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静
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做出新的贡献。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它是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三中心”问题的理想方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出路。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下面我就以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一下课堂对话教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一、借助对话了解学情,拉近师生关系
古人认为,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互助的关系。 所以我们教学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学情。
比如我在讲《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前,为了考察学生对旧时的家庭结构及状况的了解,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所处的大家庭?尝试着来说一说。
生1:母亲23岁做了寡妇,是我的恩师,是我的慈母,是我的严父。
生2:母亲是一个温和、仁慈的人。
师:你能从家庭成员的角度介绍一下胡适的家庭情况吗?
生3:胡适家里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呢?
生4:大哥是个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哥在上海做生意,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
师:胡适的母亲23岁做了寡妇,是当家的后母,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儿子大女儿都比母亲大几岁,在这样的人家当后母可不容易,我们不由得感慨:母亲的命真啊!
生(齐):母亲的命真苦啊!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文章在没有讲解之前,有的学生理解了50%,有的学生理解了70%,可见学生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怎么才能了解这一差异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话交流,就是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当然对话的起点要低,让学生好开口说话,多找几个学生交流,很快就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所以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以胡适的口吻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大家庭这一问题。从学生回答来看,开始不是那么理想,他们只是注意到了家庭组成,没有注意到各成员的特点,特别是母亲是后母这一信息忽略掉了。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掌握了学情,师生关系亲近了,课堂气氛也和谐了。
二、借助对话发现错误,及时自我修正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可能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情景。“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面对“节外生枝”的错误,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对症下药,让学生知错,更要学会及时自我修正。我就是利用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因势利导,在探讨、尝试中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的天地。
比如学习《岳阳楼记》一课:
师:被贬,总不是什么好事,范仲淹在文章一 开头便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是否让老朋友难堪呢?(课文为什么这样开头?)
生1:不是,点出了滕子京被贬的地点。
师:仅仅是这样吗?
生2:交代了滕子京的遭遇。
师:我们再读课文第一段,看能发现什么。
生齐读。
生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才一年工夫,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还重修了岳阳楼。
师:很好,有重要发现。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还重修了岳阳楼,这属于滕子京的什么呢?
生:政绩。
师:被贬了为什么还写他的政绩呢?
生4:既是对他政绩的赞扬,也是为他的被贬鸣不平。
生5:还呼应后文,劝勉他“不以己悲”。
学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没有读懂文本,我没有直接纠正,也没有再问,而是采用了再读一遍后和他们接着对话,最终回归到文本的办法,可喜的是,还有了进一步的挖掘。可见,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开始并不觉得自己是错误的,经过教师点拨,才发现自己刚才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学中我们借助课堂对话从容地处理每个环节,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及时进行自我修正,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
三、借助对话点出关键,引发深层阅读
1.围绕“文眼”对话交流。好的文章都有一个“文眼”,即我们说的“中心”,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理解文本,把握作者和编者的意图,设计一个“大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
2.围绕重点难点对话交流。对于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句和重点词语的品味理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以“精问”促“深思”。这样的问题宜“小”,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目的性。
3.围绕疑点对话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卡壳”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冷静下来,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的同时,也要重新设计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帮助和线索,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当然,这些问题不是“预设”的,而应是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和艺术。
四、借助对话活跃思维,提高学习热情
一个教学设计精彩与否,关键看它有没有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从问题中学到知识。一组好的对话,可以围绕文本将课堂引入高潮,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强烈感受到了学生的游离,学生对杜甫的情怀一直都是“注入式”——从未走进他们的心里。每个学生都会说他忧国忧民,但念在嘴里没有分量,内心缺乏情感共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给大家展示一张特别的地图,上面有些地方标注得很醒目——泰山、长安、石壕村、洞庭湖、浣花溪。凝视着这些熟悉的地名,学生有关杜甫的记忆闸门一下子开启了,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师:看到这些地名你想到了什么?
生1:看到泰山,我想起杜甫年轻时登过泰山,写下了《望岳》。(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师:那看到石壕村呢?
生2:我仿佛看到官兵在石壕村抓壮丁的情形,想起杜甫的《石壕吏》。
师:长安呢?洞庭湖呢?浣花溪呢?
生3、生4、生5……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背起行囊,去走一走杜甫走过的路,更进一步地解读杜甫。
(学生选一个地点,写出相应的杜甫诗句,对诗人的这一段人生之路进行解读)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感知杜甫,解读杜甫,朗诵杜甫的诗,甚至想象自己是杜甫,也许你有一些话想告诉杜甫吧?那我们就穿越时空,做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生1:看似瘦弱的身躯,承载着伟大的灵魂。
生2:千里辗转,十年漂泊。你炽热的心,温暖着每一寸冰冷的土地。
生3:你就是丰碑,丰碑就是永恒。
生4:杜甫,你是那个晦暗时代唯一的灵魂。
这下学生的激情彻底引爆了,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很积极,都很投入,争先恐后地发言。经过这次有层次的对话,杜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真实而又鲜活。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这个问题设计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问题从教师这儿一下子转到了学生那里,变成了他们的一种主动探究。学生从原来的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习转向自己去主动探究,这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高了。
总之,课堂对话的方式、时机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时、因人、因内容,灵活使用,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最好教学效果。巧妙的对话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活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