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音声署的起源和演变

2014-07-31 17:16孙莎
人民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音声新罗机构

代朝鲜半岛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统一新罗时期、李朝时期,其音乐机构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统一新罗时期,据《三国史记》记载,早在651年古代朝鲜音乐机构音声署就已经出现。韩国学者张师勋在《韩国音乐史(增补)》第三章第一节中提到音声署出现在真兴王十三年(552年)甚至更早,并未指出是受中国影响。本文笔者将从音声署的名称以及内部乐官情况并结合历史脉络进行分析,综合论证朝鲜音声署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从而探其音声署的起源和演变问题。

一、由音声人探音声署

1.“音声”二字的由来

“音声人”一词最早见于唐高宗时撰成的《唐律疏议》:

太常音声人,谓在太常作乐者,元与工乐不殊,俱是配隶之色,不属州县,唯属太常,义宁(617年)以来,得于州县附贯,依旧太常上下,别名太常音声人。?譹?訛

上述音声人是在太常寺作乐的乐人与工乐者的地位不同,属于地位低下的“配隶之色”,最初在州县并不存在,义宁以后州县同时存在,与之前的太常音声相比意义有所改变。

《新唐书》卷48“百官三”载:

唐改太乐为乐正、有乐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二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譺?訛

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唐前期在太常作乐的音乐人法律身份各异,故出现了乐户、音声人、散乐等等称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身份的变化对在太常作乐的各类人的称呼出现混同,这一时期音声署的概念范围发生了变化。《新唐书·礼乐志》卷22中载:

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譻?訛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在盛唐时期,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弟子都聚集鼓吹署,这些统称为音声人,其人数多至万人。由此得知,盛唐时期太常上番服役的音乐歌舞百戏的乐人都被称为音声人,乐户似乎已与音声人没有了区别。音声人一词的使用范围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官府用来指称太常一部分乐人的用语逐渐扩延至泛指从事音乐歌舞的音乐人员。

《通典》载:国家每岁阅司农户,容仪端正者归太乐,与前代乐户总名音声人。?譼?訛这里记录了国家每年都会定期对司农户进行检阅,其容貌长相端正者可以归于太乐中,与乐户统称为音声署。司农户属于官户,按《唐律》其身份是低于音声人,但在盛唐已将之称为音声人,这并非说明音声人身份下降了,而是音声人的含义发生了扩延。

《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

玄宗既知音律……梨园法部,更置部音声三十余人。每宴乐,则宰臣尽在,太常教坊音声皆至,恩赐酒撰,相望于路。?譽?訛

此段材料讲述了唐玄宗擅长音乐,设置的教坊、梨园里的音乐人员也称为音声。

综上可知,音声人最早出现在中国唐朝,它产生之时特指一种专门在太常作乐的乐人,别于乐户,发展到唐朝中期以后,其概念发生了变化,所有在太常上番服役的音乐歌舞百戏的乐人都被称为音声人,乐户似乎已与音声人没有了区别。音声人一词的使用范围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官府用来指称太常一部分乐人的用语逐渐扩延至泛指从事音乐歌舞的音乐人员。原本身份低于音声人的司农户在盛唐时期也称之为音声人,玄宗时期教坊、梨园中的乐人也称之为音声人。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演变音声人的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发生了概念范围的扩延,但一直与音乐密不可分。

2.新罗与唐的关系

公元427年高句丽国迁都平壤,从此在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新罗采取主动与唐朝交往的策略,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联合新罗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结束了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经过唐朝新罗战争,新罗占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小部分领土,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开启了统一新罗时代。此时的新罗虽然疆域扩大,实力增强,但经济文化等方面迫切需要稳固和发展。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最后的“论曰”中说,新罗之所以“以至诚事中国,梯航朝聘之使相续不绝,常遣子弟造朝而宿卫、入学而讲习”,就是要袭中国“圣贤之风化”以革新罗的“鸿荒之俗”。

