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语文教学的“谐振”效应

2014-07-28 11:35:16宫照敏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谐振效应

摘 要:学校教育的“谐振效应”,强调的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和融洽,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互促互利的亲和性、主客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谐振”效应;平等思想;信息公域

一、在愤悱启发的准确切入中追求“谐振”效应

孔子“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育思想早就无人不晓,然而如何去进行恰如其分的“愤悱启发”呢?关键是找准切入口。生源好的学校也许缺少切身的感受,生源差的学校都会感动“启而不发”的尴尬和苦恼。其实,“启而不发”就是“教”与“学”没有达到“频率相近或相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一味埋怨学生脑子笨、基础差,不如多做一些“学情”调查,弄清楚学生真实水平,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谐振”的切入口。例如在讲授《别了,司徒雷登》时,问课文题目好在哪里?一连站起来几个学生都说不出所以然来。怎么办?回到“填鸭”的老路上去吧,又心有不甘;仍然启发吧,眼睁睁地看着时间白白地流淌。认真反省后,发现自己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对于学生,一下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太急躁了,且又提得过于抽象。于是我“改弦易辙”,问道“你们觉得这个标题怎么样?并说说你们的理由。”由于这个问题没有教师评价的“先入为主”,大家少了顾虑,畅所欲言,谈出了真正的“自我感受”。虽然有些看法极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学生的思维一旦调动起来了,我的戏也就好唱了。接着,让认为文题“未必佳”的同学另取题目,跟对立派公开辩论。结果,大家的意见渐趋一致,比较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认清美国侵略者的本质”、“司徒雷登为什么灰溜溜地离开”、“无奈的白皮书”等标题后,终于品味出原题的妙处:精练、辛辣、生动、别致、含蓄。问题的讨论最终把课堂气氛推入了高潮,师生之间产生了“谐振”效应,完全应该归功于找准了“随便谈感觉”这个切入口。对于能力较弱、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把要求放得低些,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可以浅易一些,让他们先尝一点积极思维的甜头。一旦他们的情绪上来了,劲头鼓起来了,他们的脑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灵光的。

二、在“信息公域”的建立中追求“諧振”效应

“信息”这个词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现在早就过了它的“时髦期”。然而,语文课堂不可能不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场所。所谓“信息公域”,是指信息交流的双方公有的信息领域。随着通讯手段的现代化而来的必然是媒体的多样化和信息内容的“离心化”或“散逸化”,这一点又与国际政治的多极化、人类发展的多元化和人生方式的多样化相呼应。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就能感受到在信息关注焦点上与学生的距离。如,在文学信息方面,教师一般关注“雅”和“纯”,学生更关注“俗”和“杂”,教师过去所接受的是“圣化思想教育”,学生接触的却大多是“开放思想魔盒”。且不论各自信息领域的高下优劣,师生在信息领域上的隔膜必然会影响必要的“教——学”沟通。当学生作文中高频地出现明星的名字,出现流行歌词,出现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和对他们的崇拜之词时,教师应如何对待?理性地、原则地说,如果教师本人对此一片茫然,又该如何肯定或宽容、引导呢?没有了解就没有评判权,也没有沟通的条件,这就把教师逼上了“走进学生信息域”的“梁山”。如果我行我素,坚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着干,与他们的信息域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只能拉大教师与学生的信息距离,而使教学处于“油水分离”的尴尬境地。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适量适度地阅读一些学生感兴趣地读物,以取得与他们沟通的“资格”。大家深有同感的是:语言规范的引导之难,不是难在对语法体系的把握,也不是难在对国家语言文学规范的标准把握不住,而是难在教师有关语言规范意识的灌输,往往被社会“语言病毒”对学生的污染抵消。首先是流行歌词和某些劣质电视节目的字幕,“精彩的修辞”与“半通不通”的蹩脚句子泥沙俱下;其次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词,其中令人叫绝的修辞和让人皱眉甚至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词语“活用(特别是成语的滥改)”鱼龙混杂;其次盗版印刷品,其版式版面的粗制滥造、文字标点的错误百出,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在学生作业中,也是优劣夹杂。恼人的是,你说是病句,学生总能找到模仿的“范本”。师生在“语法感觉”上的分歧,实源于各自拥有的局部信息域的差异。教师的做法应该是:首先走进学生的信息域,与他们体验同一“社会语境”,取得“话语权”,然后对此类信息域中的语言信息进行有层次分解,淘金汰沙,并借助较为权威的语言规范类媒体引导学生分辨优劣,逐步规范自身的语言。

三、在平等的思想交流、交锋中追求“谐振”效应

“文道结合”如果不作狭隘的理解,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之一。语文课思想教育的独特处在于“以感情熏陶为主,收潜移默化之效”,语文教师应该把教材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传到学生心头,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起正确的爱憎。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感人形象,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启迪他们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语文课的思想教育要以情感共振为基础。目前情况是,师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的频度和契合度不容乐观。典型的例子是,中老年教师常常用自己那一辈人的经历和感受来训导学生,不高明的还总是以“忆苦思甜”的形式出现;而学生那一头却不领情。一方面,学生对课文优劣的评价,对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评判常常与教师、教材不一致甚至相悖,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文中表现的“追星”热情感到不可理解,对他们的“武侠文风”感到头疼,对他们轻视母语学习的态度深深忧虑。这种隔膜的状况怎么可能取得“谐振”效应?怎么办呢?训斥不能解决问题,说教也只会白费口舌。还是先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双方都敞开心扉,各表已见,各陈其理,各抒真情。交流中必有交锋,交锋后允许求同存异,因为任何人的思想感情产生的具体环境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当然在原则问题上,必须分清是非,辨明黑白。总之,开展师生间有益的思想交流、交锋,才能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形成和谐的“共振”。只有伴随着良好的“谐振”效应,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才能真正做到“出于我口入于彼心”,最终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要真正做到“平等”,关键是做老师的要舍得“放下架子”。这方面,孔子是我们的典范。平等的前提是学生那头必须消除顾虑,而这需要为师者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谐振,既要谐,又要振。无论是智能的愤悱启发,还是信息或思想感情的交流,都应当产自于振激“活水”,让学生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挖掘潜力,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活力,最终收获语文学习的沉甸甸的果实。

作者简介:宫照敏(1972-),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谐振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场景效应
基于谐振开关技术的低相噪LC VCO的设计
复合比例谐振控制在多逆变器并网系统中的应用
测控技术(2018年5期)2018-12-09 09:04:44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谐振式单开关多路输出Boost LED驱动电源
基于CM6901 的LLC半桥谐振开关电源设计
谐振式浮轨扣件的安装工艺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