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主体地位;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1—0065—01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是三千年前的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和提醒我们后人的话。三千年后的语文课堂上,中学生在小心翼翼地翻译着“圣人语录”,若一词一字译得不到位,语文老师必不会轻易“放过”他,而当老师的教学行为与“圣人语录”相悖时,做老师的又有几个能反躬自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呢?
去年我有幸赴庆阳市西峰区齐家楼中学参观学习,齐家楼中学那样一所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让我震撼。随意走进他们的每一个课堂,你都会吃惊,这里的主阵地全都被学生占领了,每一间教室里教鞭高扬的是学生,熟练板演的是学生,大声讲解的还是学生……农村娃儿那标志性的红扑扑的脸蛋依然在,妈妈做的粗布“千层底”还穿着,每天要自己生炉子的他们衣服不会光鲜,有的甚至污渍可见,可是娃儿们的自信,娃儿们的大胆,那是任谁也挡不住的一道亮丽风景。谁还会说农村的娃儿羞涩呢?我想这都源于他们的老师甘心站在孩子们背后,把展示的舞台留给了他们吧!
我终于领悟到,课堂上老师的个人展示精彩一点固然好,可若只是一味地展示老师,培养的学生就只能是“乖巧”,会成为永久的听课机器。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学会适度“示弱”,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经历。老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学生就表现不出更多的精彩。教师的最大成功,是让一个个的学生能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提升。
很庆幸,我们学校开始了“问题教学法”的课模实验活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参与下当堂解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我欣然加入了课模实验的行列。
要让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在课模实验的初期是有很大难度的。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要求学生课前对课文作简单的预习批注;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课堂上生成的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查阅了比以往更多的资料。有了这样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最大可能地做到有的放矢。果然,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了,课堂讨论的时间较之以前也充裕了。而同时却又发现学生的问题有时关注到了太多的“细枝末节”,自己不好控制课堂问题的主流了。积极的学生们踊跃地提出自己小组认为有疑难的和有价值的问题,热情的学生们帮助别组同学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解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本是可喜,可是我的心却渐渐焦急起来。备课时作为老师的我预设的问题一直无法呈现,而学生的发言热情又不好打断。这样,我便在课堂中找机会见缝插针地强行提出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我的“课堂预设”竟然进行得如此仓促而吃力。有太多经典的问题是我课前花心思设计了的,却苦于无法呈现在我的课堂上,更糟糕的是,由于每个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不同,以及课堂发言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我所带的同年级三个班级的同一课时的课堂授课内容竟然很难统一,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甲班作为重点内容分析的问题,在乙班就只能蜻蜓点水式地轻轻带过,在丙班也许根本就不会涉及到,我为此感到苦恼,淡淡的挫败感在心中产生……
“山穷水复疑无路”的焦虑之后,生活往往会给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怀着这样的信心,我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许多全国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惊喜地发现,即便是最有权威的两位教学专家,在对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上,侧重点往往不同,然而,谁又能说他们的那些课哪一节不是成功的呢?我茅塞顿开——条条大路通罗马!科学要求共性,文学追求的却是个性。语文课堂上的课文,篇幅长短不一,哪个片段不能作为赏析的对象?又有哪个片段是非它莫属才能解读文本的?不能让自己的思维框架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只要赏析的方向都指向主旨,又何必拘泥于教参书上提供的那几个所谓的“经典片段”呢?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就一个经典!
编辑:刘於诚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