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80-02
数学在众多自然科学里面,俨然是非常严肃的一门,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有兴趣在数学学习方面进行钻研,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兴趣较弱,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以致影响学习效率,使得学习效率低下,成绩难以提高。因此,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我作为一名基层高中数学教师,经历了几轮课改,收获颇多;特别是在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方面有几点体会,现提出来与同行们交流。
一、比喻联系生活,让数学课堂中不只是数学
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数学知识当中,有不少抽象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也是难以产生兴趣的内容。但若巧用比喻,联系生活,则可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史高度浓缩,展现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某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讲述数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培养数学兴趣。例如,在无理数教学时,介绍希帕萨斯因揭破了毕氏学派神秘面纱而被丢进大海的故事;在方程教学中介绍塔尔塔利亚等人的解方程竞赛与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讲函数时,向学生介绍数学大师欧拉的非凡数学创造力和顽强的毅力,以及过度工作双目失明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罕见的心算能力,在最后的17年里口述了近400篇论文和好几本专著,使人肃然起敬等等。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观提高到更高的认识上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更深入的喜爱。
再比如,在讲解集合的子集,交集内容时,我是随手拿起两位同学的文具袋,对着同学们说,这两个文具袋子中装着文具,但是我敢肯定,一定有相同的东西,于是我假装在寻找,同学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过来,其实,我知道,学生中文具袋里面的东西都是大同小异的,我找到了相同的东西后,就对大家说,我们把这两个文具袋看做两个集合,我手里拿着的,就是这两个文具袋的“交集”,那么什么是并集呢?我们把这两个文具袋里面的东西倒在一起,于是我真的倒在了一起,就问,这是不是并集呢?这时候同学们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再引导说,你看,这里有一些相同的文具,太多了用不了,我们就先用一个吧,暗示学生,并集里面,相同的元素只能出现一次。这样,我把重复的文具去除,就可以告诉大家,剩余的文具,就是集合的“并集”了。
所以,在不跑题的前提下,数学课堂中穿插一些非数学的故事,或者使用实物比喻教学,就会对学生的兴趣提高帮助很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巧布陷阱,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加着重对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掌握。教学的关键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主动的参与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
比如,玩是中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玩也会有出息。例如:通过做一个摸棋子游戏来引出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这里有三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着二十个围棋子,它们除了颜色有黑、白之分外毫无区别。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要求每位同学摸棋子一次,然后把棋子放回,下一个同学再摸,哪一个小组摸出的黑棋子次数最多,哪一组获胜。注意:第一,摸棋子之前把盒子里的棋子摇均匀;第二,摸棋子时不能看盒子里棋子的颜色;第三,摸棋子之后记住摸出棋子的颜色,并把棋子放回盒子。同学们摸棋子之前可以猜一下,你一定能摸到黑棋子吗?(实际上第一个盒子里全部是黑棋子,第二个盒子里全部是白棋子,第三个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随机现象,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同时也使课堂“动”了起来,使生动的教材变成了生动的课堂教学,从而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数学活动当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提高了兴趣。
再比如,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良性竞争。在实习教学工作中,比较注意抓住学生争强好胜这一心理特点,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课堂上有意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容易上当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地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例如:若实数a,b满足4≤a+b≤6…(1)2≤a-b≤4…(2),求a+b的取值范围。
解:将两式相加求得3≤a≤5…(3);将(2)式加负号变为-4≤b-a≤-2,再与(1)式相加得0≤b≤2…(4),将(3)(4)相加,得到3≤a+b≤7。
以上解法正确吗?为什么?本环节通过巧布“陷阱”,及采用看似没问题的问题即学生不等式学习中的典型“病案”。对症下药,让学生质疑解惑积极探索,激发争强好胜之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引导代替否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认识误区或者认识不够充分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使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更深,对该问题的理解更透彻,并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逐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有次,我的学生在做作业时遇到一道判断题,题目是:如果5x<0,那么x∈{x|x≤0}。
当时,有大量学生将这道判断题判为“错误”,他们认为:如果5x<0,那么x肯定是负数,只会小于0,不会等于0,因此不能用≤号。
通过对这道题目的批改,我发现大量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误区,如不带学生走出这一误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将会遇到很大的认知障碍。于是,我认为有必要专门为学生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写下这道题目后问学生这道判断题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大多数学生仍然回答应该是“错误”。此时,我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问学生:“1<2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学生都能很轻松地回答“正确”。然后我进一步将问题深入,又问学生:“那么1≤2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此时,部分学生陷入沉默,开始思考,另有部分学生经过片刻思考后回答“也正确”。然后,我就将刚才的两个问题与那道判断题联系在一起,向学生讲解:“刚才一些同学的回答没错,1≤2这个命题也是正确的。因为1也在所有小于或等于2的实数的范围内。那么,既然1≤2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刚才那道题目中,x≤0这个命题是否也正确呢?”一些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了正确答案:“应该也是正确的。”此时,我进一步讲解:“回答得没错。在刚才这道题目中,虽然x是负数,但x也在所有小于或等于0的实数的范围内。所以这道判断题应该判正确。”如此,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理解了这道题目,为以后解答含有类似内容的题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避免了再犯类似的错误,也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内容为本人对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的研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工作,除了需要稳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复杂而深刻的技巧。要提高这些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思考、总结经验,不断寻求提高教学学生兴趣的方法,才能与时俱进,更有效地完成社会赋予教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