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招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除少数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外,多数学生在做解决问题时往往是只读一遍题目,不作深入思考,而只是凭着感觉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看数字猜出来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看个别词语做出来的。盲目解答,随意解答,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下面是笔者数年的低年级教学中提炼的一些方法,经多次试用后发现效果挺不错。
一、“观”“读”并行,培养学生收集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后,信息的呈现形式五花八门,有纯图片的、半文字半图片的、纯文字的,也有对话式、表格式、图形式、漫画式等;信息的结构也出现有完整和不完整;信息中有对解决问题有用,也有多余的或缺少的。这些呈现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准确收集信息的正确率,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而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题正确的关键第一步。为了迈好这第一步,我从“观”“读”两个方面去做文章。
(一)认真观图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的解决问题出现的频率更高,因此教学生学会看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时,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不遗漏地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时,要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观察,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认真读题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玩”“动”联手,训练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一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用数学”时,我为了让孩子对数学问题有个初步的感知,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小游戏:上课伊始,问红红:“今年你几岁了?”接着又问慧慧:“你喜欢数学课吗?”然后我大声地跟同学们说:“孩子们,老师喜欢你们!”我把这三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悟一悟,有什么不一样。大部分孩子都能说:前面两句是问人家,后面一句不是问人家,不用回答。学生明白后,我马上追问:“你会像老师一样问人家吗?试一试!”孩子们首先就找同桌发问,在找同桌尝试后,再请几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尝试后,及时告诉他们:像这样叫提问题(板书:提问题),提问题就是问人家,后面要用“?”。接着我出示一幅小兔在草地上玩耍图,引导学生试提问题。一个孩子提:草地上有几只白兔?另一个学着样:灰兔一共有几只?老师问:白兔提了,灰兔提了,还能再提吗?聪明的学生马上说: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这样的问题老师很喜欢,它还能直接回答吗?(不能,要列加法式子)孩子们,像这样,提出一个要大家列式子解答的问题就叫“提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提问题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孩子最会提问题。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圈”“写”“补”“画”经历解题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正题时,先要学生找到关键句,然后进行圈一圈、写一写。
如:第三册P72/例8:“小红家养了9只鸭,养的鹅比鸭少3只。鹅有多少只?” 让学生在题目上圈出“鹅、少”,再在下面写上“小”字,表明是小数,“鸭”的下面就当然写上是“大”数了,最后在问题“鹅”的下面写上“小”字,这样一看就清楚了,是求小数用减法做,同样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可如此做。在教学这类解决问题时还需注意:A、上新课之前可设计类似这样的习题,“我比你多”是谁多,“今年比去年少”是哪里一年少,“爸爸的年龄比妈妈大”又是谁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圈出,让学生从中发现“谁比谁多(或少)”这句话中,后面的多或少是指“比”字前面的事物。再设计几题让学生圈一圈,写一写。学生就会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B、最好要让学生说求大数用加法做,求小数用减法做。因为如果学生说鹅少用减法做虽然也是对的,但这往往会给一些是懂非懂的学生以为“少”就用减法,“多”就用加法做,这样遇到了逆叙题就由于前面的习惯而做错。
案例2.在求比一个多几或少几的逆叙题时,就要做到先补后圈写了。
如:这题“白兔有15只,比灰兔多9只。灰兔有多少只”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是白兔多还是灰兔多,这就要抓住“比灰兔多9只”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灰兔多9只”,就是“白兔比灰兔多9只”,也就是“15比灰兔多9只”,这样就不难判断出白兔多,灰兔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在题目上圈出“灰兔、少”,再在下面写上“小”字,表明是小数,“白兔”的下面就当然写上是“大”数了,最后在问题“灰兔”的下面写上“小”字,这样一看就清楚了,是求小数用减法做。
画图策略是众多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它通过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达到使学生理解题意,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让学生掌握画图这种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在低年级就应该慢慢渗透。最记得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上“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几个桃子?”这一题,学生很容易只列一个式子。吴老师就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为什么要列两步?她请不同画法的孩子都到黑板上板演,巧妙地对各图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各图的优点和不足。这一节课,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画图的好处,也明白了可以怎样画图。
四、“辩”“评”结合,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结果的习惯
“辩”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可辨思维,更主要是能对一些结果做出判断并解释其合理性。例如学习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后,有一位老师在复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题:我们班有28位同学去春游,有三辆公共汽车分别设20座、30座、40座,你们觉得坐哪辆车比较合适?学生选了以后,分别请人说说,为什么选30座?20座、40座又为什么不合适?这就要求学生先估计个大概,再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这样估计,在解释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来否定结果的合理性,此时学生就要“辩”,用自己的“辩词”来证明自己所估计结果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头脑中模糊的数理会一下子就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辩解”,能培养学生数学的条理性,同时发展对数的敏感度。(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