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鑫
【摘 要】“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是句至理名言,它告诫我们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会学习呢?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的做法收到了点滴效果,愿与大家交流分享。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主学习
在地理课学习过程中,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不仅能够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到相关信息,而且能够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做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要列举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1)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中要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一种信任的心理定势。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能放开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评论其他同学的说法。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和他人、教师一样的地位,特别是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每个学生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让学生自己播报一段天气预报等也能激发学生动机。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有了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勇气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铺向成功的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学习的成功。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给予肯定,即使学生的想法不完全,也一定有可取之处。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上。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要讓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而然地迁移到新的知识情境中,而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教师直接将答案讲给学生听。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各种适合发挥的机会,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1.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直接上升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其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和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2.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可以从邮票、旅游等多种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这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复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相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的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3.练习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反对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情况效果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学生拼接生活经历解锁。例如学习海产品相关知识的章节时,我就我们大连地区吃过见过的鱼类等海产品进行讲解,再把这些鱼类和海产品按照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学生就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自主学习并不是把一切交给学生就可以不理不问。教师关注自主学习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评价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有多大,告诉学生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也不多。我觉得评价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生的自信心。总的来说,评价要鼓励表扬多于批评。
地理学习中有很多需要理解背诵的知识,特别是初一上学期的经纬网的学习。不少同学对于东西半球、东西经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当出现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进行耐心的引导、点拨、鼓励,而不是否定、惩罚、训斥。
在去年一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只讲授十几分钟的内容,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自学。在最后的课堂小测中,学生遇到不会的就了解到本节课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回过头自学课文或相互讨论或咨询老师。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要远高于传统课堂的讲授。最后我想借用某位名人的话:“庸师向人奉送真理,名师则使人发现真理”。“送鱼”固然鲜美可口,但终究是暂时的,而“赠网”才是永久的,它促使你学会怎样捕鱼,并将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玲.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探索.《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10)期
[2]王海云.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考试周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