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西藏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2014-07-30 04:58张长耀刘秀丽
价值工程 2014年20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西藏

张长耀+刘秀丽

摘要: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7个地市农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藏7个地市农业竞争力可以分为三类:拉萨、林芝和山南为一类;昌都和日喀则为一类;那曲和阿里为一类。为了解西藏各地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供客观依据,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available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establish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regional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cientif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7 cities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on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was done using the 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7 cities of Tibet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was divided into 3 categories: Lhasa, Nyingchi and Shannan as a class; Qamdo and Xigazê as a class; Nagqu and Ngari as a class. This paper provided objective basis to understand actual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ibe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关键词: 农业竞争力;聚类分析;西藏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cluster analysis;the Tibet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012-03

0 引言

农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拥有、控制和转化农业资源、开拓、占领农业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得盈利的综合能力[1]。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农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国西藏各地市,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及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正确评价各地市农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前提,有利于对农业竞争力发展态势进行准确把握,对制定农业发展策略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以西藏自治区各地市为地域单位,运用统计方法,利用7个地市的统计数据,对西藏各地市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促进西藏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农业竞争力评测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学界并无统一的看法,笔者在研究各种模型指标配置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竞争力概念、内涵和指标评价体系应能够全面覆盖、结构层次合理、繁简得当、代表性强的要求,并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2],将西藏各地市的农业竞争力设定为一个由三个层次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由1个一级指标(即农业竞争力)、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见表1。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部分来自2012年西藏统计年鉴,部分是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计算整理得到。由于这些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不能直接用于评价,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法,将数据的原始值使用z-score标准化法为新数据,即:新数据=(原数据-均值)/标准差。

1.3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评价。聚类分析是对样品即个体以某种相似性为度量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样本的农业竞争力水平分为几类,从而发现同类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类间的差异性,以利于更好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政策。

本文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借助SAS软件,采用平方欧氏距离对西藏7个地市的相似性进行计算,聚类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也称ward方法。

2 实证研究

2.1 并类历史过程 利用西藏统计年鉴(2012)中所得数据,得离差平方和法的并类历史过程见表2。

从表2输出可以看出:R2准则支持分为二类、三类和四类;伪F统计量支持分为二类、三类和四类;伪t2统计量支持分为二类和三类。结合实际,本文认为用离差平方和法将7个地区分为三类较合适。

2.2 谱系聚类图及分类 图1是离差平方和法的谱系聚类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分为三类的结果为:G■■={拉萨,林芝,山南}(3个地区),G■■={昌都,日喀则}(2个地区),G■■={那曲,阿里}(2个地区)。

2.3 类间均值比较 按以上分类,应用SAS9.1中的Means过程,计算各类别的描述统计量,如表3-表9所示。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资源基础方面,由表3可知,第一类区域劳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最优,第二类区域次之,第三类区域最弱。西藏的耕地沿江河呈条状或片状分布。第一类区域作为西藏“一江两岸”的主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类区域也有部分地区属于“一江两岸”地区,也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而第三类区域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适于农业生产的资源较差;人力资源方面,第二类和第三类区域的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比重相若,略高于第一类区域。endprint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西藏农业机械化程度正逐年提高,农机装备数量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得到提升,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由表4可知,第三类区域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总量不高,其他类区域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其存在较大差距;第一类区域单位化肥施用量较高,其他两类区域与之存在较大距离;由于西藏海拔较高,气候较恶劣,除第三类的那曲外,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普遍较高,其中第三类地区的阿里和第一类地区的山南使用量最高。

农业产出方面,由表5可知,第二类区域作为西藏传统的农区,农业产值、林业产值及牧业产值均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作为西藏特色牧业总产值普遍较高,而渔业总产值普遍较低。

农业效益方面,拉萨和林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由表6可知,第一类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其他两类地区相差不大;土地生产率,第一类和第二类相差不大,远远高于第三类,是因为第三类处于高寒地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三类地区相若;农产品商品化率,第三类较高,其他两类相差不大。

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由表7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地区产业结构相似,主要是农业和牧业;第三类地区则以牧业为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相关产业支持方面,由表8可知,第一类地区农业得到的支持明显较高,农村工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商业和批零贸易及餐饮业都要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三类地区得到第三产业的支持相差不大,是因为近几年西藏各地市旅游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的发展有利的带动了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环境方面,由表9可知,对西藏各地市,政府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而市场需求方面,三类区域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类似。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提出了西藏农业竞争力评价的7大要素和3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7个地市在2011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可分为三大类,类内各地市具有较为近似的特征,类间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上述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要提高劳动力素质,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考虑三类区域的差异性,并分析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促进各个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守富.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7):80-83.

