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本应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语文,成为了初中学生倍感无奈的科目。根据笔者的从教经验及所做的相关调查发现,初中语文学习存在两不:操作性不强、规划性不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做到双动:教师动脑,做好长期培养与阶段培养的规划;学生动手,通过适当的动手操作,从实践中得出真知。
初中语文教育是衔接小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小学的积累性知识学习与高中的个性化运用表达的技能学习的过渡阶段。既是过渡阶段,它就应该呈现一种持续的、发展的状态,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初中阶段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逐步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形成合作交流能力的过程,一个有步骤养成学习习惯,由点到面,最后全面铺开的过程。下面是笔者三年来一直在研究实践的一些措施做法。
(一)初一阶段:语文学习习惯引导阶段
培养初一新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也是极为重要的。此时的习惯引导应该是以课堂为主战场,以教师为主力,在题目设计、课堂教学及作业巩固三方面引导学生,使其从盲目学习状态到懂得学习状态的过渡。做法如下:
1.以题导学。具体操作:针对文章中的各个知识点,设计题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课文,完成题目;让学生理解解题的思路;教师适当点拨此类知识的来源及思路,引导学生注意。
这个做法在实施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性,以培养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关注度以及熟悉程度,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二是引导观察,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这个做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快了解初中语文的知识特点,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式与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的能力,提高自学的水平。
2.以教导学。形式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学习的每一个步骤;要求学生按照步骤来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师对学习活动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明确每个环节的目的。
这个做法同样需要注意持续性与引导观察两个方面。以教导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并积累阅读的技巧,对学习一篇文章的各个步骤都有一个清晰的印象,经过持续的训练,能够养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他们自学的时候有个方法和方向可循。
3.以作业导学。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更为具体的把握,通过各类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寻找适合个人提高的方法。这是一个训练学生养成如何查漏补缺的学习习惯,并懂得收集资料,统筹管理的方法。
其具体做法为:分类设计作业;讲评时点明作业类型;寒暑假学生安排对学期的作业进行分类保管。
(二)初二阶段:语文学习习惯磨合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不同题材与体裁的文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应让学生适当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更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这个阶段中,语文课堂应该是由学生和教师平分秋色的,学生与教师各自承担部分环节教学任务,以达到自学、互相交流的目的。另外,这个阶段还将出现组建学习合作小组的大好时机。
1.以学论法。这点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引导下,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并将其付诸于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在操作这项做法时,关键就在于教师敢于花时间,每节课或每篇课文学习之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学习时间,让学生得以运用自己所发现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文章,训练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2.以作业验学。首先,学生在上一个阶段对作业重难点有了相应的认识,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与题材不同,适当归纳当中的知识点,以作业的形式展现出来。要完成这个“验”的目的,可以通过展示的形式或者是批改的形式,权衡两种形式,展示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不适合长期使用,偶尔可为之。批改形式可以让教师更细致地观察学生学的情况,不过倘若一人归纳一份知识清单作业的话,批改起来的确较为麻烦,因此建议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作业的汇报,如此一来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比较争论,形成小组特色的作业,达到一个学习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恰恰是组建学习小组的最佳时期。只有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根据需要才会出现新生事物;如果不考虑学科知识的特点,只是一味地遵照形式模仿的话,看似开展全面,实则肤浅。
初二阶段是让学生对初一引导的学习步骤作一个总结归纳,并付诸于行动的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要点及步骤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创造条件让他们实践,加深印象,巩固认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从懂学开始向自学迈进。
(三)初三阶段:以题检学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实践,学生对于语文自学有了更多的经验。这时,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初中各题材和体裁的不同要求,把握知识特点,进行分类学习,甚至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充当题目设计者。这种做法是初三阶段的主要形式。方法如下:
根据课文体裁与题材特点,明确学习要求;围绕学习要求,采用自学方法进行学习与探究,并设计题目,拟定答案;组内互相交流,完成题目;小组内通过题目完成情况,找出不足,针对解答,查漏补缺。
这点做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体裁与题材不同的要求,在对知识点进行把握之后,参考之前练习的题型,设计题目,互相考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设计题目之前,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题型的要求都弄得精熟,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梳理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获得更大的提高;在互相交流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又拥有一次检验知识的机会,在交流中,能够更加平等、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更能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与自然科学相比,语文学科有自身的特点。自然学科的知识教授呈现一种直线前进的状态,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如此一来,学科的大多数知识点都可以采用“探究——发现——交流——归纳——交流——应用”的形式来进行学习。而语文科则不同,语文科是一门母语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更是一种素养。她更注重培养、讲求综合。所以语文科的知识教授呈现出来的不是直线前进的状态,而应该是一种多元的形式出现的。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落实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里,而应该体现为一个培养的过程,一个引导学生运用母语认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在自然学科里的一节教学完整形式,在语文科里,将是扩大的,整个形式需要三年时间来培养完成。
认清学科特点,把握学科知识类型,才能够合理而科学地改革教学;盲目跟风,不切实际的改革只能导致失败。
陆小丹,教师,现居广西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