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静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带来正确的方向和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起源于良好的问题情境,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对于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学习活动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如教学10的组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面对体育测验课后满头大汗的学生)我要给体育测验成绩前10名的同学每人奖励一瓶饮料。我让小明同学去商店买了10瓶饮料,10瓶饮料一个袋子装不下,需要装在两个袋子里,小明该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中。这样,不仅点燃了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趣味性情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提高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可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创设冲突情景
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设计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如在解答时,可有意出现差错与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正确与错误的强烈对比,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例如,在处理“青蛙跳井”的题目时(一口井深10米,一只青蛙从井底往上跳,每一跳跳3米,共几跳能够跳到井口),在学生的心目中,这是一道有趣的、简单的题目,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跳4次就能跳出来,而且还多跳2米。粗略的看,解答过程有依有据,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解答过程是错误的。这就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与思考,从而唤起思维:还有什么条件没有注意到呢?经过思考,学生认识到:青蛙只能跳3米高,永远不能跳到井口。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辨析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利用童话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看动画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通过故事激趣、多媒体展现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如在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把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通过故事设疑:当时魏国的大臣们想了许多称象的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一个年仅六岁的曹冲却想出称象的办法。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段。片中那回味无穷的情境以及情境中的数学内容使学生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真实性、实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慧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