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研究课的课程背景下探究教师组织系统的构建

2014-07-25 07:10石海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题组阶段学科

石海平

主题研究课作为一门课程,它的特色在于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研究事物,提升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年级600多名学生、30多位教师来说,在这种课程背景之下,不同学科的教师该如何上课呢?回顾过去四年,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尝试,立足于今天,我们又在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师组织系统的构建方式。

以往主题课教师组织结构方式

在我校四年多的主题研究课课程研究中,教师的组织方式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学科阶段。这个阶段是尝试阶段。每次上课,全年级几百名学生坐在一起。例如“故宫”的主题研究。上课时,全年级学生坐在一起,学习有关故宫的文章,看一些影像片,课堂主要由一名语文教师做讲解介绍,其他教师跟学生们坐在一起听、看。孩子们主要是搜集已有资料,表演一些小故事的情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讲解,缺少对学生进行研究的指导。这一阶段,教师对课程的目的性并无感悟,就是跟着感觉走,所以,此时教师是处于迷茫阶段,不知道自己在这种课上该发挥的是一种什么作用。

第二阶段:各个学科单科作战阶段。这一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独立确定本学科的目标和内容。如“话书”主题研究:数学教师设定的目标是组织学生围绕一个辩题展开辩论赛,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资料作为例证进行说理的能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劳动老师带领学生用纸浆造纸……

在这一阶段,一个年级的五六百名学生按照各个小课题重新组班:有的上了课本剧的班,有的上了辩论赛的班。各学科教师之间也是单科作战。这更像在一个年级开设的选修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报不同的选修班。

和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已经清晰多了,每位教师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能。但是最大的缺点在于学科之间缺少交集,仍然是单科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第三阶段:突出年级整体部署,年级大课和各班的小课相结合。这一阶段,专门设立了教师方案设计小组。每一次主题研究课都有详细的教案。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指导教师、每次课学生要完成的任务都有清晰的呈现。课堂教案的出现,使得年级主题研究课有了整体部署,打破了单科作战的局面。例如“大话四合”主题研究课,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及四合院的文化,采用了年级大课方式,学生小组的研究活动则在班级内用小课完成。年级开展了参观四合院、四合院竞卖活动。从活动效果看,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较上一阶段下降。因为每次课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教案进行指导。由于一个年级教师都超过35人,缺少紧密的沟通,有时教师对教案理解不到位,缺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最重要的是,由于整齐划一的部署,削弱了教师的特长,降低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阶段:年级创意活动带动多学科参与。这一阶段仍是年级整体部署,有统一的方案设计,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年级的创意活动,带动多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如以“桥”为例的主题研究课,年级开展了桥的创意大赛。在整个创意大赛活动过程中,各学科教师齐参与,初步渗透了一件事从多角度认识和思考的研究理念。比如: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做创意大赛的海报;劳技教师指导学生做参赛作品的展示架;英语教师指导学生用英文填写参赛作品的介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制作桥中的故事”作文;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做桥的承重小实验;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从多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分类统计……这种方式发挥了各科教师的学科特长,落在学生身上则是运用多学科认识和思考同一件事——参与桥的创意大赛。

虽然这个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师参与的热情较上一阶段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学生小组研究的指导力度还是不够。我认为:每个学科教师既是一个学科教师,又是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所以,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综合素养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引领学生更深入进行研究,将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组织系统

主题研究课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期,而这个关键期就在于如何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组织系统,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和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如果全年级三十几名教师能够各尽其职,并且能够在一个有支持力度的组织系统中正常运转起来,那么就能够形成年级教师群体合力。基于这样的分析,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师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中的层级职能

第一层级:单元。将全年级615名学生分为五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100—120人。同时,将全年级35名教师也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6—10名教师。

第二层级:课题班。将一个单元分为3—5个课题班,每个课题班35名左右的学生。每2名教师负责一个课题班。

第三层级:课题组。每一个课题班分为两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18人左右,每位教师负责一个课题组。

第四层级:研究小组。一个课题组的18名学生分为3个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4—5名学生。

2.组织系统的教师管理

每个单元有一位负责教师。该教师的职责包括:参与主题研究课的学期计划;每周对主题研究课的实施效果进行交流,加强各个单元的沟通,力求达到各个单元取长补短。每个课题组老师的职责包括:根据年级主题研究课计划,设计每节课的具体活动方案;组织所负责课题组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实践活动;收集整理课题组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3.组织系统的预期优势分析

一对三的教师指导模式,即一位教师带领三个研究小组,18名学生。这和一名教师面对全班四十几个孩子相比,指导学生的人数下降了一半,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指导。

教师在年级整体计划的基础上,自己确定一些课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比教师组织结构发展的第三、四阶段—年级整体使用一个方案,更便于发挥每位教师的个性特长。

“单元—课题班—课题组—研究小组”的层级性和块状性结构,便于教师管理者进行指导。以往要在年级讨论主题研究课的实施情况,需召集年级二三十位教师。而在这种块状层级的模式下,教师管理者人数少(大概5人),他们之间沟通就能更及时和充分。沟通之后,观点和做法很容易向下传达。

4.思考

教师作为主题研究课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教师组织结构系统之外,如果我们能引进一些补充力量,我们的组织结构系统是不是会更加强壮呢?

经过几年的主题研究课课程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学生群体中具有管理风格的个体,他们善于做计划、善于设计,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是否能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参与课题组计划的制定,乃至课堂的方案设计?这一股力量在教师的组织结构系统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几年的主题研究课,家长的好评及参与,让我们更坚定地走下去。尤其是四年级“桥”的主题研究课中,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研究、一起活动,家长反馈说,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活动搭起了亲子之间感情的桥梁。所以,我们的课程能否邀请一些致力于主题研究课的家长们共同参与?他们的参与又该在我们的组织系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题组阶段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原科技大学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组介绍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课题组成员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