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燕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丁燕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新疆红枣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新疆红枣带来了机遇,并因此而得以快速发展.但机遇往往伴随着威胁,本文将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全面阐述新疆红枣产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为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发展策略.
新疆;红枣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红枣是我国的第一大干果品种,在近年来大宗果树增势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的情况下,枣树以其适应性强、整形修剪方便、早果速丰、营养丰富、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等优势,成为我国果树发展中的一个新热点,红枣产业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破解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难题的重要产业.
新疆红枣栽培历史悠久,尤其是近几年红枣产业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本文结合发展红枣产业的六大要求,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枣树的生理特性及红枣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作为新疆,应大力发展红枣产业,力争把新疆建成中国及世界红枣基地,为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种植面积与产区布局
从2002年到2011年10年期间,红枣栽培面积增长了510.75万亩,增幅达24.8倍.
2011年新疆红枣种植布局
从全疆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来看,红枣产区主要在南疆,具体包括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哈密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形成了新疆尤其是南疆特有的红枣栽培优势,2011年全区红枣总产量达62.35万吨,已经成为全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红枣种植面积占水果总种植面积的百分比由2002年的5.71%,增加到2011年的44.03%.红枣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成为新疆林果中的优势产业,在新疆整体果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 产量状况
新疆红枣不仅表现在质量上,产量上也丝毫不敢松懈.
2011 年新疆红枣总产量62.35万吨,其中,南疆五地州(阿克苏、喀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59.78万吨,占全疆总产量的95.89%;其余地区合计产量占全疆总产量的4.11%.红枣产量排前六位的依次是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这六个地区的产量合计占全疆总产量的99.66%.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新疆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带动了新疆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1.3 质量认证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疆引进部分枣树并在新疆形成哈密大枣、阿克苏灰枣、和田玉枣等特色地方品种.到20世纪90年代,哈密大枣得到一定发展,产品在1994年全国名、特、优产品博览会上获银奖;1995年在全国农特产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9年在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获金奖.在2000年山东乐陵全国红枣交易会暨第十二届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上,农十四师赞皇大枣被评定为金奖,灰枣、骏枣被评为银奖,农一师10团灰枣被评为金奖.2011年新疆“天枣”、“绿洲龙”、“嘉漠”、“八大怪”红枣商标产品被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充分说明新疆红枣的品质高,营养丰富,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为今后新疆红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地理优势与销售渠道
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拥有16个一类口岸和12个二类口岸,是我国拥有邻国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目前,与新疆有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18个,这意味着新疆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有很大的潜力.2012年自治区商务厅将重点支持乌鲁木齐、喀什、伊宁—霍尔果斯、库尔勒等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租赁场地、建设冷链系统、仓储配送等项目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
企业通过初加工对红枣进行分类分级、以优中选优的标准来销售干枣和鲜枣,通过产品深加工和自主品牌销售,开拓红枣市场,形成销售网络.
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农业对接(超市)、网络销售、中间经销商销售和设立销售处销售等方式.和田古力巴格果品有限公司,具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营销总部设在深圳,300余人的销售队伍,网点已覆盖全国所有主要大中消费城市.目前已有沃尔玛、华润万家国际连锁超市与其合作;阿克苏刀郎果业有限公司通过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电视购物和网络等销售;温宿县天山红林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内地销售商销售;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基本实现全面布局,2011年公司专卖店为1819家.
2.1 加工技术力量薄弱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及合作社缺少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品控人员.如干枣的品质控制指标主要是红枣的大小和水分、外观皱缩等,大小由分级机控制,外观皱缩情况及水分指标就主要由一些人员凭经验判定.市面上销售的新疆红枣,大多处于自然分级、自然产销状态,商品率低.产品的质量标准主要集中在外形上,优势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新疆红枣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2.2 红枣加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质检能力低
新疆目前已有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在加工产品种类方面,主打产品都是干枣,干制方式仍然以自然晾晒为主或在树上挂至半干,再经人工制干.受条件限制,存在红枣晾晒不干净,不卫生问题,尤其是进行深加工的残次枣堆放地,卫生条件相对更差,导致红枣营养成分损失和色泽变化,最终直接影响后续产品的品质.同时,现有农产品检测能力在监控面上不能全部覆盖,在监控强度和频率上无法满足红枣产品生产、流通中质量卫生安全检测要求;缺乏熟练的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水平达不到要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检测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完全的社会服务性检测机构较少,红枣加工企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自有检测手段缺乏.