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所记载,新罗积极吸收唐文化与唐关系也极其密切,在中央行政机构方面仿效隋唐,建立与政治制度结合的教育制度。公元640年,善德女王“遣子弟人唐,请人国学”?譾?訛,唐朝初年,新罗正式派遣留学生来求学,682年新罗建立“国学”,747年又改为“太监学”,贵族子弟以长达9年的修业期限学习经典汉文化。837年,新罗在唐朝“国学”留学生的人数达到216人之多。?譿?訛此外,据《旧唐书·新罗列传》记载,仅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一次归国的留学生就达105人之多,通过留学生的派遣,新罗不断吸收唐朝的音乐文化。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伽倻琴,很多学者认为是参照中国的筝而制,《三国史记》卷三十二:“伽倻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新罗在文武王金法敏四年(664年),派遣乐师星川、丘日等28人到唐朝学习唐乐,并带回了12种乐器。新罗末期的汉文诗人崔致远年少时到中国求学,在唐朝任官职,后来归国,其中他的诗作《大面》,收在了《全唐诗》中。

黄金面色是其人,手抱珠鞭役鬼神;

疾步徐移呈雅舞,宛如丹凤舞尧春。

大约6世纪到8世纪,新罗流行的“乡乐”在音乐上虽为传统的朝鲜音乐和歌曲,但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则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影响。除了朝鲜固有的民间抒情歌曲、历史神话歌曲以外,还吟咏“汉词”和印度“梵呗”的古典诗歌,其中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和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三国遗事》记载有“乡乐”14首,其中都是用汉字来标记。另外,“乡乐”外的“唐乐”则是从唐代传入的宫廷俗乐。

总之,新罗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与唐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朝是新罗与中国的历史交流频繁高峰期,新罗是在唐的协助下完成统一的,政治机构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借鉴的唐的制度,经济上也与唐的交往不断,同时,唐朝作为当时的强盛之国,必然会引来周围别国的仰慕和仿效。新罗借鉴唐“音声人”中的“音声”二字应用于音乐机构的名称,显然是符合常理的。下文我们将从音声署内部的职官情况进行判断,以做进一步的推论和判断。endprint

二、音声署内部乐官探源

音声署内部乐官情况是怎样的?是否和中国古代或者唐代有一定的联系?是本国自设还是完全借鉴?如下我们将对二者内部乐官进行相关的分析,从而进一步对音声署研究探讨。

《三国史记》卷38:

新罗官号,因时沿革,不同其名言,唐夷相杂,其曰侍中,郞中等者,皆唐官名,其义若可考。曰伊伐,伊尺湌等者,皆夷言,不知所以言之之意。?讀?訛

上述文字是说新罗的官名,随着时间的演变是不同的,其官员的设置是唐朝职官和新罗本国职官的混合,其中称为侍中、郎中等官,都为唐朝乐官名称;称为伊伐、伊尺湌等的职官都为新罗当地的称号,其中的含义并不了解。由此看来,新罗机构的确立及其内部官员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唐文化,但是也有着不少本土文化在里面,下文我们将从新罗时期的不同的机构着手分析其官职情况,从而进一步明确的判断音声署的相关情况。

《三国史记》卷38:

音声署属礼部。景德王改为大乐监,惠恭王复故。长二人,神文王七年改为卿,景德王又改为司乐,惠恭王复称卿,位于他卿同,大舍二人,真德王五年置,景德王改为主薄,后复称大舍,位自舍知至奈麻为之。史四人。?讁?訛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知:音声署内部的乐官有大舍、长、卿、司乐、主簿、史大舍在不同的机构中,所处的阶品是一定的,其中与主簿属于同一级别的职务,为舍知(13等)与奈麻(12等)之间的职位,其人数在不同的机构不等,一般为2至6人。

我们可以得知史的职位位于先沮知(17等)与大舍(12等)之间,其中人数的设置根据不同机构而不尽相同,其中音声署内部有四人。卿(监)属于同一等级的职务其等级是随机构的不同而不同,如在兵部等级处于沙湌(8等)或阿湌(6等)之间。在四天王寺成典中是位于奈麻(11等)和阿湌(6等)之间的职位。由此可见,卿(长、司乐)在音声署中的级别较高是处于6等到11等之间的地位。

