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
【文题设计】
春雨丝丝缕缕缠绵多情,夏雨热烈爽朗豪情万丈,秋雨深邃飘逸凄清洒脱,冬雨清寒凛冽从容严厉。雨洗尽了天地的污浊,雨以它独有的形态行走于天地间,却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戏剧外不限。
【思路点拨】
本题提供了较大的写作开放度,写作时,同学们应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主要写作角度有:
1.可以写成写景抒情散文。
(1)抓住特点,描摹景物。
不同季节的雨,不同地域的雨,或一场雨的不同阶段,特点都不一样。因而,要抓住雨的特点,必须把握其因季节而异,因阶段而异,因地域而异的特点。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来描写雨是绝佳的方法。如厉彦林的《享受春雨》:“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调动人们的触觉、味觉,写春雨的细密、甘甜。
(2)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描写以雨为题材的写景文章时,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感觉,从而做到情景交融。如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可以写成叙事散文或小说。
(1)“雨”为媒介,引发回忆。
如著名散文家琦君先生在《下雨天,真好》一文中,镜头先由雨天入景,继而回忆小时候雨天的往事。将一系列的琐事娓娓道来,如:有脚气病的老师就不会逼她上课,可爱的孩童可以“套上叔叔的旧皮靴,顶着雨在院子里玩”;可以“等着伯公把一粒粒又香又脆的炒胡豆剥了壳送进我嘴里,胡豆吃够了再吃芝麻糖,嘴巴干了吃柑子”……雨天,无疑是琦君尽情袒露儿童玩心的绝佳机会,伴随着孩童清脆的欢笑声。下雨时,淅淅沥沥的雨声传入我们耳中,我们的思绪也会随之翻飞,一件件的往事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时,我们就可用饱含真情的文字来叙写那美好的记忆。
(2)“雨”为环境,讲述故事。
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写暴雨的街头作为祥子活动的场景,表现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如此猛烈的雨,祥子“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而车上的人却不容祥子暂时避避雨。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小小说的笔法,选取生活中感悟深刻的事情来构思情节,描写雨景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3.可以写成阐述事理的议论文。
“雨”为由头,发表见解。
如由自然现象“雨后,山林洁净如洗,而溪流浑浊如染”,引发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雨”喻指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贵贱、荣辱、得失、祸福等方面的变化。“清”,即“洁净如洗”,喻指人品行高洁。“浊”,即“浑浊如染”,喻指人品格低下。雨后,山林洁净而溪流浑浊的现象促使我们引发联想:环境外物的变化会对人的道德品行产生影响;有的人依旧品行高洁,而有的人变得卑劣猥琐。可以提炼出“一个人要秉持自己的气节,不随波逐流”的观点,再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
【佳作展示】
悠悠听雨情
□文思秋
伴着绵绵细雨,我走过校门外的池塘,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每当心情烦躁之时,我都会盼望下雨,只有它能浇灭心头的浮躁之火,将烦恼冲刷得干干净净。而眼前这场迟到的小雨,终于使我长久以来的期盼成为现实。
最爱雨,特别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爱它的清爽、宁静、超脱。尤其在雨夜,无数雨滴从黑暗深处奔来,好像一个个纯洁的天使飘然而至,冲开尘封的心扉,让人豁然开朗。
怀着一颗平静的心,独自漫步雨夜。漫天而降的夜雨,洒在村头的茅草屋檐上,洒在摩登大楼的阳台上,洒在都市人染过的黄发中……当雨滴于不知不觉间洒向人世间的角角落落时,便演奏出一首首悠扬动听的曲子,回荡在寂寥的雨夜里。此时,闭目听雨,那份安逸和洒脱是无法言说的。
古人听雨,今人听雨,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单凭雨声就可以将历史连接。雨,穿越了时间的阻隔,在岁月的罅隙中用它特有的灵动与纯真抚慰着世人的心灵。我想,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听雨的那一刻,一定是世间最为美好的瞬间。
伴雨而行,在“滴答”声中,换一种角度,用欣赏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明早,在一个清新的环境里,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开始新的一天。
亮点评析
作者运用雨一般清新的语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在内容上,作者从“听”这一独特的角度,写出了自己对雨的特殊感情;最后,告诫自己要“带着一颗纯净的心”,去迎接新的生活。
【素材链接】
1.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
——张爱玲《秋雨》
2.倘若刮过一阵风,雨点歪斜,溅在窗棂上,一串串叩响,如鸟啄树干,笃笃震耳,更像农家孵鸡,二十天后,小鸡啄壳,其声遥遥可听。甚至干脆像一位谦逊的访客,夜半敲门,不轻不重,每一声都是长长的穿透,轻微的震撼,直欲将你唤醒。
——徐 行《乡村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