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术刚+邓欣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品牌内涵和校园的核心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桂工精神”为例,从多校区下大学精神传承与弘扬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大学精神在多校区间传承与弘扬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精神在多校区传承与弘扬的路径。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精神;办学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0-03
2013年10月10-11日,《光明日报》与中国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天津大学在天津共同主办了“当代中国大学精神高层论坛”,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论坛。在历时两天的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历史、内涵特质和如何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是自中国现代大学建立以来100多年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肉相连,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思考、探索、重塑我国当代大学精神,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升大学办学质量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大学精神在多校区传承与弘扬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共同的大学信仰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招牌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彰显大学特有的精神面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促使学生对大学精神的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榜样。所以,大学精神的信仰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桂工精神”为例,“爱校如家,不甘人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敬业奉献;顾全大局,开拓创新”的“桂工精神”在学校的发展史上成就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4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桂工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将“桂工精神”写进了评估意见。如今,为了实现更多桂工人的梦想,为了推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学,一代又一代的桂工人将继续怀着特有的共同信仰在“桂工精神”的指引下艰苦奋斗着。在铁打的学校、流水般的学生中,“桂工精神”得以延续,是因为拥有共同的桂工信仰——“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这也是“桂工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树立共同的大学价值信仰,有助于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学生了解母校,爱校如家,为校奉献;有助于学生内化思想,自觉行动,传承与弘扬大学精神。
(二)打造特有的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反映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灵魂精髓,彰显大学独特的个性气质,突出大学教育发展的核心精神文化和品牌内涵。在桂林理工大学多校区除了利用物质建筑和规章制度对师生进行显性教育外,充分挖掘大学精神的隐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文化认同意识,拉近新老校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在校荣辱与共的强烈责任感,引发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共鸣,促使师生为大学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拼搏,使大学精神普及化、学习化、行动化,打造每个大学独树一帜的精神文化招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校形象得到更多学生家长和公众的认可,既能进一步提升、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又能辐射、加强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大学精神。
(三)培养有价值的大学人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大学校园是一个显隐性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显性和隐性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注重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符合自身发展趋势的有价值的大学人。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鼓励学生艰苦创业,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完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在大学精神的陶冶下,学校用最优越的师资力量培养出最优越的大学人,在潜移默化地氛围中“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真正实现大学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最大化。
二、大学精神在多校区传承与弘扬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校区之间精神文化交流断层
大学精神在桂林理工大学老校区有着根深蒂固的人文气息和底蕴,校内外大大小小活动在此举办居多,精神文化氛围浓厚。而新校区通常位于本地郊区,交通、基础设施、校园建设不健全,团学工作等规章制度也处于完善之中,不能完全复制和移植老校区的环境、人文气息等,需要一切从零开始,不断摸索。新校区学生结构与老校区也有所不同,一般新生和低年级学生或者中小型的二级院系学生居多,没有重大实验仪器等需要搬迁的文理科院系也会搬迁至新校区。大型的二级院系,例如设有重大实验基地的工科院系,大部分学生会住在老校区,小部分学生入住新校区。所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交流学习、“传帮带”出现断层,教育层次高低的学生之间对精神文化的理解认同也存在差异。新老校区之间交通距离较远,教师往返于两校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大,特别是在新校区上课的教师,每天下课之后忙着赶车回到市区,与学生之间、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人文关怀匮乏。周一至周五上课时间,新校区到处是师生的身影;下课时间,新校区到处是学生的身影;节假日的时候,师生都匆匆忙忙挤入繁华的市区,整个新校区瞬间成为一座空城,只剩下建筑物、花草树木这些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孤寂背景。有的大学还在异地市区或者郊区设置高职高专学院,这些师生几乎没有在老校区学习交流过,分管领导的管理模式更多地参考当地政策,结合当地文化办学,老校区精神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相对薄弱,异地校区与本地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互动受到限制,缺乏对原汁原味的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内化异地校区师生的价值观念容易造成“冠其名而无其实”。
(二)师生对大学精神理解不透彻
许多大学经历了多次更改归属、变更校名等情况,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母校历史悠久的文化了解深刻与全面。那些没有参与老一辈艰苦创业,自强奋斗的“80后”、“90后”容易片面理解大学精神,解读其内涵也是简单符号化。以“桂工精神”为例,首先它代表了一种团队精神,是桂工人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创造精神。许多学生认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是教师与领导的责任,自己只是上学读书,提高学历,毕业之后就各奔东西。许多学生不理解大学精神的实质,不能体会这是一种人生梦想与追求,是一种价值信仰,将会引领自己奋斗,一生受用。许多学生只看见一些知名校友毕业之后的辉煌事业,却没有看见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许多教师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客体理应回避。校园文化建设固然是为了培育学生,但更重要的是丰富整个大学团体的精神文化,不仅仅是针对教师或者学生单个群体而言,还包括教师在自身学习理解大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内涵与精华传授于学生,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之后反馈于教师,形成师生之间的双主体互动,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与心理距离,拥有共同的人文精神支柱。
