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写作训练提到新的高度,并且特别强调了要“有创意的表达”。怎样求得文章有创意呢?这里提供几条拓展思路的途径。
一.用事实说话,让“意”隐含。突出创意,并不等于把“意”直露地说出来,而要隐含其间,用事实说话。读者从文章中体会到“意”比直接读到要深刻得多。中国寓言与外国寓言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外国的在结尾处都要用一句话概括出本篇寓言的针对性,也就是把“意”挑明。而我们中国的寓言,常常是故事完了,寓言也就完了,要说明的道理和思想,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这种并不言明的方法,可能比言明更好、更深。因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即把这种“意”隐含在故事之中了,读者往往是边读能边领会到。
2002年高考时,有一名学生就“诚信”的话题写了《赤兔之死》,获得了满分,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那篇作文除了采用文言文语体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作者的思想观点,一句也不说明,都隐含在叙事之中,这种不言明比言明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赤兔马的诚信精神深深打动。
二.运用相关思维。面对一个事物、一道文题,不直接从事物的本身引发联想,而找到与此事物相关的事,这许多相关的事组成一个外围圈,它们都以原事物为圆心,我们作文可以从外围圈上任找一点展开联想,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如以“水”为话题写篇作文。如果只从水的本身展开思考,大多会写出这样一些立意:化水害为水利。爱护环境,防止水污染。珍惜用水,否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温柔似水,暴戾如洪,由水想到人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从水的“原点”起步展开思考的,比较狭窄。如果我们的思维先走出一步,找到许多与水相关联的事物,再从那“第二起跑线”起步,思维就会开阔得多,联想也就丰富得多了。如:水与生命,水是生命之源;水与大海,可写大海的浩瀚气势,可写聚涓滴而成大海;由“水滴石穿”“飞瀑之下必有深潭”写到有恒必成;由“君子之交淡如水”写到人际关系;水与小溪 ,写小溪奔流入海百折不回,或写成“小溪流之歌”一类的童话故事;水与文章,由“黄河之水天上来”说到文气的磅礴;水与血,由“喷泉里出来的总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写到事物本质的区别……这样的立意几乎是难以穷尽的。这些都不是直接只写“水”,而是由水与别事物的关联写起的,思路变得异常开阔。
三.思维求异,逆向而行面对一道作文题,通常都是顺着题目的意思去写,顺着命题人的意图去写,这是一种求同思维,这样立意当然不错,但比较难以出新。有时,可以考虑发挥求异思维,反着命题人的意图去写,只要言之成理,也应被肯定。这样比较容易出新。
例如“开卷有益”,从正面去写,就应证明只要抓住每个机会,争取多读书,便能得到一份收获。如果求异,从相反的方向去写,可写成“开卷未必有益”,那就得强调必须认真选 择读物,如果所读的书思想不健康,内容有错误,甚至是黄色淫秽书刊,那么开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用成语做作文题类似情况很多,如:不要班门弄斧——弄斧必须到班门;吃一堑长一智——长一智何必都去吃一堑。有些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侧面,反向说过去,强调的是另一侧面,并不一定形成针锋相对的矛盾,各说各的道理,也许都可成立。尤其是对一事物作评价的时候,褒贬不一、各执一端更是常见。
指导学生也可以在命题中求异。作文命题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力求新颖别致,如以往高考中的命题《近墨者未必黑》,有我们平时俗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母”,“知足着常乐——不知足者常乐”,让学生面对这些题目重新去思考,打开想象之门,从生活中寻找新的素材,写出自己的见解来。如话题:人们常说:“人应有谦逊的美好品质,不应太狂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应有狂妄之心,有的学生这样理解:“狂妄”是与雄心,争胜心相近的,只不过感情更强烈罢了。假如真的没有狂妄之心,大家你推我让,那么在这风云变幻知识爆炸的时代能站得住脚吗?倘若没有狂妄之心,大家甘居现状,谁也不愿做出头鸟,那还谈什么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这种见解就很有深度。
求异要遵循一条原则:言之成理。不是所有的命题都可逆反去做,有的已是一条公理,表述又很确定,就不能为了求异出新而故意去否定它,例如,“一暴十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都是无法去“唱反调”的。
有创意关键是激活思路,多一条思路,就可能有多个思维的驿站,每一个驿站都可能是一个新的立意。
刘丰琴,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