趋势一致。
表2 北向不同高度横切面竹黄至竹青维管束分布密度 个·cm-2
表3 不同高度横切面竹黄至竹青维管束分布密度差异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轴向还是径向变异,差异都不显著,原因有可能是竹子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
表4 北向不同高度横切面竹黄至竹青维管束分布面积 μm2
续(表4) μm2
表5 不同高度横切面竹黄至竹青维管束分布面积差异分析
2.3 维管束分布周长的变化
和维管束分布面积一样,每个网格内维管束周长,取网格内3个维管束的周长均值,由表6可见,3株样木维管束分布周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相同部位的维管束分布周长与分布面积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0.3 m处在第3、10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3/14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2/7处。1.5 m处在第2、6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2/9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3处。3.5 m处在第2、6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2/7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7处。5.5 m处在第2、4排处有拐点,其中竹黄为靠近竹内壁约1/3处,竹青为靠近竹外壁约1/3处。
表6 北向不同高度横切面竹黄至竹青维管束分布周长 μm
从表7中可以看出,不管是轴向还是径向变异,差异都不显著。
表7 不同高度横切面竹黄至竹青维管束分布周长差异分析
通过对1年生毛竹不同高度上的横切面维管束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分析,可以发现在靠近竹壁两侧均出现明显分界线。其中1年生毛竹横切面上竹黄所占部位为靠近竹内壁1/7~1/3处(距竹内壁约2~3 mm)。而由于竹壁厚的不同,竹青与竹肉的分界线没有确定的位置。0.3 m高度上,竹青所占部位为靠近竹外壁3/14~2/7处;1.5 m高度上,竹青所占部位为靠近竹外壁1/5~1/3处;3.5 m高度上,竹青所占部位为靠近竹外壁1/7处;5.5 m高度上,竹青所占部位为靠近竹外壁1/3处。
从毛竹不同部位的维管束分布密度、面积和周长变化趋势来看,在靠近竹黄和竹青部位出现的分界线,可以初步为竹黄、竹青的界定提供科学依据。但是由于竹壁厚不同,竹青与竹肉的分界没有确定的位置,以期通过其他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1] 周建钟,冯炎龙,刘力.竹青竹黄的化学成分及综合利用[J].林产化工通讯,2003,37(2):8-10.
[2] 谢至善,钟建荣.扩大竹青竹黄的利用途径[J].木材工业,1996,10(3):34-35.
[3] 刘秀英.竹青、竹黄室内耐腐性试验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3):18-19.
[4] 赵仁杰,唐忠荣,喻云水.改善竹青与竹黄胶合性能的研究[J].林产工业,1995,22(4):11-12.
[5] 尚莉莉,孙正军,江泽慧.毛竹维管束的截面形态及变异规律[J].林业科学,2012,48(12):16-21.
[6] 杨淑敏,刘杏娥,费本华,等.茶秆竹细胞壁解剖特性以及木质素微区分布[J].林业科学,2012,48(2):129-133.
Preliminary Definition of the Inner Bamboo ofPhyllostachysheterocycla/
Pei Yunwen, Wang Chuangui, Zhang Shuangyan, Wang Xiang, Chen Meiling, Sun Jie, Li Yuanyuan(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P. R. China)//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4,42(6).-76~78
With Motic SMZ-168 image system, we measured the changes of types of vascular bundles from four different positions ofPhyllostachysheterocyclaand test indexes including the size, perimeter and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vascular bundle. There is an obvious boundary near the bamboo wall on both sides. The boundary with inner and middle of bamboo is in the parts of 1/7-1/3, 2-3 mm far from the inner of bamboo.
Phyllostachysheterocycla; Vascular bundle; Bamboo inner; Define
1)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3B0204)。
裴韵文,女,1989年9月生,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传贵,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副教授。E-mail:nj230036@163.com。
2013年8月13日。
S781.9
责任编辑:戴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