音声署内部上述乐官,究竟是借鉴唐朝而设?还是朝鲜本国固有?“新罗官号……唐夷相杂,其曰侍中,郎中等者,皆唐官名,其义若可考。曰伊伐,伊尺湌等者,皆夷言,不知所以言之之意。”文中讲到侍中、郎中等者为唐朝官名,音声署中虽未出现侍中、郎中,但是其内部的舍、史、卿皆属于中国古代官职。

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朝鲜的新罗时期,“舍”被用在不同的机构中,所处的阶品是一定的,其中与主簿属于同一级别的职务,为舍知(13等)与奈麻(12等)之间的职位,其人数在不同的机构不等,一般为2至6人。由此看来,其名称最初为中国古代官名,而到了朝鲜内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由于新罗处于统一初期其官职许多都源于中国,但并未像中国那样分工明确、划分细致,在各机构中都会用统一的名称,其级别也基本相同,只是人数略有差异。

史官是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汉承秦制,至武帝时置太史令,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在朝鲜的新罗时期,我们在上文中得知的职位位于先沮知(17等)与大舍(12等)之间,其中人数的设置根据不同机构而不尽相同,其中音声署内部有四人。由此看来,史原为中国古代的官职,而在新罗时期其名称被借鉴用于各种不同机构,在不同机构其职位大致相同,而不像中国古代划分的那样细致。中国古代音乐机构中又专门的乐官,而史则不参与其中,如唐朝的大乐署中的官职为:令、丞、乐正、典事等。新罗的音声署,则引用了中国古代官职“史”这一名称来充当乐官,其内部含义和中国古代的史官相差甚远,由此看来新罗在借鉴的同时融入了自己本民族思想的特点。

卿,为古代高级官名,在周代的时候卿已经是一种高级职务了。随着时间的迁移,在唐代以后卿的用法,特别是在政府范围内又有新的变化,“卿”成为皇帝、国君对臣下的专有称呼,这个称呼,一方面取魏晋时期“卿”里上级对下级、尊者对卑者的意味以及一种亲切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唐朝“卿”广泛用于官场、宫廷之间的用途。朝鲜新罗时期,卿同样被用于所设的各种机构,而在不同机构中的等级是随机构的不同而不同,如在兵部等级处于沙湌(8等)或阿湌(6等)之间。在四天王寺成典中是位于,奈麻(11等)和阿湌(6等)之间的职位。由此可见,卿(长、司乐)在音声署中的级别较高处于6等到11等之间的地位。

由此看来,音声署的内部乐官名称源于中国,但其内部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这样的状况,其一是因为新罗为统一不久的国家,其各方面设立还不够健全,所以相对笼统,并不完整;其二,我们也可以看出,新罗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适应本国当时状况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化。

综合音声署的机构名称的来源、内部乐官情况以及新罗与唐的密切关系来看,音声署的设立与唐文化息息相关,有着唐文化深刻的印迹。音声二字最早出现于中国隋末唐初的义宁时期(617—618),但新罗与唐政治文化的正式交流开始于留学生的派遣为公元640年,善德女王“遣子弟人唐,请人国学”,为新罗派遣唐留学生的开始,同时,根据朝鲜半岛最早有关音声署的资料《三国史记》卷38记载,真德王五年(651年)音声署已经存在,并结合新罗与唐交往的历史史料,推测出音声署设立的时间段为640—651年之间,它源于中国唐朝,借鉴了“音声人”中“音声”二字,应用于音乐机构的名称称之为“音声署”。

?譹?訛[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譺?訛[宋]欧阳修《新唐书-音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譻?訛?譽?訛[宋]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譼?訛[唐]杜佑《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60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譾?訛?讀?訛?讁?訛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32,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首尔:影印本,1998年版。

?譿?訛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孙莎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声新罗机构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娄新罗
“音声”之疑——质疑当下流行的一个音响概念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