[2]刘飞翔,潘国亮,占纪文等.福建农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与动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494-499.

[3]钭一土,郑文钟.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与地区比较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6):9-12.

[4]王晓蓉.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域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5):39-41.

[5]漆雁斌.农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endprint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西藏农业机械化程度正逐年提高,农机装备数量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得到提升,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由表4可知,第三类区域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总量不高,其他类区域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其存在较大差距;第一类区域单位化肥施用量较高,其他两类区域与之存在较大距离;由于西藏海拔较高,气候较恶劣,除第三类的那曲外,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普遍较高,其中第三类地区的阿里和第一类地区的山南使用量最高。

农业产出方面,由表5可知,第二类区域作为西藏传统的农区,农业产值、林业产值及牧业产值均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作为西藏特色牧业总产值普遍较高,而渔业总产值普遍较低。

农业效益方面,拉萨和林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由表6可知,第一类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其他两类地区相差不大;土地生产率,第一类和第二类相差不大,远远高于第三类,是因为第三类处于高寒地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三类地区相若;农产品商品化率,第三类较高,其他两类相差不大。

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由表7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地区产业结构相似,主要是农业和牧业;第三类地区则以牧业为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相关产业支持方面,由表8可知,第一类地区农业得到的支持明显较高,农村工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商业和批零贸易及餐饮业都要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三类地区得到第三产业的支持相差不大,是因为近几年西藏各地市旅游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的发展有利的带动了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环境方面,由表9可知,对西藏各地市,政府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而市场需求方面,三类区域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类似。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提出了西藏农业竞争力评价的7大要素和3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7个地市在2011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可分为三大类,类内各地市具有较为近似的特征,类间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上述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要提高劳动力素质,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考虑三类区域的差异性,并分析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促进各个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守富.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7):80-83.

[2]刘飞翔,潘国亮,占纪文等.福建农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与动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494-499.

[3]钭一土,郑文钟.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与地区比较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6):9-12.

[4]王晓蓉.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域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5):39-41.

[5]漆雁斌.农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endprint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西藏农业机械化程度正逐年提高,农机装备数量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得到提升,但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由表4可知,第三类区域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总量不高,其他类区域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其存在较大差距;第一类区域单位化肥施用量较高,其他两类区域与之存在较大距离;由于西藏海拔较高,气候较恶劣,除第三类的那曲外,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普遍较高,其中第三类地区的阿里和第一类地区的山南使用量最高。

农业产出方面,由表5可知,第二类区域作为西藏传统的农区,农业产值、林业产值及牧业产值均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作为西藏特色牧业总产值普遍较高,而渔业总产值普遍较低。

农业效益方面,拉萨和林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由表6可知,第一类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其他两类地区相差不大;土地生产率,第一类和第二类相差不大,远远高于第三类,是因为第三类处于高寒地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三类地区相若;农产品商品化率,第三类较高,其他两类相差不大。

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由表7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地区产业结构相似,主要是农业和牧业;第三类地区则以牧业为主。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相关产业支持方面,由表8可知,第一类地区农业得到的支持明显较高,农村工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商业和批零贸易及餐饮业都要高于其他两类地区。三类地区得到第三产业的支持相差不大,是因为近几年西藏各地市旅游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的发展有利的带动了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环境方面,由表9可知,对西藏各地市,政府都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而市场需求方面,三类区域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类似。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提出了西藏农业竞争力评价的7大要素和3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西藏7个地市在2011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可分为三大类,类内各地市具有较为近似的特征,类间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上述西藏自治区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要提高劳动力素质,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要考虑三类区域的差异性,并分析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促进各个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守富.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7):80-83.

[2]刘飞翔,潘国亮,占纪文等.福建农业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与动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494-499.

[3]钭一土,郑文钟.浙江省农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与地区比较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6):9-12.

[4]王晓蓉.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区域农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9(5):39-41.

[5]漆雁斌.农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一起去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