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教育部提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全面开展。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要修满4学分,自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只开设一个学年。但是如今,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都面临着逐渐弱化的趋势。
面对逐渐弱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我们不禁要反思,信息技术课程给学生的现在与未来带来了什么?信息素养理论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受到人们的质疑。过于泛化的信息素养包罗的内容太多,特别是工具论观点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将信息技术课程窄化为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工具软件的操作逐渐熟练,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学习需求逐渐降低。人们开始反思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将来必然落伍的操作技能?社会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需求逐渐在转变,信息技术课程“无用论”再次升温,信息技术课程的压缩与弱化自然就愈演愈烈。
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渐弱化,我们要怎么做呢?第一,要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改变目前的技能化倾向。如今国际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是重视计算机科学课程,强调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因此,我们需要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既要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又要强调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思维培养与发展的价值。第二,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我于4月份参加了2014年STEAM教育论坛暨Scratch现场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常州),看到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与尝试,力求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信息技术课程体验。
惟有进一步深思和行动,才有可能改变目前信息技术课程逐渐弱化的趋势,赋予信息技术课程新的生命增长点。
(本刊编辑部刘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