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三种选择

2014-07-29 15:11张博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张仪春秋战国之士

张博宇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士人,即为了理想而执着的守望者、隐逸之士与勇于开拓的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的士人不满于现实,不愿随波沉浮,他们恪守着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规范旧有的秩序;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有的士人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关键词:士;春秋战国;选择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74-0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周平王东迁,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人们开始不再遵守由周公所制定的礼仪,越礼行为时有发生,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知识的士人阶层面对混乱社会秩序做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一、理想而执着的守望者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他们极力主张人们尊重周礼、遵守周礼,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孔子十分崇尚周礼,认为是开万世太平的经典药方。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实现这一政治主张最重要的方法是“修身”。从孔子开始,“修身”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必要条件。[4]从《论语》当中记录着关于孔子修身的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5]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天下大治,回到周公所创造的“大同社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先从“修身”开始,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们通过对于自身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从而达到安定社会秩序的终极目。世事纷扰,在现实的利益诱惑面前,孔子的理想只能被现实所践踏,事业未成而中道崩殂,成为一个可悲的卫道士!

二、隐逸之士

不肯出仕的隐士,面对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没有放弃对于社会的改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隐士们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其中尤以道家为代表。他们主张人们要清心寡欲,无欲无求,返回到质朴的原始时代,与孔子推崇周礼不同,老子是十分反对周礼的,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6]庄子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思想并加以发展,认为天下早已无可救药,仁义礼智信,社会秩序,统统都是无可就要的,应该全部抛弃,顺应自然规律,不对这个世界做出改变,这样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唐瑞正先生在《先秦诸子论丛》中说“老子之为不为”[7],而庄子的“无为”是真无为,是真正的无所作为,企图完全依靠自然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变革。《应帝王》云:“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这种顺应自然,抛弃一切人为的主张,反映了庄子对于现实社会的无可奈何。庄子的精神如《逍遥游》中的大鹏一样可以扶摇九万里,贯通天地,无所不包。“吾所与吾子游者,游于天地。”“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8]庄子拥有丰富的学识,可为布衣,也可为相卿,但由于他对于社会已经彻底失望,本着安身立命的愿望,实践者“无用之用”的原则,隐居不仕,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三、积极改变社会并为自己谋取衣食的游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国兼并战争越发频繁,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各国纷纷开设招贤馆驿,招聘人才。士人们的作用也变得越发明显,士人们周游列国,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是从秦国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皆其宗室及国人……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9]正是由于秦国广纳东方各国的人才为己所用,才使得秦国的国力达到了其他六国之上,最终灭掉六国一统华夏。而这些士之所以能够从遥远的东方各国来到西部的秦国,最主要的是这些士人没有了田地、家产,只有通过自己的智慧来为自己获取衣食与温饱,换句话说,当时的士人们“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10],其中以苏秦的例子最为明显。《管子·问》中所言“士之有田”者,其中也会有自耕之士。苏秦称,如果他家有负郭之田二顷,就不会有日后功名。[11]这些士人通过自己的智慧为自己获得了荣华富贵,但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灾难,我们从张仪的身上可以看出端倪,《史记》说:“张仪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12]使得六国割地以事秦,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惠王的支持,但当惠王死后,他又面临着诸多的威胁,新登基的武王也不再重用于他,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必即举兵而伐之。……王以其间伐韩,……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13]像张仪这样的辩士,可为功劳卓著,但是也面临着重大的风险,历尽了艰辛。

古今中外,每当历史出项重大变革的时候,总有一些人,特别是对于天下负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力图去改变他们,其中既有不顾时局艰难,为了理想而执着的守望者,也有看尽浮华,周生晓梦迷蝴蝶的冷眼旁观者,也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变革并得到丰厚报酬的开拓者。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士就是这三种人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论语·八侑[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论语·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老子·三十八章[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7]唐瑞正.老子之无为与庄子之无为(先秦诸子论丛)[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

[8]王书岷.庄子校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史记会注考证(卷八十七)[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3.

[11]刘华泽.战国时期的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2]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钱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7.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仪春秋战国之士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天下棋局
战“疫”之士
萌芽期|春秋战国
有“情”之士的无“情”之作:库切的卡鲁情怀与文学生产
天下棋局
孟子的“贵贱”论
历史喵第二部
张仪连横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