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娟+李虹+刘景军
摘要:作为地域文化研究、传承、开发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进行文化调适,选择科学的文化整合模式与途径: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加强地域文化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调适;文化整合;地域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42-02
一、地方高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塑造、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能量与养料,它以其自身的个性风格与特殊内容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源泉。
(一)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特色教育发展的源泉
首先,地域传统文化为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提供了课程建设的资源载体。地域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厚的地方民族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具有独特的价值。如名胜古迹、考古遗迹、艺术品、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以及颇具民族风情的节日文化、民族英雄史诗等都是建设地方高校特色课程的文化资源,有些文化内容甚至可以直接生成课程内容的素材性资源。其次,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有力保障。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环境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建设是与众不同的,是地方所有优秀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积淀、凝练和发扬,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综合生成的一种精神、一种制度和一种氛围。再次,地域文化为地方高校特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质量。地方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区,甚至是聚居于本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自身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他们的人生态度、道德伦理、政治规范、宗教信仰等都源于地域文化的养成,这些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个体在校园中会形成一种“地域文化场”,对他人进行“辐射”,从而使地方高校带上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地方高校肩负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作用,传承文化是现代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的“精神导向”和“智力宝库”,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在地域文化传承、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大学就要积极履行其文化使命,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二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地方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传播知识的主要场域,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为当地文化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与高尚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方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通过主动传承民族文化,对促进各民族成员自觉传承本民族文化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但是受现代文明的强势影响,地方高校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地域文化与现代化要进行文化调适,协调文化冲突,使地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协调发展。
二、文化调适:地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协调发展
“文化调适”是指“社会群体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经过接触、联系、冲突、适应、调整,吸收外来文化因素,从而改变原有文化结构和模式的过程”[1]。从文化学的意义上来说,并没有一种不变的、纯粹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独自延续的实体化文化,文化总是处于一种互相影响、不断演进的复杂的互动过程之中。对地域文化来说,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发展的文化,因而地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域走向世界,实现地域文化在本质上的转换和更新,才能与全球化协调发展。
首先,文化调适的过程不能是因为受到外在压力而做出的被动反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历史上,“地域文化”常常被视为边缘文化,遭到主流文化的排挤,甚至和“落后”、“迷信”同语。文化调适要求地域文化不能自我封闭,要以宽容、批判、学习的心态接受现代化,要正视、承认地域文化与全球化、现代化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同时,还要发现、发掘地域文化与全球化协调发展的同一性特征,从共性中寻找发展的契机。从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要秉持思想自由和兼收并蓄的理念,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有选择、批判地吸收现代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积极吸纳现代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文化调适要求地域文化在以开放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积极吸纳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分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点,不失个性,不断创新。创新就意味着要独树一帜、别具特色,但前提是一定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华多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撞击、融合的结果,它的文化精华是多地域、多民族文化调适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地域、民族的产物。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地域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文化调适状况,地方高校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是要不断创新文化。
再次,地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协调发展对地域文化本身来说既是一种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从文化全球化的特点来看,这种挑战主要源于全球化最大的弊端就是毁灭了文明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减少。这就要求地域文化在调适的过程中主动放弃“唯我独尊”的性格,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树立勇于吸收的健康心态,不断学习,夯实自身的文化基础,迎接挑战。地方高校弘扬、传承文化传统的目的是让传统文化适应新的现代生活,而地域文化与全球化交流的实质就是让各个民族之间形成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一种相互的理解与尊重。
三、文化整合:地方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整合”是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自从泰勒(Tylor,E.B.)在他的著作 《原始文化》一书中最先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整体”这一定义后,“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文化往往是呈整合状态的”就成了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文化”与“整合”结成一体,主要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或形式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机体的过程”[2]。这个定义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整合的前提是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整合是由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文化整合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纳、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可见,能否选择科学的文化整合模式与途径是决定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将地域文化融入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
一所高校若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3]。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而地域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特征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生成的沃土。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如利用东北地区的“关东文化”,即以白山黑水为共同地域,农业兼营畜牧渔业的生活方式,汉语为通用语言,文化基础是儒家思想文化,习文讲武、轻利重义、开放大方、粗犷豪爽的民风[4]。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来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整合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在教育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等方面保持独特性。
endprint
(二)加强地域文化课程建设
地方高校要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必须重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中体现“地域文化整合教育”。因此,地方高校可以立足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精选教育内容,在吸收主流文化及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民族文化进行地域化整合,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对来自其他地方或其他民族的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如东北地域文化中至少蕴含了十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赫哲族文化、鄂伦春族文化、锡伯族文化、鄂温克族文化、朝鲜族文化、回族文化、柯尔克孜族文化等,这些民族文化对东北地域的文化繁荣、文明发展、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积淀的结果,具有历史继承性。地方高校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地域文化的精髓,将之整合为校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物质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底蕴,制度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传统,精神文化体现高校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利用建筑、环境设施等实物来凸现地域文化特征;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将教师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和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纳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组织师生参与和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发挥师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总之,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开展特色化教育的源泉,是地方高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的动力和保障,文化调适与文化整合是地方高校民族文化传承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扬镜江.文化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94.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0.
[3]章兢.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兼论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黄松筠.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收稿日期:2014-01-04
作者简介: 张雪娟(1980—),女,黑龙江拜泉人,齐齐哈尔大学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教育文化学的理论思考”(JG2012010680);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方高校引领区域文化的路径选择”(JGZ201201297);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2012W-M2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