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哈尔滨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保护与利用

2014-07-31 06:42赵宸悦
山西建筑 2014年19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哈尔滨人群

赵宸悦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随着哈尔滨的经济高速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以所引发的土地过度开发,使得许多具有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在求新求变求现代化的价值观中遭到忽略甚至是破坏。与此同时,处于高校这座象牙塔中的高校历史建筑也逐渐被剥夺了生存的空间,为了减少高校的生源扩展、高校现代化建设以及高校建立新校区等这些行为对高校历史建筑的破坏,本人以《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后公布的历史建筑名录中的高校内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及理论研究,总结归纳出现阶段哈尔滨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在保护和利用上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合理的原则和策略,本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进行历史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设计探讨。

1 外环境的影响因素

1.1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外环境是伴随着历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由于这种时代性影响,历史建筑外环境会受历史建筑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建筑外环境在风格上不同的特性,校园中的历史建筑一般建造于高校建立初期,所以多处于校园中较为中心的位置,是学校内的标志性建筑,能够影响整个校园内的环境及其他新建建筑的风格。历史建筑的体量、建筑风格、在基地中的位置都能够影响建筑外环境的营造。历史建筑外环境的营造要达到使校园整体空间协调统一,使历史建筑既要保持它的标志性又要融于环境。同时历史建筑墙面是建筑外环境构成要素,围护面要素的内容,是建筑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建筑对于外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

1.2 基地状况

基地状况可分为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类。人工因素包括建筑、道路、构筑物、人文景观、地下管线等;自然因素包括土壤、植物、地形、地被、地质、气候等。人工因素称为环境的人工构架,自然因素称为环境的自然构架[1]。在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前提是自然因素,主要设计内容是人工因素,通过人工因素增加外环境的功能性和景观性。

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该是从环境中生长出来的[2]。同样的道理,建筑外环境产生的过程也是如此,建筑与环境共生统一,一个外环境是否能保持活力,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融于所在基地的整体中,是否能融于自然环境与人工框架中。

1.3 使用者行为特征

高校历史建筑使用人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固定使用人群,一类是次要随机使用人群。

随机使用人群:随机使用人群就是非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群,这样的人大致可分为家属区附近居民、来学校办事或随机的穿行三类。附近居民对于高校历史建筑外部环境的使用主要体现在校园内大面积绿地空间,如学校入口处开敞绿地或家属区附近的绿地空间等。同时,校园内的办公建筑同时还要接纳一些进入建筑内部办事的人群,他们也直接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是外部空间部分使用者,这种使用情况一般都为快速通过式,并不做多余的停留。另外,还有一部分从建筑旁随机穿行而过的使用者,他们对建筑外部环境的感受最少,这时的建筑外环境对于这类使用人群而言只作为穿行的交通空间,有一定的刺激但是没有反馈。

固定使用人群:固定使用人群即学生及教职员工,是高校建筑外部环境使用的主要人群,固定使用人群活动基本情况见表1。在高校的发展中,他们是环境中的有机体,需他们激发历史建筑的活力,产生建筑的活力,提高历史建筑的使用效率。他们需要开放、和谐、放松的交往空间来与自然、同学、同事交流学习。使用人群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的时间有周期性,在上下课和休息时间是这类人群活动的重要时段。

表1 内部人员活动基本情况

2 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建筑外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的设计探讨

2.1 现状分析

1)历史建筑外环境布局。

哈尔滨医科大学被学府路、学府四道街、保健路和测绘路围合,校园主入口位于保健路,从主入口进入,五栋历史建筑以主楼为中心成对称分布,见图1。

2)建筑造型。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建筑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建筑一样都是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先生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建筑造型为民族形式建筑风格,建筑别具一格,中西合璧,极具特色,见图2。

3)交通系统。

校内可以进入社会车辆,大部分道路都是人车混流。

4)绿化及小品设施。

校园内绿化多采用乡土树种,大量使用常绿树种和丁香等,配套设施较少,满足日常生活需求,雕塑主题多为医疗人物雕塑。路灯布置合理,卫生设施形象欠佳,缺少坐凳、座椅等服务设施。

