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歌大学到信息甄别

2014-07-31 08:42邱元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惰性骗局价值

邱元阳

很多时候,我们在批评别人的同时,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当计算机和网络的工具性越来越强时,我们都不知不觉地运用和依赖它们了。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案头和手边已经没有了词典和百科全书,需要了解和查阅某一知识内容时,在计算机、手机上随手百度或谷歌一下,马上就有众多的答案呈现在眼前。这种高效带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便利,也让我们渐渐成瘾和依赖。当孩子们耳濡目染也开始这样做时,他们体验的不仅是轻松,还有乐趣;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养成的不仅是习惯,还有惰性。

同样养成惰性的,还有我们。孩子们在轻易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之后,会误以为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不再努力学习,不知道的东西就从网上搜索。一路谷歌下来,他们毕业了,从谷歌大学毕业了。对网络获取的依赖,使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知道,什么都能够知道,不再钻研和思考,不再探究和发展。他们头脑中也存下了一些东西,但很多是来源于网络未勘正误的信息,需要他们拿出东西时,他们会大把大把地从网上搜索,复制粘贴下来,没有思想贡献,只从网络索取,成为名副其实的“剪贴一代”。然而我们在谴责他们的同时,却也在进修着“谷歌大学”的文凭。“有问题,找度娘”,不仅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更成为问题解决的首选。

清明节回老家,同学聚会,其间不知谁为墙上一幅字画中“绝知此事要躬行”争论起来,因为有人认为应该是“须知此事要躬行”。于是马上有人用手机上网搜索,结果很不幸,两个结果都搜索出无数证据,很难进行正版验证了。

每年高考期间,网上总是会出现诸如拾到一张名为某某的同学的准考证请求扩散消息之类的信息,善良而又关心高考的网友总是会信以为真。而网络钓鱼、网络诈骗等各种手法层出不穷,信息真伪更是不易鉴别,让人防不胜防。

想起网上曾经热议的十大骗局,如阿波罗登月计划等,到底它是骗局还是传闻本身是骗局,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勘定的。

事物总有两面性。信息的轻易获取在方便我们的同时,也为我们埋下了隐患,错误的信息极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形下产生误导。所以得到的信息还需要经过大脑的再加工,至少也要进行一下信息甄别。这种信息甄别能力不仅在网上搜索时需要,在通过传统途径获取知识时也同样需要。只是,传统的媒体和出版物经过了非常严格的审查,真实性和准确性已经可以为我们直接接受,而网络来源的知识,由于是自由发布的原因,有很多存疑之处,还需要我们的辨别和二次加工。这不是网络的过错。

现在随便从杂志上找一篇论文,我们已经很难确定其中有多少原创成分了。研究和写作都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引用和总结别人的成果却可以名正言顺。有时这种“合成”比孩子们的“粘贴”做法更高级更隐蔽,却没有受到责难。

CCTV2中有一个“是真的吗”栏目,专门对时下热门的网络传言进行科普验证,用事实和证据说话,让观众明辨网络传言的真伪。

信息技术课程中也提到了信息鉴别,但只是作为一种方法传达来进行。但我认为,信息鉴别并不是方法和技术问题,它依赖的是知识储备,这个欠缺了,从根本上就无法鉴别真伪。

一味向网络伸手的结果,我们缺失的并不是信息鉴别能力,而是知识储备、学习态度和学术信仰。在功利主义引导下,学习目的不再是追求社会价值,而转变为追求个人价值,不再是追求科学价值,而转变为追求金钱价值,这种悲哀也不再是学习方式的悲哀,而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悲哀了。

endprint

猜你喜欢
惰性骗局价值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欺世骗局
惰性知识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阿狸的骗局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惰性,人性中最可怕的敌人
小黑羊的价值
惰性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