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模式探索

2014-07-31 10:01陈翔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顶岗实习工商管理高职

陈翔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实践方式,然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导致顶岗实习的开展困难重重。本文介绍了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改革的四种顶岗实习模式,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试图探索出一条最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顶岗实习;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38-03

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工作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近年来,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教学效果显著。顶岗实习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了高职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然而,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顶岗实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如专业就业岗位范围过大、实习单位岗位的有限性、实习地点无法集中等,不如工科专业容易组织和安排,最后导致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走过场、流于形式、监管不力、评价不客观等问题产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从2009年至今对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实践,致力于探求适合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新模式。

集中实习模式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为“2.5+0.5”式,也就是两年半的在校内学习再加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但是,毕业实习更注重就业,从而轻视了学校指导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指导,因此很多高职院校趋向于改革为“2+1”模式,即一年级、二年级在校内学习,三年级全年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种模式更多地只是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让学生成为某个岗位技能的熟手,但不符合知识认知的发展规律。因此,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实行了“1.5+0.5+0.5+0.5”的工学交替集中顶岗实习,即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学期在校内学习,二年级下学期集中去企业进行技能型顶岗实习,三年级上学期回校学习,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2008级工商管理系4个班共163位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校内学习后,到离学校较近的星星集团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星星集团是一家以制造业为主体,产业多元且投资领域广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习生承包了该集团下属浙江星星家电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小冰箱生产车间和一个特种柜生产车间,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轮岗实习。实习生吃住在企业,纳入该企业的员工管理。工商管理系工商管理教研室11名教师,每天一名轮流去企业进行指导。

不到两周时间,实习生对实习的新鲜感逐渐消失,问题便陆续出现:学生认为车间工作多是一线操作,与管理专业不对口,学不到专业知识且过于辛苦;企业对职工与实习生的不同待遇让实习生心生不满而消极怠工,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企业认为部分实习生过于心高气傲无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常用的薪酬处罚方式对实习生起不到约束作用,导致车间绩效较低;教师每天的询问指导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工作进度,反而不被企业欢迎,等等。

从第三周开始,就有个别学生提出自己有更合适的实习机会,希望不参与集中实习,经过系里核查,证实了该情况,系里最终同意了该请求。陆续地,有大量学生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其他岗位并进行了最终的分散实习。到该学期末,只剩下23名学生在最初集中实习的企业。

分散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口岗位的特性决定了集中模式的失败:(1)人数上无法满足。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大多实行岗位责任制,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且考虑到安全、秩序、产品质量等因素无法接受大量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实习生进入管理类岗位实习。小型民营企业根本没有足够的管理岗位供给学生实习。(2)岗位难以对口。个别大企业基于校方关系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也多是基层的一线岗位,机械性的操作比较多,专业与岗位不对口,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因此,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的二年级技能型顶岗实习采取了分散模式,即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岗位的方式。在由各班班主任统计好学生最终的实习地点之后,均衡考虑实习地点距离以及学生人数确定指导难度系数进行指导教师的分配。例如,较远的杭嘉湖区域的实习学生共6名,由1位教师指导;周边温州地区实习生共18名,9人一组,由2位教师指导;台州三区内的实习生共80名,16人一组,由5位教师指导。台州三区内的学生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去企业指导一次,浙江省内的其他地区指导教师必须一个月去企业指导一次,省外(经劝阻及帮忙落实,只有一名学生坚持在省外)学生经家长证明后,指导教师不需要到场指导。其余时间定期通过E-mail、QQ、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指导,学生周记通过网络传给指导教师,教师审阅后进行回复。

此种方式运行不久,出现了诸多问题:(1)学生频繁“跳槽”导致按照地点分配的指导混乱。实习单位是学生自由联系的,很多学生频繁更换实习单位,甚至跨区域变动,导致按照地点进行分配的指导教师频繁变动指导的学生,而使指导教师并不能掌握学生的整体实习情况而无法指导到位。个别学生甚至在实习地点变动后没有及时告诉指导教师,导致教师到原来的企业无法找到学生。(2)指导教师差旅费报销无法落实。因为频繁地到岗指导,产生了大量的差旅费,而顶岗实习没有专门的补贴,导致差旅费报销的难度增大。很多指导教师在几次自掏腰包之后就失去了到岗指导的积极性。(3)指导教师时间的限制。因为指导教师还有大量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以及科研等常规任务,而远距离的到岗指导需要的时间往往与其他任务产生冲突,加上对指导教师外出指导监管的缺失导致最初规定的指导次数没有真正达到。(4)外界与家长的质疑。有家长提出质疑:一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的到岗指导有没有作用?这样长达一个学期的分散实习对于技能性的实习有没有必要?

