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这十几年中,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也许是由于我们处在偏远农村的缘故,在各种改革中,制约语文学习的一些因素始终没有得到改变。
一是心理上普遍不受重视
小学只学语文、数学,到三年级才开英语课,而一些偏远的学校由于师资缺乏,就不开英语课,这样,语文和数学还能平分秋色。而到了中学,课程增多,又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从学校到学生到家长,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那就是语文学不学并不重要,因为对考试影响不大,在中考、高考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数理化和英语,却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更不要说在形成思想、铸就性格、陶冶情操、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无法替代的作用了。另外,近些年来语文考试更注重语文实践和综合性运用,对课本中原有的知识点考察很少,这本来是好事,凸显了学习的终极目的,却给学生造成了一种误解,认为语文课是学了也不考,还不如不学。殊不知虽试题是课外的,但方法和技巧还是课内学到的。他们只看到现象却看不到本质,所以就不愿学语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他们认为能提高成绩、收到实效的课程上去,语文由此倍受冷落。
二是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说了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实语文还是一个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的学科,这么多的内容岂能靠45分钟的语文课就学完呢?《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到了具体学习过程中,课外阅读却有名无实。一是由于农村孩子家庭教育跟不上,周末、假期是读课外书的好机会,很多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不但不提倡,反而会反对孩子看书,这样很多孩子从小就没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二是时间上不能保证,虽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连课内的都做不完,哪还有时间读课外的呢?如果学校每天能安排半个小时或者20分钟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养成阅读的习惯,那阅读就不是难事了。三是可读的书并不多,很多学校都有国家投资的图书馆,且藏有大量图书,可是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来都不开放;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自己花钱买书读。学生没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这大大的抑制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四是大家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只是学生,就是很多老师,也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课的事,竟然不理解阅读能开阔视野、丰富大脑、锻炼思维,综合提升一个人的各种素养,甚至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五是不关注新闻,农村都是寄宿制学校,周内住校,学校没有电视、广播之类,学生没有机会看新闻、听新闻,对于国内外要闻一无所知,长期以来,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恶习,更不要说尽“匹夫之责”了。
三是书写成了致命的顽疾
现在中学生中能规范书写汉字的寥寥无几,能准确书写汉语拼音的不到三分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幼儿园教育学前化,农村幼儿园由于师资缺乏,还有的是私立幼儿园,没有专业教师,再加上大多数家长常常用孩子会写字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所以大多幼儿园都以教孩子写字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会照猫画虎,没有笔划意识,老师也不严格要求,因为他们只是幼儿园孩子,这样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画字,画着画着,就画成了习惯,最终成为根深蒂固的恶习;二是一部分学生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课业负担的加重,字越写越糟糕,写字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三是写字盲目追求个性,而破坏了汉字原有的结构美。中央电视台今年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和引导作用,提醒民众注重正确书写汉字,期待这样的活动多开展。
想要改变这些因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只是我们语文老师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更主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要从孩子们健康成长、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不能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高分。只有我们这些搞教育工作的人能做到高瞻远瞩,孩子们才能目光远大。
冉占英,教师,现居甘肃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