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梵
“陈塘沟夏尔巴妇女的帽子是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帽角的顶端都插着孔雀羽毛和鲜花,象征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类;边角上有红、黄、蓝三种颜色,象征着原始森林;上边的红色圆顶,象征着美丽的高原湖泊羊卓雍错;帽子两边白色的银丝条,象征珠穆朗玛峰;帽子一端用银币镶的链条,代表珍稀野生动物;帽边到帽顶拉着的一串串珍珠,代表滔滔不绝的雅鲁藏布江。”
《中国国家地理》这篇关于陈塘夏尔巴人的介绍中,作家用细腻的笔触与充满夸张的想象力,把夏尔巴妇女服饰的意义指向了距离陈塘遥远的地方。这些地名对于没有离开过陈塘,而穿戴夏尔巴帽子一辈子的老人而言,从时空距离与信仰崇拜上都无疑显得太遥远了。不过却也道出陈塘夏尔巴妇女与周边藏族妇女服饰中最大的差异:帽饰。
粗大的手指制帽
独特的帽饰让陈塘的夏尔巴妇女在大型的文艺演出,如日喀则珠峰文化节、定结县夏尔巴文化节的演出方队中非常醒目。这样的帽子在市场上并没有成品出售,唯一能制作的只有陈塘镇著名的洛本法师多吉平措。
多吉平措是陈塘镇皮当村的村民,不过他在陈塘镇也有个居所。夏天农忙的时候,他长住在皮当村,等到农闲时,则居住在陈塘镇。在这两个家中,都有一套制作帽子的工具:针线、剪刀及最重要的缝纫机。在一些泛黄的相片中,能看到二三十年前这里帽子的边饰有红、绿、白条纹。如今在市场材料的影响下,帽子的边饰有了细微的变化,但其形制并没有变。缝纫机的使用,也加快了制帽的速度。
帽子的制作过程很简单,由三块不同的红呢布缝接成“U”形既成。第一块的帽顶是在三分之二处切成直边的椭圆形红呢布;第二块是裁成与帽顶直边同长的侧边,最上边包着蓝布,蓝布的下方缝上一条黄丝线;第三块与椭圆形边长同长的正面,两端缝着直角三角形的白绸,三角形的顶尖在中央相对,最上面也包着蓝边。把这三块红呢布缝在一起则必须是用手工的。
虽然帽子都由多吉平措一双粗糙的巨手缝制,形制一样,但如何再妆点它,就要看妇女的陪嫁品及现在夫家的财力了。
帽子最主要的饰品是银币,其侧边都是饰以一排尼泊尔或印度的银币,甚至内地过去的“现大洋”,其年代基本上以上世纪40年代以前为主,数目从3到13个,基本上都是奇数。在正面的两个白绸三角形的顶尖相对的帽顶,现在都插着塑料花及塑料的孔雀毛。插花的一侧还通常饰多条珠串,是银质、珍珠还是料珠,也关乎家庭的财力。
细微的差别
银币不仅是帽子不可或缺的饰物,财大气粗的家庭还会把银币串成长长的一串,挂在脖子中。离陈塘最近的萨尔乡藏族妇女,也喜欢银币。她们用银币做成挂饰别在上衣上方,既美观,又能避免珠饰晃动过度,起到保护珠饰串的作用。
陈塘与萨尔乡的藏族妇女脖子上的珠饰串没有什么区别。珠饰串用红珊瑚、蜜蜡、绿松石、玛瑙珠、珍珠等搭配而成。夏尔巴人与藏民族一样,从古代西藏到现在,珠佩一直被视为财富,是流动的保险柜。
除了帽子,从萨尔乡藏族妇女们身上也能找出与陈塘妇女服饰不同之处。比如因陈塘地势崎岖不平,陈塘妇女的藏装比萨尔乡妇女的要稍微短一点;陈塘妇女喜戴两头为蛇头或一头为蛇一头嵌有银币的手镯,普遍挂着由尼泊尔银制掐丝捶跌工艺打制而成的嘎乌盒,在萨尔乡就很少见。
夏尔巴的男性服饰
夏尔巴妇女还保存着些许原生态的服饰,而男性夏尔巴人就似乎没有那么幸运了。制帽师、洛本法师多吉平措在平时都穿着汉式服装,梳着一个大辫子,戴着左侧插着花朵的灰黄色呢绒帽。若不是他的面相透着夏尔巴人的基因,仅从服饰上看,与汉族并无特别之处。
