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冰
(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上海200000)
超声在评估产后42天早期盆底康复的应用价值
闫冰
(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上海200000)
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产后42天早期盆底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产后阴道前庭超声检查,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134例,实验组给予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于产后42天采用超声测量两组膀胱尿道后角角度(PUVA-R、PUVA-S)、膀胱至耻骨联合下缘垂直间距下端距离(BSD-r、BSD-S)、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结果:两组BSD-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治疗组BSD-S(0.25± 0.04)cm、BND(1.01±0.05)cm、PUVA-R(97.44±12.03)0、PUVA-S(118.39±20.81)0、UVJ-M(0.87±0.06)c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维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估产后盆底功能,对于指导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二维超声;产后42天;盆底康复
妊娠期的母体为了给胎儿提供一个更好,更有利其发展、生长的空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孕妇在妊娠与分娩时都极易对盆底肌造成伤害性影响,严重者则会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伴随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产后尿失禁、排尿困难、疼痛、脱垂甚至会发生性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无创情况下早期检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可能。本文选择156例产妇,采用二维超声评估产后42天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盆底功能,现报告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的研究对象共156例,均为我院2013年8月到2014年3月治疗检查的产妇,产前均无妇科疾病和PFD伴随症状,根据是否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34例,年龄24-32岁,平均年龄(27.6±1.4)岁;治疗组22例,年龄25-33岁,平均年龄(27.8±2.1)岁。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胎儿体重、孕周等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身高(m)体重(kg)体质指数(kg/m2)胎儿体重(g)孕周(周)治疗组1.64±3.7463.69±17.7521.50±5.603565.71±287.1239.55±1.14对照组1.61±1.4359.33±7.5822.86±2.653471.34±278.5039.13±1.18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阴道口二维超声技术作为检查方法。给予患者检查指导,协助其仰卧位是取膀胱截石位以便操作进行,适度充盈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将阴道探头外覆避孕套,置于阴道口及尿道外口正下方,经阴道口扫查矢状面观察解剖结构包括耻骨联合,膀胱,膀胱颈,尿道,阴道等盆腔脏器;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参照点,分别在静息状态及压力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时)下观察测量:膀胱颈(bladder neck,BN),尿道内口;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ladder neck-symphyseal distance,BSD);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urethrovesical angle,PUVA),即膀胱后壁与近端尿道之间的夹角;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mobility of urethrovesical junction,UVJ-M)。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的产后教育指导工作,实验组根据专业指导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工作,使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治疗刺激电流最大强度,以患者有刺激感觉而无疼痛感为准。生物反馈依据反馈信号主动调整收缩部位、力度等。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安静状态与压力状态Valsalva下测量膀胱尿道后角角度(PUVA-R、PUVA-S)、膀胱至耻骨联合下缘垂直间距下端距离(BSD-r、BSD-S)、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UVJ-M测量在安静状态下,标记尿道膀胱连接部位置,嘱患者行Valsalva动作,连续观察三次尿道连接部移动距离,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BSD-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特征;治疗组BND、PUVA-R、PUVA-S、UVJ-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BSD-R、BND、PUVA、UVJ-M观察指标比较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BSD-R、BND、PUVA、UVJ-M观察指标比较
组别BSD-r(cm)BND(cm)PUVA-R(0)PUVA-S(0)UVJ-M(cm)治疗组2.18±0.421.01±0.0597.44±12.03118.39±20.810.87±0.06对照组2.27±0.451.94±0.65106.72±12.92132.34±21.191.42±0.58 T 0.8776.7943.1512.8693.034 P>0.05<0.05<0.05<0.05<0.05
女性在特殊的生理时期经常会对自身机体产生某种程度的损害,以妊娠和分娩作为主要的形成阶段,已经成为了PFD的重点致病因素[2],由于女性在妊娠时期体内的激素分泌情况会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子宫的增大都会对盆底肌形成拉伤或是损坏,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产后42天已经被视为盆底康复的黄金时期[3],因此准确的检查诊断和评估在康复准备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采用超声检测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的途径方法有阴道超声、会阴超声、阴道前庭超声[4],其中阴道前庭超声能够在同一切面清晰的观察到尿道、膀胱、膀胱颈、耻骨联合以及阴道等盆腔脏器,并能进行各项指标的测量[5]。本文采用阴道前庭超声检查的方法,测量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以此来评价两组盆底功能。由于在阴道外检查,避免了发生感染的可能,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的优点。通过超声检查膀胱颈位置的改变,指导产妇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本文结果表明,产妇分娩后近期均对盆底功能有一定影响,在产后42天阴道前庭超声检查中,对照组膀胱颈下降值中位数为1.94c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中位值为1.42±0.58cm,尿道膀胱后角中位值132.34±21.190,提示膀胱颈活动度增加以及有诱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能[6]。而通过超声评估指导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训练等早期康复治疗的治疗组,于安静状态与压力状态Valsalva下测量,膀胱尿道后角角度(PUVA-S)、膀胱至耻骨联合下缘垂直间距下端距离、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均明显降低,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盆底功能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阴道前庭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估产后盆底功能,指导产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产后盆底功能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1]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2]林宏城,任东林,苏丹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2(4):116-118.
[3]建清.女性盆腔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3(2):153-154.
[4]宋俊华,于迎春.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的临床意义[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8-20.
[5]耿京,唐军,王建六.应用阴道前庭超声方法评估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的近期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1):23-26.
[6]王小榕,石俊霞,翟桂荣等.孕期及产后妇女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因素[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2):104-108.
R445.1;R248.3;R271.4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4.05.15
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