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样教”更加重要。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挖掘,使学生体悟到文字背后的内涵及情感。本文着重从“文本语言挖掘”这一方面对郑老师的课进行了研习,具体阐述了文本语言的重要性以及郑老师对文本语言挖掘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郑桂华《安塞腰鼓》文本语言语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98-02 《安塞腰鼓》是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名课之一,也是大家研习课堂教学的范本。王荣生教授说过:“郑桂华老师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到课堂的美好。”[1]这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是在享受课堂,通过观看《安塞腰鼓》课堂教学的视频会发现,郑桂华老师语吐真诚,循循善诱,课堂上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她的课没有哗众取宠,更多的是一种简单平和。郑老师紧扣文本语言的讲解,展现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使大多数同学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并且是语文的收获。
郑桂华老师非常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认为“教什么”比“怎样教”更加重要。巴班斯基曾说过“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在执教《安塞腰鼓》时,郑老师很明确的指出“文章写安塞腰鼓的特点,调用了一系列语言表达方式, 如短句、排比、比喻、反义词、叠词的运用等,这些手段极具民族语言的特色。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 以文章的词句理解文意, 以文意认识安塞腰鼓的特点,以安塞腰鼓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阳刚的一面” [2]因此郑老师这节课所教的内容就是课文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感情的关系。
郑老师之所以关注到了文本语言,这源于语言自身的重要性,卡西尔鲜明地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在他看来,人、符号、文化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这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关注到了语言的重要性。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情感情趣的熏陶及语感的培育,必然离不开咀嚼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味浸润在语言和形象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要抓住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言语实践这个重要途径,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发挥出语文教育的文学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
在这堂课上,郑老师紧扣文本,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精彩不断。她这种对文本语言的细读贴近文本细读手法。海德格尔说过:“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细读指向言语性,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言语的此在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为什么是这些句子,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通过这种与语言相关的主问题的设计,郑老师将学生引向了文本的更深处。比如在赏析第18节 “有力的搏击着”“疾速的搏击着”“大起大落的搏击着”时,郑老师引导学生对这几句的语言进行品味,透过“有力”“疾速”和“大起大落”,学生们读出了“力度”“速度”和“幅度”,更形象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奔放气势。
潘庆玉教授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挖掘出文本语言中的惊异力量,教学内容将不再仅仅是由语言的逻辑意义所构成的东西,而是学生的想象力‘栖居在文本中所看到的生动画面、所体验到的‘可能世界。”[3]语言是有灵魂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对语言的体味,去发现语言背后的内涵,这往往能够带给我们心灵的颤动。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源自学生对语言的独特理解与感受。比如:
师: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野气,“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是一种原始人的……
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板书:原始的、朴素的、来自大自然的。)
最初听到这里,觉得有些好笑。“野气”和原始人联系到了一起,但仔细品味,却不觉精妙至极,这位同学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化抽象为具体,让人顿时感觉到了“野气”背后的东西:黄土漫漫,茂腾腾的庄稼地,元气淋漓的后生狂野地敲打着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与天地融为一体。想到这样狂放的画面不禁令人赞叹道:好一个人充满野气的安塞腰鼓!透过这一个词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语言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惊叹安塞腰鼓的奔放狂野。郑老师在这节课中没有过多的说教,对于思想感想也是点到为止。但是同学们却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认识了安塞腰鼓,体会到了安塞腰鼓背后的情感。这才是一堂真正充满语文价值的好课,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好课!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以语言见长,“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字,炼字的巧妙运用使得诗句流传千古。而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一个“同”字则令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伤人和伤己。由此看来,语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抓住语言这个把手,使学生在优美语言的浸润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语文的价值也正是在字里行间的品味中,彰显了其最终的价值!郑老师对文本语言的反复咀嚼,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使她的课如淡淡的花香般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7-191.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27-28.
[3]潘庆玉.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