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2014-07-31 09:10邹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品析圆明园美的

邹霞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信息技术网络的迅速发展,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新的审美教育理念,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深层次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教师必须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颇多,现就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些论述。

● 网络再现,创设情境,感受美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虚拟阅读环境,通过网络中美丽而丰富的资源和多种形式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感受美的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通常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①通过语言渲染,导入情境。②通过网络介入,形成美的虚拟情境,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③通过课文的情境朗读带学生披文入情。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美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面对一堆堆残垣断壁,单单凭借几百字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充分领略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壮观之美,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灿烂文化的辉煌之美是传统教学望而却步的。而在网络环境下,上课伊始,笔者在浓郁的民族音乐的伴奏下,将复古的画卷,竖行的文字滚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他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接着笔者动情地介绍了圆明园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中外名人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笔者的语言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委婉动听,学生的思绪随着笔者走进了圆明园的世界中。专题网站的“漫步园林”中收集了三十多个圆明园的景点图,学生任意点击,便可欣赏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学生“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土人情;流连其间,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里”,那美不胜收的仙境足以使学生流连赞美,也给他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在此基础上,学生走进文本,用心朗读,细心体会,品味着语言文字的神韵之美。在美景、美境、美文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 网络调动,品析美点,鉴赏美

鉴赏美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它是包括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在内的一种对美的自觉认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记忆中的表象储存贫乏,因此单凭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呈现形象、激起美感。但如果把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借助网络视频呈现,学生便可依据具体的视觉形象唤起丰富的想象。这样对美的感受就会更加真切,对美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通常品析课文的美点包括:题目美、字词美、句子美及意境美等。在鉴赏的方法指导方面,主要围绕计算机网络资源,特别是专题网站,通过比较法、演示法、表演法、美读法等多种形式品析课文的美。

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笔者先要求学生边欣赏网络课件,边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问题驱动法”的方式品析文中的美点。意在积极引导学生,启发思维,指导他们从课文的各个方面去挖掘,如字、词、句、段、写法等方面去品析文中的优美之处。网络视频中有大量的大潮来临前、大潮来临时的影像资料,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定格画面、反复品析、细细体会。这些神色俱佳的形象,使气势雄浑、声震四海的钱塘江大潮,在学生头脑中逐渐鲜活起来。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读、对比读、对着网络媒体读、表演读,让每位学生都把从钱塘江大潮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观中所感受到、体会到的美表现出来,使网络信息中的直观美感信息与课文中语言文字传递的美感信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网络协作,交流讨论、体验美

网络协作,就是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搜索相关的优秀文句及图文声像等,通过网络协作和交流讨论,及时把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信息,使学生深入体验。通过对课文主体的介入,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并通过网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探究和评价,从而最终体验和感悟文字的美妙之处。

实施此教学策略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让学生完全处在自主、自发、自觉的学习状态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另一方面还应及时地给予引导、激励、评价,不是说协作、自主探究就放任自流,而是目标明确的协作探究式教学行为。教师的主导性应表现在制定学习目标,预见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效及时产生新的课堂生成点等方面。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专题网站中根据自己喜欢的段落进入相关内容学习。每个段落都有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而且配有课文中的文字内容、配音朗读及重点词语,设计极具个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学。甚至还可以把文字内容隐藏起来,让学生看着动画画面试背课文内容,巧妙地解决了学生背书难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在网站的留言板上,向全班同学发送。每位学生都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相对集中的问题,笔者组织全班进行集中讨论。随着讨论不断深入,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的体验也不断深入。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师生交流,让每位学生的审美活动都能最大限度地搜取审美信息,以实现学生审美活动的个性需求,让信息交流在语文审美活动中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并在独特的审美感受中尽情享受信息交流带来的审美快感。

● 网络支持,自主拓展,创造美

教师可以在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进一步理解课文,即对现有问题或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然后借助网络,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围绕更深、更有思维度的问题边重读课文边展开探究、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主要的方法有:

1.引导学生进行扩写或续写,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

例如,笔者在讲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内容,改写那些自己觉得还可以写得更美的句子,或者想象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还会有哪些美景,可以针对一个季节、一处景物,进行内容的扩写或续写。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虚构,创造美的形象和意境

例如,笔者在讲《黄山奇石》一课时,抓住课文的生长点,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又为黄山石起了许多别致而又充满童趣的名字。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进入网站中的“奇石世界”,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观察,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给这些假象的石头起名字,随着屏幕上石头形状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名字不断涌现。学生通过起名的过程思考,每一个名字代表着他们鲜活灵动、新颖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

3.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创造虚拟的美

例如,笔者在讲《搭石》一课时,先让学生感受了作者家乡景美、人更美后,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美”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家乡的美、感受家乡的美、表现家乡的美。学生可以拍照,可以画画,可以作诗,可以郊游,可以表演等。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用他们创作的原始素材建立一个“家乡美”校园专题网站。网站的内容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进行不间断更新,最终可以成为校园的主题网站之一。这种主题鲜明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

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析圆明园美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打破平衡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美的校 美的人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