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民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成果,但是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浮躁现象。教师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使得语文课堂上热闹的“新招”、“创新”层出不穷。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一下词语,而实实在在的词句训练看不见了;课件满堂飞,让学生沉浸在色彩绚丽的画面中,而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入品读感悟;为了让课堂热闹而表演朗读,却看不到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情感中。这是对语文学习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严重失效。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悟,有所得,语文的综合素养得到逐步的培养提高,应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要探索的重要任务。
一、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作用。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了十项总目标,又分列了各个阶段的目标。除了熟悉各阶段目标以便自己宏观调控外,更需要的是要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落实“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途径。我们可以把体现语文工具性的具体文本的字词句段的落实定为课堂的保底目标,即知识目标。另外还有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于探索,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學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在具体句段的基础上,结合单元要求、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参考资料等来落实。如何把这些目标在40分钟课堂上得以有效地实施呢?
1.认真研读文本,综合教材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课文有的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查阅参考资料,从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才能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品读感悟。如教学《少年闰土》,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故乡》,从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入手让学生理解“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时代背景入手,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和生平事迹入手,把握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如“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真正内涵。
2.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中,绝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是敢于取舍。在课堂教学中哪些知识是一般了解,哪些知识是需要理解并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一项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等,都应该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制定一节课的目标以及每个教学环节的训练目标,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时还要确定好怎么学,通过哪些方法手段学到什么程度等,这就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和权利,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个性学习,在潜心读书、圈点勾画中体验自由、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感受自我个性萌发的欣喜和生命的活力迸发的激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1.创设条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崔峦老师指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首要的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学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和积累,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因此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时间,才能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A、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如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潜心读书,在圈划批注中养成读书习惯,促进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的情感。B、课堂中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一个问题的提出后,如果学生都能马上回答,那就不是问题了,不要让思考讨论只是一种表演,要真正让孩子涵泳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在教师的引领下,抓住关键词句段的读悟,产生情感的撞击,真正体验思考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说写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安排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表达,乐于表达,在体验语言实践的乐趣中,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更好地实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2.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也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首先,要精心设计自学思路,使学生有法可循,明确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后做什么。例如怎样制定自学目标,怎样方便快捷地查阅资料,怎样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怎样质疑和解答问题等;其次,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还有要精心设计情境,启发自主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叶老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是的,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如何使学生“知其言”“得其意”,掌握这些语言的规律以及感悟语言的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味,最终达到了巧妙运用的呢?这就需要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咬定“训练”不放松,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体验、揣摩、领悟、提高。使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品”与“悟”的结合,促理解并内化语言文字
叶老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品词析句,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手段。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自主学习划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周恩来在租界的亲身目睹这个潜心会文的关键点,通过对“巡警”、“洋人”、“围观人群”这三种典型人物的描写以及“得意洋洋”、“训斥”、“不但不……反而……”等词语进行品析,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在多媒体展示的相关资料中感悟到当时中国人的懦弱和不公正的待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并通过朗读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在交流谈话中把文中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成效。
2.“读”与“写”的迁移,促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
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A、课中批注。这是读写有效迁移的最随意的形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想之处做一些批注,这既是一种读书形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此时的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B、发挥想象补白。文章的某些情节会有跳跃性,或是写得相当简单,或是略去不写,为了给读者留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捕捉这些空白点,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合理想象,在关注人文内涵的同时,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抓住“沉思”激发学生想象补白:周恩来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写一写,通过写走入周恩来的内心,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内心情感,同时在联系上下文写的同时积累并运用文中的语言文字。C拓展延伸仿写。每篇课文都有自身写作特点,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分析的同时,让学生领略特殊句式的运用,谋篇构段的匠心独具等,通过仿写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如教学《假如》一课,在充分研读前三节诗句后,在积累背诵的基础上,抓住第四节的省略号进行仿写诗歌的练习。“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画__________,让______________”。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同时掌握诗歌的节奏和蕴含的情感,使人文关怀和语言训练和谐统一。
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