有限的分散模式

在经历了两届“1.5+0.5+0.5+0.5”分散模式之后,工商管理教研室对该模式的实习生进行了多次调研,最终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一个学期的技能型实践时间过长,应在期间相应地加入岗前培训和实习后交流的阶段。为此,企业管理教研室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即“1.5+0.1+0.3+0.1+0.5+0.5”分散模式。也就是二年级的技能型实践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月,校内岗前培训;中间三个月,在台州内的企业分散顶岗;最后一个月,回学校再培训。

第一阶段,一个月的前两周安排企业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学生通过手工沙盘的模拟操作对企业的整个管理流程有大致的了解;后两周安排几名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预实习指导并由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找实习工作的相关指导。第二阶段,除限制了实习区域外其他等同于第二种模式。第三阶段,学生回校安排了两周电子沙盘综合实训和两周总结交流提问时间。

该种模式下,学生对技能型的顶岗实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了更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也更理性和忠诚,实习总结阶段通过电子沙盘的训练对企业各职能如生产、物流、营销、人事、财务有了更清晰宏观的再认识,并通过同学交流以及教师解答对其他行业和岗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未来择业也有了一定的方向。而且因为实习期缩短以及对实习区域作了限制,大多数实习生愿意在学校所在地附近寻找实习岗位,也方便了教师指导。但是此种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因时间缩短和区域的限制,使得寻找就业岗位的困难大大增加。很多学生找实习岗位就占去了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最后只能接受专业不对口的岗位。

endprint

分散、集中结合模式

对上述三种实习模式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可以找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工作中的关键问题:(1)从实习客观条件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对口管理岗位数量有限,很难找到能容纳大量学生集中进行专业对口顶岗实习的企业。完全分散后,有部分学生短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学校经费和教师工作强度的限制也无法保证指导教师到岗进行指导。(2)从实习主体主观上来说,企业不愿接收更不愿培养短期的实习生,甚至因为怕影响企业正常秩序而不愿意让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眼高手低,无法胜任管理岗位工作,也不愿到一线进行实习。

基于上述问题,工商管理教研室在进行了企业、学生双方的大量调研之后,推出了“1.9+0.1+暑期+0.4+0.1+0.5”分散、集中结合模式。具体过程为:(1)“1.9”为理论学习阶段。时间为一年级和二年级(除去二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月)。(2)“0.1”为预顶岗阶段。时间为二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月。即模式三中启用的两周企业模拟综合实训和两周就业指导(比模式三更倾向于指导寻找到真正的就业单位而非仅仅实习单位的学生)。(3)“暑期”为确定实习单位阶段。时间为二年级的暑期。考虑完全分散和完全集中模式的弊端,必须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因为分散模式均出现顶岗实习开始后学生仍然在求职的过程中,浪费了实习的宝贵时间,因此提早利用暑期时间先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台州)求职并在暑期结束前一周内上报到教研室由教研室对岗位进行认可。尚未找到单位的学生由教研室统一安排到合适企业进行集中实习。最后进行指导教师的分配。(4)“0.4”为顶岗实习阶段。时间为三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月除外)。因为地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为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提供了方便。指导教师每周一次到企业进行指导,每个月利用周末时间集中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另外,引进顶岗实习软件,让指导更加秩序化并且严格监管。(5)“0.1”为综合模拟实训阶段。时间为三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学生回校进行管理沙盘的综合模拟实训以及经验交流。学生在经过了4个月的企业实践之后,也可能会出现疑问和困惑。通过管理沙盘的综合模拟,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掌握企业管理流程和操作技能。(6)“0.5”为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继续第四阶段的岗位工作直接进入预就业阶段,也可以进行再次选择而进入预就业阶段。

这种模式可使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的选择与真正的毕业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中间仅仅只有一个月回校时间,这个时间尚在大多数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这一个月,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培训,因此受到企业欢迎。实习期间,作为企业未来的正式员工,实习生会严格要求自己,企业也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投入相应的培训成本。

这种顶岗实习模式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订单培养的优势,将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无缝对接,又利用了顶岗实习的跟踪指导以及一个月的回炉时间让学生有了理论实践的再次认识过程,收到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国安.高职经贸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2).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3]王中林.高职经管类专业顶岗实习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张维佳)

endprint

猜你喜欢
顶岗实习工商管理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