2.3 产业化程度较低
红枣营销处于分散状态,一家一户的枣农难以把握市场行情,无法通过控制产量来稳定市场价格,很容易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行情由客商说了算,并且他们长期受自由买卖思想的影响,红枣销售基本上依然停留在即采即卖的阶段.因为生产规模较小,导致技术采用和更新的成本过高,单个农户不能也不愿意采用先进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导致多年以不变的产品类型、产品品质面对“需求突变”的市场.同时各加工厂也以利益为出发点,行情好出手收购,行情差按兵不动.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也难以实现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更无从谈起,产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是把产品推向市场的保障,需要有统一的行业标准约束和监督,实现红枣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经营生产模式.虽然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体系,但尚不成熟,产业链条及经营转型升级机制也尚未建立.
3.1 重点发展红枣初加工产品,适度发展精深加工
新疆红枣加工企业应该加大果品综合开发力度,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果品加工转化能力,向多元化的加工果品组合发展.红枣的吃法是多种多样的,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应在挖掘传统红枣加工工艺的同时,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红枣深加工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档次,瞄准大市场,实现红枣的市场增值.
新疆红枣具有果品品质好,口感好的特性,受到上海,北京等城市消费群体青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重点发展以鲜食红枣的贮藏保鲜和制干红枣的初加工产品.
适度发展能突出枣果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高档功能性红枣深加工产品,占领高端消费市场.深加工产品可以发展枣粉产品为主,以鲜枣为原料生产的枣粉,可降低营养成分损失,并能保持产品良好的色泽及风味.枣粉可用于食品配料,作为固体饮料、枣粉片的原料被直接使用等.同时以鲜枣为原料生产枣粉所产生的皮渣可以提取环磷酸腺苷、枣色素、膳食纤维等产品,延长红枣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2 建立产业化生产的环境条件
从新疆实际出发,引进推广适合不同栽培模式、先进实用、多功能通用型高效红枣生产专用机械和设备.规范果园的承包管理,规范精品园建设,做好枣树有机栽培,推行红枣订单收购和分级分选销售.企业在红枣的生产、收购、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积极引进枣果采摘机械、采后处理设备、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藏运输等先进设备,提高红枣产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同时,规范果品订单,出台收购保底价,支付参与订单枣农的订金.真正建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良性关系,并逐渐向“龙头企业+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集团公司+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枣农”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逐渐形成一条极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链. 3.3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红枣生产中的卫生条件
提高新疆红枣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条件.从新疆实际出发,引进推广适合不同栽培模式、先进实用、多功能通用型高效红枣生产专用机械和设备.结合绿色、有机红枣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有害生物防治机械.积极引进枣果采摘机械、采后处理设备、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藏运输等先进设备,提高红枣产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工采摘、晾晒、分级包装等,改善手工作业中的不卫生现象.
3.4 加强有机、绿色基地建设,提高新疆红枣知名度
新疆红枣是我区最具特色优势农产品之一,红枣产业的有机和绿色品牌是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核心和关键,应突出红枣产业自身特色,向优质化和品牌化发展.为了提高新疆红枣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强化有机和绿色基地建设,针对各地区的优势,推进宣传代表本地区的“商标注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政府在创品牌,提高红枣竞争力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同时,企业应尽快获得ISO9000、HACCP认证,把现有的红枣品牌打造成新疆乃至全国红枣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竞争力.
红枣作为新疆传统特色产品,多年来红枣业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改善新疆植被面貌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展新疆红枣产业,发挥独特的传统和区位优势,加快生产基地的改造、建设与升级,实现产业优化,建立一支红枣产品的经济队伍,把客商引进新疆,把市场引进新疆,真正使新疆的枣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成为中国枣业的领先队伍.
S665.1
A
1673-260X(2014)05-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