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性课程资源介入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2014-07-25 13:09沈燕
教师·中 2014年6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利用

沈燕

摘要:农村学校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乡土性课程资源,这应该成为农村品德教师们教学中的常规动作,成为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把握品德课程方向的前提下,联系农村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教材,把可利用的自然、人文、生活、物产等乡土性资源有效融入品德课堂,达到“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关键词:利用;乡土资源;品德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品德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当下使用的浙教版品德教材,虽然编者已经根据本省学生的实际情况审慎编写教材内容,但是由于浙江省地域差别、城乡差距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还是会遇到教材与学生实际脱节的问题。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发现现行的品德教材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在教材中“城市内容”的素材还是存在较大的份额。那么这些教材资源对农村小学生来说,就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感,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遥远。如何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农村学校的品德课教学中?新课标指导下的品德课教学应如何凸现课堂的开放性,实施活动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解读教材过程中尊重教材但不迷信教材,“基于学生需求”能够对教材资源进行再生创造。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性课程资源,以“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置换教材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农村学校的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乡土性课程资源,这应该成为农村品德教师们教学中的常规动作,成为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把握品德课程方向的前提下,联系农村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教材,把可利用的乡土性资源有效融入品德课堂,达到“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让学生在建构品德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生活的地方。

一、灵活利用乡土性自然资源,让学生“美”在课堂之中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课程目标”中也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换言之,这种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绝不是通过教材上的几幅图或者教师搜集的几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就可以激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用本土的自然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或替换,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性课程资源激活课堂,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此外,我们发现农村学校的孩子经常亲近大自然,而大自然中又蕴藏着许多鲜活的课程资源,若能把这自然资源的源头活水引入到学生的课堂中,那么必将会灌溉出娇艳的品德之花。教师应利用乡土性自然资源,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在享受家乡自然之美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

例如,一位农村老师在执教四上《我来当个小导游》一课时,就灵活利用了家乡的自然资源——大云碧云花园。班级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去过碧云花园,有些甚至去过多次,他们对这处集合了自然与人文风光的游览休闲之地,是十分熟悉的。所以教师先请班里一位口才不错的学生来当一当小导游,介绍介绍碧云花园,其他学生跟随她的介绍、配合着播放的课件音画,再次去欣赏碧云花园的美景。听完小导游的介绍,教师适时抛出:“我们班大多数同学也都去过碧云花园,你们找到了哪些美景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讨论,待会派一位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在热烈的交流之后,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介绍起碧云花园中的景物。有的学生拿着照片到讲台上来介绍杜鹃花;有的介绍碧云花园里的高架草莓,不用弯腰就可以随手采摘;还有学生夸赞起品种繁多的葡萄。在一个个学生的述说中,把碧云花园的“美景”尽情描绘。

教师在处理这一课堂活动时采用“宣扬乡土,搁置文本”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实现了教材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教材的普遍性,又体现了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可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了解家乡、走进社会奠定基础。

二、典型利用乡土性人文资源,让学生“情”在课堂之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农村学校的学生,他们除了有限的校园学习环境外,还有广阔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与身边的人文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挖掘利用,这些鲜活的人文资源可以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所服务。这些乡土性的人文资源内容庞杂,需要教师经过仔细甄选,把学生熟悉的、又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受品德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例如我们教师在执教《了不起家乡人》这一课时,教材提供的资源是离学生甚远的名人,有些甚至是学生闻所未闻的。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就必须寻找乡土性的名人资源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了解的身边名人去激起学生对家乡人的赞美之情,这样对学生才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比如大云乡镇的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家乡名人。大云的碧云花园的主人叫潘菊明,是地道的大云人,也曾经是本校的学生。他说创办这样一个花园是他十七岁时的一个梦。为了创立这个花园,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把他老婆办服装厂赚来的钱也全部投入进去了,当时也有人劝他停手,可以去投资房地产,这样会更赚钱,但他说办一个生态庄园是他的一个梦想,一定要坚持。经过近二十年的奋斗,如今的碧云花园已经成了国家4A级景区,是嘉善杜鹃花的栽培基地,碧云牌有机葡萄、高架草莓已远近闻名。再如像拳王农庄的董事长董文松先生,他在事业有成之后,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慷慨捐资建造了学校教学楼,他是希望大云的孩子们能够有更好的条件接受教育啊!把这些如此亲近的地方名人,引进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农村的人文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除了名人资源,还囊括了地方历史、传说、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灵活捕捉、精挑细选、有效收集,把有效资源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并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在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或亲身体验的历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三、选择利用乡土性生活资源,让学生“悟”在课堂之中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在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乡土性的生活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生活之活水充盈品德课堂这片土地。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所以教师切不可捧着相对滞后的教材,因循守旧,而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断运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从而更好地增加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机会。

在教学六上《发展中的城市》这一课时,教师需要根据本地学生情况替换教材中设定的“城市”资源,于是有教师就创造性地开发乡土性资源,设计了《发展中的嘉善》。“嘉善”是学生的家乡,虽然农村学校的孩子并不是天天生活在城里,但是他们对于这座城还是非常熟悉与了解的,而如果要让他们去谈谈对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认识,恐怕就鲜有知晓了。于是,教师开展课堂上的“小小房交会”活动,把嘉善许多新建小区的楼盘推荐书引入课堂,让学生就像为自己家挑选新房一样去了解我们嘉善新城的规划。学生看着这些熟悉的小区,聊着周边的配套设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关注着家乡城市的发展步伐,关注着嘉善的城市建设进程。

endprint

其实像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资源,可以增加我们品德课堂的活力。利用这些生活资源,对教材资源做出恰当的替换与补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善于捕获生活中的乡土素材,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学生有了这些真切的感受,才会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提升。

四、巧妙利用乡土性物产资源,让学生“乐”在课堂之中广阔的农村地区拥有各种乡土特产资源。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物产,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而品德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教材所遵循的逻辑是生活的逻辑,这丰富的乡土性物产资源无疑也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最丰富的资源之一。教师利用儿童熟悉、感兴趣的乡土物产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教学品社三下的《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嘉善有哪些特产,感受嘉善的物产丰富,初步培养作为嘉善人的自豪感”。而我们嘉善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在各个乡镇更是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各自颇具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活动。教师在每一组的小袋子里都装满了嘉善各地的特产,其中有干窑的大米、杨庙的雪菜、范泾的草莓、姚庄的蘑菇。让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特产来介绍。对于这些家乡的特产,孩子们是倍感亲切的,是非常熟悉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食用,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当学生拿着一个个特产进行介绍时,他们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在这种介绍中,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乡土性物产资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把这些家乡特产引入到教学中,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些物产资源,不仅可以有效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还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

总之,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开发性、活动性、生活性的综合课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性资源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是基于国家课程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乡土资源,机智地利用乡土性资源,我们的品德学科定能在充满乡土气息的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

朱小蔓.品德与生活.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肖川.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倒推破难点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利用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