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豹
2013年,如果说云概念只是停留在炒作层面,那么,2014年必将开启云概念的大规模商用。因为4G网络的大面积使用将为云技术搭建一个快速移动的互联通道,西方先进的云技术已完成在我国的本土化改造,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业已具备,云时代正式开启。
“云”技术带来新契机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云技术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而生。所谓云,即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综合技术的数据处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多台终端共享的软硬件资源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其他计算机和设备。对企业而言,云计算的核心是以最快捷、最低廉的方式共享技术和信息,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台式机、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甚至只需一个浏览器,就能处理大量数据,完成整个管理过程。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云计算技术可以极大提高人力数据的利用率和业务响应速度,聚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部、上下级管理链条。同时,云计算还能营造出完善的组织构架,具有鲜明的人工智能特性,它的设计理念和人力资源开发息息相通,契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性,具有和人力资源管理融合的先天优势。目前,以IBM、思爱普、甲骨文等为首的一批西方管理咨询公司,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云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应用经验;金蝶、用友等传统管理软件供应商也在开发基于云端技术的管理系统。布局云端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重获企业管理主导位置的新契机。具体而言,HR们或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占得先机。
培养四种云能力
云战略能力:云时代的HR应树立“大人力资源管理观”。HR不再仅仅是一个战略执行者,更应该是一个战略制定者,应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在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保证所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偏离企业战略方向的同时,HR更需要了解公司的准确定位,提高全局战略眼光,根据人力资源配置、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状况等,参与公司的战略制定。HR若要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总经理甚至董事会的重视,就应创造机会参与战略管理,不断更新思维,培养云战略能力,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成为企业发展的领航员。
云学习能力:作为全员学习的主导者,HR更应是学习的带头人,更应懂得如何在云时代背景下抓好
学习。很多HR对云技术一头雾水,如果选错方向,只是学习云管理开发,则会因为云技术的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实际上,HR只需学习云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成为应用专家便足可胜任云管理。正如马云之于网络,他本人对网络研发技术一窍不通,但他精通如何将网络技术运用于商业,因此创建了阿里巴巴,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传奇人物。
云协调能力。云时代的主题是共享,而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却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张而日益割裂,这就需要HR提高协调能力,主动担当起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和新聘用员工的协调重任,即使在没有明确授权的情形下,HR也应该多发挥相互协调的作用。作为上级与基层之间的桥梁,HR应尽量促进决策层和基层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充当“润滑剂”;对于部门之间,HR应提供平台,促使部门之间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充当“黏合剂”;对于新聘用的人才,HR应加强引导,充当起“催化剂”。
云咨询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往往精力有限,对人力资源云管理模式缺乏了解。尽管云系统开发公司提供了一些业务咨询服务,但缺乏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因此,HR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咨询能力,深入研究云管理系统,随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切合企业需求的云管理辅导,帮助管理者掌握云管理理念、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使自己成为推广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者。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当中顺利推广云系统。
推进三个云再造
管理者“云思维”再造。职业经理人一般要对董事会负责,内容通常是业绩和利润。这往往使得高层管理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云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只是锦上添花。事实上,云时代的到来,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独立提供了条件,HR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进行思维再造,使其认识到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最关键的数据是人力资源数据,而在云时代,企业尤其需要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使其他业务通过这一平台有序地集合在一起。这就需要HR利用数据,将业绩的影响因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呈现给高层管理者,从而对其思维产生影响,让他们相信,传统的ERP等人力资源信息化软件难以形成系统,而云技术则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智能,可以将各模块业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以绩效的形式体现出来,使管理者可以通过新的系统平台更直观地了解到各项业务的推行情况,迅速进行干预。
