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中共夷陵区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100)
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王媛
(中共夷陵区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100)
本文通过建立评价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湖北省2000—2012年城乡统筹发展9项指标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初步测算出湖北省历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城乡统筹;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通过历时性实证研究,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分析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制定发展战略政策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以湖北省为研究范围,立足省情实际,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省2000-2012年间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初步测算,并以此为基础,对推进该省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同时,城乡统筹发展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体现着人口、资源、环境等各要素在城乡之间互动融合。只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城乡统筹发展现状,才能制定合乎实际的政策措施。目前,国内学者在城乡统筹方面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
1.1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统筹发展程度的研究,主要是以某一特定行政区域为研究范围,在构建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如以省为研究对象,王阳等(2006)以四川省为例,截至2000-2008年间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选取11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衡量了四川省的城乡统筹状况。张璐等(2010)以河南省为例,截取2005-2009年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衡量了河南省的城乡统筹状况。以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吴永生等(2007)在构建统一的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经济统筹、社会统筹、空间统筹3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江苏全省13个地级市自1990年以来城乡统筹的空间演变动态。张华瑛(2008)结合成都市所辖的19个县(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从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选取9项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2 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实证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城乡统筹的实证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开始出现以城乡统筹为相关变量,考察城乡统筹发展与经济发展、就业等因素的相关关系。孙致陆(2009)通过构建关于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1981-2006年安徽省的数据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它们进行合理测算,再根据得到的综合评价值对安徽省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互为因果的双向互动关系。陈正伟(2012)以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重庆和成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借鉴国外衡量政策效应的主流计量研究方法-DID,使用2000-2009年全国七大分区代表城市的数据作为参照,对此予以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可能由于政策滞后效应等原因,试验区城乡统筹后的就业效应与统筹前相比效果并不显著。苏发金(2010)运用协整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业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有到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充分显现。
此外,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实证分析工具更加科学、多样,如曾子成等(2012)通过Logistic模型考察城乡统筹意愿,刘赛红等(2010)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得一手资料,考察城乡统筹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1 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量从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选取能够反映城乡统筹程度的衡量指标,以求全面、客观、真实的对城乡统筹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建立标准化的城乡统筹发展考评指标体系,尽量选取在实际分析中要易于提取和计算分析的指标,做到有代表性、可量化,提高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同时,选取的各项指标尽量保持相对稳定性,方便在历年数据中可提取、易计算,便于进行长期比较和分析城乡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2.2 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X1:城乡人均居民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3:城乡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比=农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费用/城镇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X4:城乡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费用比=农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费用/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及服务费用;X5: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城市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X6:城乡百户家电拥有数比=农村百户家电拥有数/城市百户家电拥有数(以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三大件数量来计算);X7:第二、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第二、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产值;X8: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X9:城乡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以上指标均为正指标,指标值越大,说明城乡差距越小,城乡统筹水平越高。
评价城乡统筹发展水平选取的9项指标,分别从城乡收入与消费差距、产业结构与就业人员、城乡社会结构等不同角度反映了城乡统筹的信息。但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这给数据处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为了有效地评价各个年份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设计一个“城乡统筹度”来涵盖各方面信息的综合评价值,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影响。文中搜集计算了湖北省2000-2012年9项指标值,并使用SPSS17.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各年份的城乡统筹度。
3.1 数据整理。对2000-2012年间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计算,得出评估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9项指标数据(见表1)。
表 1 2000-2012年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9项指标数据
3.2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少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利用SPSS17.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对湖北省城乡统筹度进行量化分析。
3.2.1 指标数据标准化。根据表1中的数据,利用SPSS17.0软件,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初始变量的Z得分。
3.2.2 基本原则是要确保“Total Variance Explained(总方差解释)”表中的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85%(见表2),同时表“Component Matrix(初始因子载荷阵)”中变量不出现丢失确定主成分个数m。从表2可以看出,前2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9.335%,表明前2个主成分包含了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选取前2个主成分因子。
表2 解释总方差
3.2.3 主成分Fi表达式。在SPSS软件中,将第i列向量除以第i个特征根的开方后,得到第i个主成分的Fi变量系数向量(见表3)。
表 3 Fi的变量系数向量
3.2.4 主成分Fi命名及得分。将第i列系数绝对值大的对应变量为Fi命名。由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X5、X6、X7、X8在F1上载荷较大,主成分因子F1反映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因此定义为正因子;指标X1、X3、X4在主成分因子F2上的载荷较大,反映了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拉大,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水平,两者呈负相关,因此定义为负因子。
由此,写出主成分的Fi表达式:
F1=-0.036ZX1+0.339ZX2+0.333ZX3-0.279ZX4+0.387ZX5+ 0.393ZX6+0.385ZX7+0.383ZX8+0.311ZX9
F2=0.697ZX1-0.288ZX2+0.352ZX3+0.346ZX4+0.007ZX5-0.094ZX6-0.097ZX7+0.14ZX8+0.386ZX9
两个公因子分从两个方面反映了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因此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见表3)为权重,确定综合评价函数F:F=0.6907F1+0.2027F2
将各年份指标值代入综合评价函数,计算出各年份的主成分总得分F,即“城乡统筹度”。
图 1 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度变动趋势
本文将“城乡统筹度”作为衡量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城乡统筹度(F值)越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越高。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00-2012年间,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主成分的变动规律及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趋势。
4.1 总体上,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现逐年提升趋势。本文主要考察2000年以来,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我省城乡统筹增幅缓慢,呈曲折上升趋势,整体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低(负值),2008-2012年间,城乡统筹增速大幅度提升,年均增速达到30%,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这说明,推进城乡统筹的各项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不容忽视的是,湖北省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与城市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比较大。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应立足省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紧紧围绕“引领和打造中部地区国家增长极,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开创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这一主线展开,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过渡,鼓励更多绿化、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向“三农”倾斜;同时,在保证现有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的基础上,立足湖北省情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深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不断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4.2 城乡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民生活质量等因素的改善对城乡统筹发展起正向作用。正因子F1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2000~2012年间F1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城乡之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对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水平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作用,在推进省域城乡统筹发展时,把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民生活质量的均衡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着力推进三产结构优化,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注重提高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教育科研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挥服务业作为就业最大容器的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改善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3 城乡间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的扩大,对城乡统筹发展起负向作用。负因子F2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因素。F2在2000~2012年波动较大,特别是在2001年、2006年两个拐点上,呈现大幅下降,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降至谷底,总体上拉低了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水平。原因在于,负因子F2的大幅下降,即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拉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正因子F1对城乡统筹度的正向带动作用,从而抑制了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负因子F2的影响。尤其在出台城乡统筹发展相关政策时,要统筹兼顾城乡间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均衡。采取多项支农措施,优化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纯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一体的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
[1]张璐,杨博文,王家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2005-2009——以河南省为例[J].理论探讨,2011(10).
[2]刘耀森,涂文明.四川省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关系的实证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012(11).
[3]李勤,张元红,张军,孙祥栋,刘晓婷,罗丹.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和构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9(5).
[4]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2009(4).
[5]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
[6]李岳云,陈勇,孙林.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1).
F122
A
1671-0037(2014)12-16-3
王媛(1987.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