旧时陈塘男性有什么服饰习惯呢?旧时,陈塘的男性出门,腰间大都会插一把名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会让人联想起廓尔喀入侵西藏时著名的廓尔喀弯刀,向外人透露出一种原始的古朴粗犷。60多岁的原陈塘镇老镇长对原先的服饰习惯已语焉不详了。老镇长有一套上装,与以前的服装特别相近,那是他2009年从尼泊尔订做的。上装由立领斜襟右衽的藏式衬衫与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组成。衬衫棉麻材质,长坎肩为牛绒毛编织而成,衬衫的立领与长坎肩的周边都缝上绸缎的边饰,显得华贵。老镇长还向我演示了夏尔巴男性出去打猎时的装饰:右侧腰间插果奔弯刀;箭筒背在右侧,箭头的向外的一头朝外向上;背弓;左手持长矛。
在有限的汉语表达下,对于下装与鞋子,老镇长说得不甚清楚。听说藏嘎村有个老人曾代表陈塘夏尔巴人去过北京,他家中有没有传统夏尔巴男性的服饰呢?
老人名叫洛坚,67岁(2011年采访时),头发已经灰白。1977年,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参观团赴内地参观学习。这个参观团由中印、中尼、中锡边境接壤地区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和登人、夏尔巴人组成,洛坚老人就是他们的一员。参观团参观了北京、天津、河北、成都等地,受到了陈永贵、阿沛·阿旺普美等领导的接见,这是洛坚老人如今还津津乐道的事。洛坚老人至今还珍藏着当时参观北京时的合影留念。照片的题头为:西藏自治区边境少数民族参观团北京留念1977.6.12。照片中的洛坚老人头戴插花毡帽,着白色衬衣,与大部分男性团员并无多大区别。
洛坚老人说,接到通知后,用了十多天到拉萨,组织要求穿最好的衣服,最后大家都穿得一样了。在他保留的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相片中,夏尔巴男性不是穿藏装就是身着军绿的“军装”及西装背心等。不过洛坚老人还保存有一黑一灰两件上衣,都产自于尼泊尔,都是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黑色的坎肩用牦牛毛织成,有30多年历史了。他说这就是以前夏尔巴人男性的外套。这两件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与老镇长2009年订作的衣服在款式上一模一样,只是没有用华丽的绸缎妆饰,显得朴素无华。外套的里衣则是普通的藏式衬衣。
关于鞋子,洛坚老人保存着他年轻时穿过的一双。鞋底已经穿坏,只剩鞋子的上面部份。鞋面用红色的红呢布制成,上面用白色的线条点缀出简单的图案;鞋腰高约20厘米,为素色的白呢布。鞋子配上牛绒捻的绳纳成的鞋底或牛皮的底,就是常见的“松巴”长筒藏靴。
现在的男性都身穿西裤,洛坚老人说以前的裤子比现在的短一点,具体的样子,他没有保存下来。找遍陈塘,也没有找到一条古旧的裤子。时光流逝,古老在流逝。
边巴喇嘛是陈塘唯一的寺院——伟色林寺的喇嘛。他平时头戴老式瓜皮帽,留了康巴式的辨子,头发的尾稍缠有红绳,脖子上挂着念珠,明黄色的衬衣外面套了件油亮的红色抓绒夹克。虽然年近八十,可是不论天晴下雨,始终光着脚。对于自幼就赤脚上山下地的他,已经不习惯鞋子给双脚带来的束缚。
2013年在陈塘时,见到一些在沿海地区上过学的少年,头发染成黄色朋克头,穿着演出式的短装,在泥泞不堪的陈塘镇中格外醒目;有些老人也报怨一些妇女出门时不再戴帽子,让头发自由飘散。公路的开通、电与电视的普及、外界精彩事物的影响,让大山深处的夏尔巴人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变化是好是坏,没有人能说清楚。每个人都有追求新生活的权利,只是在追求的同时,若模糊了先辈们的记忆,就是件可悲的事。尤其在处于变革时期的夏尔巴,陈塘的夏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