部门业务“云管理”再造。云端的意义除了消除信息孤岛、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提供实时的信息与报告、帮助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实现自动化以外,最大的价值在于对部门业务的管理。部门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他们往往是从最平凡的岗位做起,通过自身努力被提拔成为主管或经理。其突出特点就是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弱,懂技术、轻管理。他们往往陶醉于部门的自我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易将人力资源管理和部门业务割裂。而云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业务导向,迎合了这些“技术控”、“业绩控”们的心理,使他们更加愿意利用新的形式完成人力资源管理指令。利用云技术的“黏合”功能,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全面地融入业务工作当中,使HR从“保姆”、“服务员”的角色中彻底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业务工作,实现对业务工作的监督,完成对业务工作的科学考核。
管理模式“云流程”再造。流程再造的概念由迈克尔·哈默和杰姆·强普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但还没来得及在中国推行开来,就因为成功率低而饱受争议。今天,流程再造被云技术赋予新的概念,基于云技术的企业流程再造方兴未艾,它解决了前期流程再造过程中“重技术、轻管理、过分割裂、缺少沟通”等弊端,融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主导流程再造出现两个契机:一是割裂的业务模块可以在云技术下高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下沉到业务层面,直接参与对业务的支持,同时,业务部门虽然直接产生业务数据,但他们无法有效分析和整合,从而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二是业务流程在融合的同时更加清晰,各环节之间既要独立运行,又要并行不悖,这需要在各项业务之间制定一个沟通规则,而这项规则的制定需由人力资源部门来完成。
创新五个云模块
云招聘模块。“得人才者得天下”,高级人才短
缺已成为目前企业的共性问题,云招聘能为解决此问题提供相对完美的方案。云招聘通过云技术来管理企业招聘需求计划、职位发布与管理、候选人申请、候选人面试等活动,能够实现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第三方招聘服务提供商、求职者的实时在线协同,提高招聘效益,降低招聘成本。尤其是对高级技术人才的招聘,这种“将招聘放到指尖”的方式更能激起他们的向往。如今,云招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使用——大众汽车、佳能、学而思等企业已经成功实施了云招聘,百度公司的云招聘管理系统能满足每小时数万量级的简历接收承载力度,上千用户并发访问的平均响应时间仅3秒钟,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招聘效率。
云存储模块。云技术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海量信息。人力资源云存储模块可以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库,从而消除原来相对孤立的人力资源数据源问题。现代企业发展迅速,员工人数过万的企业比比皆是,加之人员流动性大,许多企业在统计员工数量时比较困难。在云计算数据库里,各独立单位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可以共享,各个数据有效地衔接,数据的更改亦有据可查,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与完整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比如,中国农业银行的员工多达十几万人,仅仅做一些数据统计都非常困难,但银行引入云管理软件后,管理效率和数据准确度都大幅提升。
云协同模块。通过云管理可加强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协同。云技术可以使员工便捷地访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获得薪酬和福利信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工作签到、签离,自主生成考勤表,使企业随时能够掌握员工动态;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即时联系、无缝隙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那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获得云技术支持的企业,甚至可以实现在家办公。2013年12月9日,因天气原因,上海联合利华两千余名员工在家办公,就是因为企业采用了云会议等云协同技术。
云绩效模块。笔者认为,绩效考核只有借助新技术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众所周知,成功的绩效管理源于绩效目标的合理设定、执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的量化分析、业绩总结时各种表单的科学分析。上述工作需要大量沟通协作和结果处理工作,云绩效管理系统模块可以对绩效管理目标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流程、角色进行分工、协同并量化;绩效模块还提供标准的绩效管理表单,能够有效准确地传递考核信息,提高考核精准度。此外,通过云绩效管理模块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考核周期,可以定期提醒各层级员工,保证绩效管理流程高效执行,变后馈型考核为干预型考核。云绩效管理发展迅速,目前,仅采用智思云绩效管理平台的企业就有北京同仁堂、万家乐等一百多户。
云培训模块。除传统培训功能外,云培训模块的最大亮点是海量知识、私人定制、实时共享。知识经济时代,员工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云培训成为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的首选利器。每个企业在运营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技能和解决方案,但这些重要的资源往往都掌握在个别精英员工手中,而这些员工往往因为缺乏分享途径使这些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变成隐性知识。如果善于利用云系统,完全可以将这些隐性知识保留并传承下去。HR可以通过建立内部云知识库、打造社交网络、组建业务学习小组等途径,使知识资源实现共享,员工之间可分享先进理念和技能。目前,云培训在公共领域发展较快,如世界各著名高校开办的网络公开课等,而企业的云培训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总之,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充满机遇,懂得把握机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布局,毕竟我们身处的已不是人力资源记记考勤、算算工资、发发福利、办办保险的工业时代了。2014年,云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将深度融合,开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