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日本歌舞伎

2014-07-31 08:22谢佳音
音乐生活 2014年8期
关键词:歌舞伎江户歌舞

文/谢佳音

一提起日本的传统舞台戏剧,我的脑海里立刻会呈现这样的景象:一两个舞者,在柔和的舞台灯光的照射下,穿着日本传统和服,头顶高高的发髻,脚踩木屐,脸、脖子和手这些裸露在衣服外面的肌肤都被涂上厚重的、惨白的颜色,脸上黑黑的两道粗眉和那嘟起的艳红色的樱桃小嘴格外引人注目。舞者们合着由日本筝、三味线、尺八奏出的徐缓、忧郁的音乐,缓慢地舞动着手臂,或挥动着扇子,移动着脚步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

这番景象,无论它讲述的内容为何,我的感觉总是压抑的、低沉的、无处挥发的。但舞者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典雅的动作,又无不吸引着你的目光,舍不得离开。这,就是日本的传统艺术—— 歌舞伎。

歌舞伎在日本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2005年的时候,更是作为保存完整的日本传统艺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融歌、舞、对白和器乐于一体的歌舞剧表演艺术。但是从它的诞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一定义简单的表演艺术其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歌舞伎”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借用中文与日文的同音汉字而来,最开始,人们是用“歌舞妓”这三个字的。“歌”为音乐,“舞”为舞蹈,“妓”则是指最初表演这种艺术形式的风尘女子、女歌舞妓们。

歌舞妓,从它诞生开始,就奠定了它必定在波折中求生存的命运。歌舞妓的缘起与日本女艺人们的从艺生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江户时期,活跃着一些被叫做“女猿乐”、“女曲舞”的女艺人,另外还有一些在民间从事奏乐、祈祷的更为底层的“步行女巫”,这些“步行女巫”在各藩国间走街串巷、卖艺谋生。被人们誉为歌舞妓始祖的叫做“阿国”的女子,后世推测她可能就是一个步行女巫。

17世纪初,阿国跳了一种叫做“倾踊”的舞蹈,她身披男性化的黑色僧衣、头戴黑包头,女扮男装,红丝带上挂着铜钲,脚下起舞,舞蹈时敲钲。她的表演滑稽搞笑,让当时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们从舞蹈中得到了宽慰、看到了希望。于是人们竞相模仿,“倾踊”很快流传开来。阿国所跳舞蹈的内容表现的是无赖之徒游玩于茶楼的恶行,当时,为了招揽客人,妓院的老板们让妓女们也跳起了这种舞蹈。由于舞蹈的挑逗性和刺激性,让它惹上了有乱风化、伤风败俗之名。1629年,政府严令禁止了这类剧目的演出。

女性歌舞妓虽然被禁止了,但是歌舞妓的舞蹈并未消失,一直醉心于歌舞妓的青少年乘机继承并促进了新的“歌舞伎”,于是“若众歌舞伎”悄然兴起了。所谓的“若众”就是指年轻人,与阿国歌舞妓一水儿的女性表演者相比,若众歌舞伎则由女子和十三四岁的男子共同演出。随着男性加入歌舞伎的演出,这时的“歌舞妓”也开始被写成“歌舞伎”了。但毫无意外的,若众歌舞伎依然摆脱不了有伤风俗之嫌,在1652年又一次被禁演了。

直到17世纪后半叶,由成年男子表演的“野郎歌舞伎”才被保留了下来,这时的歌舞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所谓的“野郎歌舞伎”,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歌舞伎艺人全部都是男性,他们把前面的头发剃掉,以“野郎头”的造型登台表演,故得此名。随着男性成为歌舞伎表演的主体,“歌舞妓”中的“妓”字就淡出了歌舞伎的历史舞台,从明治时代开始正式定名为“歌舞伎”。

“野郎歌舞伎”成为了如今全部由男性表演的歌舞伎的始祖,男扮女装的“女形”表演也在歌舞伎中扎了根,成为歌舞伎演出的一大看点。自此,歌舞伎也进入了“唱、念、做、打”俱全的歌舞伎演剧时代,真正走上了艺术发展道路。

传统的歌舞伎表演,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日本江户时代的生活场景,因为它有着“百年如一日”的表演特点。不改变剧目、不改变演技、甚至不改变服装、道具和剧场,一成不变地呈现出江户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身处21世纪今天的我们可以透过歌舞伎看到17世纪的日本,它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里人们的生活……这也正是歌舞伎被誉为“日本演剧历史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正如前面所说,歌舞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经因为木偶戏的蓬勃发展被迫转型,也曾面对江户政府的无形压力,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到了占领军文化的冲击。幸运的是,它都顽强地挺过来了。而如今,和中国的传统戏剧一样,当代日本的歌舞伎受到了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年轻文化、快文化的冲击,当年那种老与少、父与子携手走进剧院观看歌舞伎的繁荣情境不复存在,歌舞伎不得不又一次在逆境中求生存,演员们不得不又一次探索、求新,摸索一条延续这种传统艺术的途径。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著名京剧演员李光带领他的团队在日本演出了京剧《大闹天宫》。日本歌舞伎演员市川猿之助颇受启发,萌发了与中国京剧合作的想法。1983年,这一意愿得以实现,两国艺术家共同合作,将一部改编自我国著名神话剧《封神榜》中“哪吒闹海”一剧——《龙王》搬上了日本舞台,将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传统的艺术、新的组合方式,全新的演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戏剧的热情。

到了2005年,一部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十二夜》改编的歌舞伎,又一次将歌舞伎与莎士比亚、东方和西方连接在了一起,让很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剧场,甚至是生平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欣赏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歌舞伎演出。

随着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的变化,歌舞伎这一传统的表演艺术不知又将面临怎样的生存挑战,但我们坚信,它一定能够抗受一波波的冲击,代表日本,坚强地屹立于国际艺术舞台。

猜你喜欢
歌舞伎江户歌舞
歌舞伎界的异端者
——兼论超级歌舞伎的开创与革新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吴兴国与猿之助——从京剧与歌舞伎的创新前沿看戏剧流派发展规律
传承400年,歌舞伎依然叫座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