图1 历史建筑外环境布局

图2 建筑造型

2.2 现状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历史建筑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建筑保护来说相对较差,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园中的历史建筑缺少必要的维护,建筑老化,长期无人管理,导致表皮脱落,建筑外观较差。

建筑外环境主要由必要交通功能和大面积绿地组成,虽然绿化面积充足但绿地质量较差,由于缺乏维护,杂乱无美感,没有体现建筑的风格和时代感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无法引发使用人群的长时间停留。

主楼与校园主入口形成景观轴线,空间感受度较好,其余四栋建筑周围大面积绿地分布较随意,空间协调和空间感受尺度感较差。

建筑出入口处有车辆乱停乱放现象,车辆停放占据入口疏散广场,阻碍人流疏散。

主楼前部绿地中设置两处人物雕塑小品,雕塑为白求恩和李时珍,符合医科大学校园主题,但由于缺少维护,损坏未及时修复,导致景观性较差。照明设施较充足,能满足日常照明需求,但没有突出建筑和景观的效果,需要加强。其他设施小品较少,整体外环境感受较差,使得建筑外环境使用率低下。

2.3 历史建筑外环境整体保护

1)核心保护范围。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内5栋历史建筑(包括主楼、病原学院、解剖学院、外语学院、生理学院)分布较为集中,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将建筑群作为整体来进行保护,可提升建筑及其外环境的整体价值,所以应在校园中划定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范围。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医科大学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有助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文脉的形成,有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体现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本核心保护范围处于校园的轴线上,空间比较连续,空间格局为中轴对称、建筑风格统一,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目标为保护建筑外环境空间尺度、改善建筑外环境绿化质量及塑造历史人文气息,见图3。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哈尔滨医科大学核心保护范围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在此范围内的建造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a.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的结构及外表皮),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周围的空间格局;b.不得擅自对道路进行改变,如有必要对现有的道路进行临时改建时,应提前记录测量空间尺度,尽量保持原有道路空间格局及其景观特征;c.严格控制在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活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及扩建其他建筑物及构筑物。

图3 核心保护范围

2)视线通廊控制范围。

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和主入口之间的视线通廊控制范围是建校初创期形成的。该区域是校园从入口开始形成了学校的中轴线,在该区域内进行建造活动将对核心保护区的轴线带来直接的视觉影响。该区域内的树木与设施小品,是控制范围内的重要因素,需要受到控制性的保护。应严格保护视觉通廊内的原有交通功能与视线角度;对视线通廊两侧的设施小品体量应当予以严格控制,其风格、色彩应当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保护此区域内树木,不得过度修剪和砍伐。

3)高度控制。

为了达到校园环境的整体和谐性,达到真正保护的目的,除了对历史建筑及外环境的保护,还需要对周边区域建筑进行高度控制。在医科大学和核心保护区及视线通廊的影响下,将校区内划分了周边区域建筑高度控制范围,见图4。为了满足高校发展要求,缓解校园内用地紧张,可适当在临街等边缘地段少量布置高楼,尽量避免因高大体量建筑对校园历史风貌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由其他高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所以,在规划原则上要控制高层建筑的层数和数量。4)其他保护与利用措施。良好的高校历史建筑外环境需要有定期的维护与管理保持,

图4 高度控制

不是短暂的风景,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能展现它的历史风韵,对于高校历史建筑,我们应加强整体建筑外环境的维护与管理。a.设施小品的维护与管理。要做到定期检查设施小品,发现破损及污垢并及时进行维护与清理。对于由人为形成的捷径,可以选择重新种植草皮,也可以在绿地边界种植绿篱或用架设围栏的方式进行保护。b.绿化的养护与管理。要做到丰富环境中整体植物种类,对树木进行水肥管理,定期整形修剪,及时更换生长状况不良的草皮和地被植物。c.设置停车位。在建筑物入口处设置相应数量的停车位及自行车停车位,方便学生及教职员工使用,可避免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的现象。

[1]董 舫,王春晖.寒地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2010(4):88-89.

[2]戴维·皮尔逊.新有机建筑[M].董 卫,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哈尔滨人群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医科大学总医院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