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绍权
摘 要:思维与存在是哲学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每一个哲学派别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作为迄今为止最真实、最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是如何作出自己科学的解释呢?
关键词:思维;存在;反映;辩证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
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说:“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产生真实结果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作为真实结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呢?
一、思维的产生是人脑的产物
思维这一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哪里来?恩格斯说:“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现实的、经验的例证向我们表明,思维不为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和高级动物所有,而为人类所独有。在我们现在所能及的时空里,只有人才能思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是意识(思维)的器官、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医学上的植物人,就是因为其意识的物质载体——伤者大脑里负责思维(意识)的区域受到损伤而失去意识。
二、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从单细胞—多细胞—古代类人猿—人长期进化的结果。思维是人脑的产物,那么,思维亦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万物之灵”的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对象化活动。”我们认识人,认识人的本质要从人类社会,从人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中去找寻。
1.思维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首先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征,具有趋利避害选择性特征的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次,由于周围环境日趋复杂,生物原有的刺激感应性就不足以适应环境,又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产生了以神经系统为物质基础的动物感觉。最后,动物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心理。而动物心理活动的产生,不仅需要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而且需要指挥神经系统的中心——大脑。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这一过程相对于人类的历史就好比时间的长河相对于分针在钟盘上转几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思维更是社会的产物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思维(意识)
产生的最为紧要的环节。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我们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就要追溯到人的劳动。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促进了类人猿脑的进化、发展和不断完善,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概括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在联系形成概念,概念的运用和展开,标志着真正意识的出现。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的劳动引起了自然界的变化,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而日趋完善。离开了劳动和社会,就不会有人的意识。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他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三、人和自然界是思维的真实基础
思维是人脑的产物,是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它就不可能从自身中找到自己的存在。就不可能把它当成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自然、社会相对立的东西看待。他就只能从现实的基础上去找到自己的存在。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既是人赖以存在的环境同时又是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人的环境又是人类创造的。只有改造环境的实践才需要思维。因而人、人脑、思维是在改造环境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确切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所以说,人和自然界才是思维真实的基础。
四、思维(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现实世界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再次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意识形式的主观
性;(2)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3)意识具有创造性。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不管意识的形式如何主观,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如何的差别,这种差别性产生的根源,都可以从物质生活过程中、在现实的基础上得到说明;不管任何创造性的反映,即使是虚假的主观映象,错误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五、人的思维与个人思维、认识能力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极其精辟地阐明了人的思维与个人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关于思维,他说:“它是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他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这表明,思维只能存在于个人之中,但人的思维又不是个人的思维,所以人的思维就必须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因而人的思维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的思维与个人思维的关系是辩证的普遍、特殊、个别之间的关系。
“人的思维”是作为个人思维而存在的。那么个人思维的认识能力及其所能达到的认识成果又是怎样的呢?恩格斯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从而正确地提出了认识能力与认识成果中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有限性蕴含着无限性。恩格斯还对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他指出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在于:思维的认识能力按其本性来说是无限的;思维的认识能力按其使命来说是无限的;思维的认识能力按其可能性来说是无限的;思维的认识能力按其历史的终结目的来说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同时也正确地表明了其有限性:“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一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即从思维的本性来说,其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但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也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从其使命来说,思维的使命是要超出感觉认识事物的本质,但是每次都只是超出一定范围的感觉,因而又是有限的;从发展的可能性来说,认识能力向前发展的每一步的大小,是受当前的实践能力限制的,是有限的;从历史的终结目的来说,思维要解答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也总是具体的、有限的。
旧哲学认为自己是对世界认识的终结体系,封闭了一切科学走向未来的道路。与此相反,恩格斯通过以上证明——人的认识在客观上和主观上总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认识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从而为科学指出了永远走向未来的路。
作者简介:朱绍权(1975年— ),男,云南镇雄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 薛直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