endprint
(三)精神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
多校区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教育。新老校区、异地校区之间存在空间位置差异,导致校园精神文化传递功能发挥有限,文化联通体系不健全,有形障碍容易幻化成无形鸿沟,大学精神文化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多校区之间精神文化交流存在差异,大学精神在逐层传递过程中出现本质的流失。教师如果只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把大学精神理论化,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没有与时俱进地结合新方式新方法进行宣传,忽视多媒体和情景模拟教学,学生无法结合校史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学精神。学生一旦毕业离开学校就失去了现实践行的意义,极大弱化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效果。在加速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学生是网络媒体应用的主力军,如何利用新媒体创建数字校园平台,完善网络德育,提高大学精神文化的功能发挥,推动精神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成为传递大学精神,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工作。
三、大学精神在多校区传承与弘扬的路径
(一)增强各校区间师生的精神认同
大学精神首先必须获得全校师生的思想认同,才能行为自觉,在各校区共同传承与弘扬校园精神文化。学校可以把大学精神纳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学生手册》,让师生从就业上岗、入学典礼的第一天就开始慢慢了解大学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这样不仅可以让师生了解大学精神的由来及发展,还可以宣传学校在大学精神的指导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过规章制度、熏陶感染把师生不同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态度行为尽量统筹到共同的学校精神和价值观念上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风貌,加速各校区之间的融合。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非正式的团学组织“软化”各校区之间出现的精神文化断层,加强各校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各方面衔接整合各校区的精神文化。学校除了一边健全团学组织,还要一边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建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骨干学生的号召力量,动员周围的师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方案、设计等,集思广益,把大学精神、各校区的本土文化都恰如其分地融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出谋划策的师生自身乐意参与,而且会用自己的言行主动感染周围的师生一起加入,有利于促进不同校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师生与校园精神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精神文化的共性与特性发展,有利于发挥校园精神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化。
(二)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
高校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学生的思想行为,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容易模糊自身的认知和辨别分析能力。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学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道德高尚、积极上进的人格精神。以“桂工精神”为例,学校可以细化“桂工精神”的内涵,分别定位各校区“桂工精神”的传承特色,打造“一区一品”的精神文化活动:在(桂林)屏风老校区开展“爱校如家,不甘人后”的校史学习活动,促使师生关注母校,了解母校;在(桂林)雁山新校区进行“顾全大局,开拓创新”的人文素养宣传教育,培育师生科研探索精神,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在(扶绥)异地新校区建设特色建筑,记载“桂工精神”的历史传承,动员广大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积极投身异地新校区建设;在(南宁)异地老校区开展“热爱桂工、关心桂工”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省府区位优势宣传桂工校友风采,提升桂工公众形象影响力,建立“校友之家”实践基地,聘请知名校友对学生实习就业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团结协作,敬业奉献”。学校还可以成立大学精神宣讲团,在各个校区之间轮回宣讲,既注重结合当地文化,又挖掘精神文化资源,全面弘扬大学精神。
(三)注重大学精神的网络化与实践化
虽然大学新老各校区相隔较远,但是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动,搭建校园官方平台,打造大学精神网上精品工程,构建各校区之间的文化联通体系,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播功能。学校利用网络精神文化阵地实现教育载体的创新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师生进行思想、文化熏陶,及时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尽可能创造一些使不同校区师生能够在网上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向师生传播深化大学精神的文化理念。鼓励各校区学生成立各种非正式的群团组织,开通社团官网,搭建平民化的舞台,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微媒体”和手机媒体在“网上网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美丽大学·我的梦”活动,组织各校区各学院之间进行“接龙”比赛——“一院一品”,鼓励师生之间团结协作,学生负责主持和参与,教师负责指导和参与,在现实中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结合本专业特色,运用大学精神为校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同时,为扩大大学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把校园文化活动做大做强,还可以邀请社会上更多的知名校友参与“大学人·大学情”校友系列专访活动,录制视频,宣传知名校友的社会贡献,利用名人效应,打造大学的外交形象。同时,学校还可以与校区所在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项目,构建集教育、资源、效益等为一体的实践基地, 不仅使师生能够在现实社会磨炼大学精神,还能为当地输送有识、有志之士服务基层,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用自己的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延续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弘扬兴学强国精神,追寻民族复兴梦想——28所高校代表研讨“当代中国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13-10-12.
[2]赖莹莹.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3]曾德生,黄志荣.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对策[J].黑河学刊,2007,(6).
[4]李海榕,陈伟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认同性的思考[J].莆田学院学报,2011,(6).
[5]袁毓玲.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9,(6).
[6]曹云亮.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仲恺精神传承与创新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7]吕灵昌.试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1,(3).
收稿日期:2013-11-01
作者简介:刘术刚(1988—),男,内蒙古赤峰人,桂林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2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GUTDJD00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