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 成就学生的七彩梦

2014-07-25 12:01郑瑞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毕业

郑瑞芳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也是学生发展的本,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和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自2011年开始,我校在整合课程、科学减负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整合课程成为科学减负的有效途径

整合课程的目的是科学减负。我们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根基,以我校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将校本课程目标融入到国家课程目标里,既完成了国家课程目标,又体现了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同时还解决了课时的时间问题,一举三得。

我们首先学习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发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通过问卷、座谈、研讨等方式,从多角度整合课程。

从教材内容角度:通过减掉无效的、增加需要的、改换不妥的、合并相关的,从内容上进行整合,达到课程内容的实效性。

从课时角度:2009年我校就开始实施40分钟大课时和30分钟小课时,在总课时时间不超过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依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调整课间时长,用连排的方式进行科学、美术课的课程整合。

从教学形式角度:2011年我校通过多学科融合的学科间主题内容研究进行课程整合,不同学科在同一主题下学习,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创造了四十分钟内感受多学科同一主题相关多元知识的“多学科融合的发表课”,演变为现在的“学科间整合主题研究课”,探索出一条多角度探究学习的教学途径。

科学减负促进学生乐学多元的发展

“减负”这个热门话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科学减负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的负担所在及原因,实施符合学生发展的措施。

我校主张“有兴趣的学习就不是负担”“学生喜欢做的事就不是负担”。只有学生有兴趣才能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关注学生成长需求的减负才是科学的、有效的。科学减负的目的是多元发展。

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我校有句名言:“上课发言说错了都要理直气壮。”规矩过多,包括举手姿势等限制,都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活跃感和思维发展的连贯性,所以我们的课堂需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老师要把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感谢孩子,“让课堂成为学生不害怕的地方”。

课程是减负的源头。因此,在整合课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课程要回归及尊重儿童的权利,给儿童充分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儿童成为独立的、自主多元发展的个体。

2012年,我校成为市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校后,有了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我们从毕业年级入手,研发出探索小中衔接的《毕业课程》。2013年,我们对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跟踪调查,以了解毕业生对毕业课程的感受和毕业课程实施的效果状况。在四个模块中,学生觉得帮助最大的是《中学体验课程》,“走进十一学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为他们进入中学后的学习做了一些心理的准备。其次,《关注社会问题课程》和《毕业旅行课程》对他们帮助也很大。毕业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适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策划总结能力,以及交往、合作、沟通能力,让他们自信、阳光,敢想敢说,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面对困难不退缩,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毕业课程真正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探索了小幼衔接的“一年级小豆包课程整合”。为保证充足的睡眠,学生8:30到校。上午全部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下午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活动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深受孩子的喜爱。在家长637份无记名反馈问卷中,“您的孩子是否喜欢上学”选项,13份回答一般,其他全部为“特别喜欢”和“喜欢”。2012年7月,学校整合课程的实践成果,在北京市遨游计划实施研讨会上做展示交流,2013年11月,在北京市“整合课程、科学减负”研讨会上做展示。

整合课程、科学减负成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教师们站在课程的高度反思教学,思考学科本质,最终又回归课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下,多元潜质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毕业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