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华
“一河一路”为何能申遗成功
孙 华
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以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突破了中国已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体系,既是《凯恩斯决定》对《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每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作出限制后,中国申遗策略的一次转变,也是中国系列遗产申遗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践。
大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八个省级行政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的吴王夫差开凿的联系江淮的邗沟;到了7世纪隋炀帝时期,基本完成了全线贯通;13世纪元朝定都北京后又对大运河进行了全面修缮,至今不少河段还继续发挥着交通与灌溉功能。它是解决中国南北社会和自然资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修建人工运河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大运河包括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十大河段。这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包括了各河段的典型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运河河道27段,运河上的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及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的陆路和海上交通线路,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联系地域最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交通线路、贸易路线和文化纽带,构成遗产价值的要素有交通线路、沿线城镇、驿站海港、商贸作坊、防御设施等。“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8700千米的交通线路,联系着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这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串联着许多重要的古国都城、商贸市镇、宗教寺庙,跨越了黄河中下游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七河地区这四个自然地理区域,沿线经历了平原与高山、草原与森林、沙漠与戈壁、河谷与绿洲等不同自然景观的转换。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有六条:一是代表一种独特艺术成就的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二是能对某一文化区域乃至全世界的建筑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三是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四是能够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建筑、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五是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的传统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并且这种传统已处于某种损坏的危险之中;六是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认为符合标准一、三、四、六,而“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则是根据标准二、三、五、六。除了遗产具有上述突出的普遍价值外,两组遗产在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方面也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所以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庭故城遗址。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高昌故城。
6月22日,游客在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东关古渡游览。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这两组文化遗产,既属于大型的文化线路,又属于被交通线路串联的系列遗产。从这两方面来说,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成功申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化线路是由特定交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的一条呈线性分布的文化遗产集合体。它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或产品贸易目的,具有较长的历史性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同时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成为跨文化的联系纽带。
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这两个项目都是以文化线路这种遗产类型进行申报,这既标志着以“交流和对话”为特征的跨地区或跨国家的文化线路作为新型遗产得到了中国的强烈呼应,又标志着中国古老的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在沉寂百年乃至于数百年后,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成为联系历史、现在与未来,成为联系中国南方与北方,成为联系中国、中亚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系列遗产是一个存在于遗产类型与保护管理模式之间的概念。按照世界遗产有关文件精神,系列遗产应包含基于明确联系的两个或更多的组成部分。与其说系列遗产是一种遗产类型,不如说是一种遗产组合方式。这一个系列由一个共同的主题来维系,其具体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并与现实的保护管理状况紧密相关。系列遗产有两个层面含义,即理想情况下,随着对遗产价值的深入认知,可以使某一主题下的遗产组合实现最大化,即容纳尽可能多的遗产单位,覆盖尽可能广的时空区间;另一个层面,即在理想层面上考虑保护管理现状,经过遴选以形成易于保护管理的遗产单位组合。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不仅基于共同的文化主题,更为重要的是二者各自以交通层面的实体联系为主要特征,且部分功能仍在延续。这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进程中有着填补空白的意义。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有历史的记忆才会有凝聚力,而保持这种记忆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历史遗迹予以保护。目前一些地区对文化遗产“重申遗,轻保护”,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在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问题上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今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文物保护的经费要有保障,遗产本体要得到及时的维护,要建立文物监测系统,以更高的标准建设安全设施等。
当年,围绕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由国务院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这种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对大运河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今后,在大运河的保护过程中,我们依然要加强和发挥这种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而对于丝绸之路,则要建立跨国保护联盟,形成良好的保护合作机制。
(作者为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