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红珊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语文感受,能很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中职学生。在教学中,本人在立足文本教学,提升中职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收”“放”自如、“动”“静”相生的课堂,既实现了语文课堂的真实感,又提升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中职生;真实的课堂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内核”支撑的现代教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的探索与发展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样的课堂容易忽视学生的“潜心会文”,忽略学生愉悦幸福的课堂感受,不算是真实的课堂。因为真实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师生能够自由相处,学生能够自由感受语文美并拥有愉悦幸福感受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真实的感受。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以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学生,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性自由、自主和全面的发展。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的意义(1)从课堂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中职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中职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从教学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三大基本原则:培养中职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培养中职生的自学能力;以中职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石,重在衡量中职生参与、合作、互助的能力。
(3)从教育效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现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学生努力在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其内在的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中职语文课堂1庇造琅琅书声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培养中职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美。
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琅琅的书声是语文课堂最美的声音。然而,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走马观花式的多媒体课堂更多地取代了琅琅书声的教室,不但忽略了学生潜心的涵泳和体悟,更与“立足文本,感受语言美”的语文教学南辕北辙了。
为守护语文教学这一美的特性,我在课堂中努力将朗读实践活动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朗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放声读,做到声声入耳。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而空旷的场地容易让学生放开心扉大声朗读,于是我把全班学生带到宽阔的运动场,给每人一篇情感强烈,斗志昂扬的文章——《少年中国说》,就节奏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等方面给予细心的指导,下课铃声尚未响起,全班学生齐声诵读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已响彻校园,每一个同学都不由自主地给自己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由室内教学迁移到室外实践,由课外知识回归到课内文本,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动,在读中感悟。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要求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把自己的母亲和作者母亲相似的地方朗读出来和大家分享,比如有的学生觉得作者笔下的母亲和自己的母亲同样爱种花草,于是把该文段大声朗读出来;有的学生有感于自己的母亲和文中母亲同样推车送儿子去看病这一情节,也大声地朗读出来;《合欢树》中有部分文段描述儿子因思念母亲,内心极想回去当年和母亲一起生活的老屋却又不敢回去这种相当复杂的情感时,有一个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哽咽起来,原来她和文中的儿子一样,因太想念自己已逝世的母亲,在朗读过程中真实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逐渐成为朗读的主人,我相信,当学生站起来朗读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不单是和文本间更近距离的对话,更收获的是对自己语言能力的提升,自信心提升的那种喜悦。
2庇造“收”“放”自如的课堂
“收”“放”自如的课堂不仅体现了语文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将中职生的学习与实际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会了中职生将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极其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收”“放”自如的语文课堂。
“收”可以在课堂的任何时候,可以是课堂伊始启发性的开篇,也可以是课间技巧性的点拨,也可是课后总结性
的点题,总之是机智又巧妙地把学生即将游弋于语文边缘的思绪“收”回,做到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放”则是将教材合理地向外延伸,让学生把眼光放到广阔的课外世界。学习王蒙的《善良》一文时,我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善恶现象给各小组下达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安排两个小组分别找善举和恶行方面的视频,安排另两个小组查找社会上善举和恶行的相关事件,各小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我则安排一节课给各小组进行资料展示。同时,我指导学生在看视频、读资料时如何利用课文中的观点去辨析这些善恶是非,借此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善恶的思考。
“放”是教师对文本知识的深入补充和适当外延,使学生能参与交流积极谈论,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思考社会的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语文课堂既要引导学生从语文中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更要不断引进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3庇造“动”“静”相生的课堂
语文课应该“动”起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课堂也应该给学生“静”的机会,动静结合,才是一节有用的课堂。
中职学生虽文化学习薄弱,但他们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让学生“动”起来。我让学生欣赏人物王熙凤的图片并对人物进行肖像写作训练,同时融入课文中王熙凤那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写完后将自己的作品与文中有关王熙凤的文段进行比照,由此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进行知识拓展迁移,我指导每个学生选取本班任意一名同学进行肖像描写训练,然后以抛绣球的形式将作品抛向定点位置,学生根据所捡作品描述的人物进行班级大搜索活动,配对成功者胜出,学生在这一种看、学、思、写、玩的动态过程中感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课本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艺术,它引导学生将语文课所学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和延伸。在教学中,我将《雷雨》《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将现代诗《雨巷》改编成歌舞剧,在编排和演出过程中,学生需通过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把握剧中的人物性格,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环节,而这一过程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具体化、形象化,起到寓教于剧,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
课堂中的动与静缺一不可,真正和谐完美的课堂应该是该静时能静下来,该动时能动起来的课堂,动静结合是中职教师应该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既鼓励学生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中职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