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建峰
【摘要】我们生活的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文盲标准,将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称为“功能型文盲”。 职专学生承担着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技能人才的场所,要培养一批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是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职专学生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笔者充分地认识到了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职专生而言,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在十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笔者以敏锐的视角发现了在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职专生问题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38-02
我们生活的21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文盲标准,将文盲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常用图表)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接受过基本的识字教育,但在现代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是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职专学生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职专学生承担着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技能人才的场所,要培养一批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我充分地认识到了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职专生而言,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职专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机房建设很到位,信息技术的教师素质也较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熟练,大多数学生家里有计算机,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所以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较快,甚至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一部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弊端是:正是由于他们接触计算机比较早,所以一些学生的指法不是很标准,大多数是“一指禅”和“二指禅”,想让他们改回来,难度不小。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学生对计算机接触的较少,甚至有的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学生对计算机还存在陌生感和神秘感,入门很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侧重先加强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好处是:一切从零开始,指法标准,没有惯性。有利于提高指法录入速度。
总的来说,由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中复杂一点的知识理解不深。即使在中学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很少去讲。比如多媒体知识,网络知识等,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计算机的起点水平不高。再加上每个乡镇的学生起点的参差不齐,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就只能倾向于对早就应该学过的知识的重复和巩固,预期目标和要求大大降低。
二、教材内容不合理
教材内容有的部分不是很准确。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年代问题。现在世界上已有定论: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这就使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时间提前了。而我们国内的教材还在使用原有的“1946年”的说法。
教材内容不“专业化”。职业教育要求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而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一本面向所用专业的通用教材。这就促使教师不但要懂计算机知识,还要懂专业知识,而且随着所教专业的不同,要不断的学习各个专业的知识。无形中加大了计算机教师的备课量。如果每个专业有一本面向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可能会更好。可以考虑由学校各个专业教研室自身出一本适合本专业的内部教材。
三、辅助教学内容不充分
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上网学习的环境和时间。有的学校虽然有互联网,但是为了怕学生打游戏,并没有专门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网上自习室,或者即使有也没有开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也不够。这就使网上的辅助教学方式名存实亡。其实通过有效的管理,还是可以减少负面的影响,充分提高学生上网的学习效果的。
为教材内容提供服务的网站建设还需加强。无论是教材提供的网站还是本校的校园网。网站的结构应更合理,内容应该更加充分,方式应更灵活。还要加强网站与学生交互与交流机制,提供更好的课后学习帮助。使上网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辅助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教师队伍建设不科学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情况,许多计算机老师都是身兼数职,一个人教多门课程。甚至有的教师还经常换科,一学期一变。课程负担也很重。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对新教课程的学习,没有更充足的精力去改进教学和教法。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用教师对本门课程技能的提升。结果是门门通,门门松,即使不松,水平也一般。这就需要领导者们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更科学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五、教学方法的不恰当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种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要固守一种方法一百年不变。比如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授课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测试、计算机理解能力测试等,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水平。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不能因有的学生借此上网玩就因噎废食,不让学生接触互联网。我们要有开放性的观念。使学生真正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计算机硬件的学习,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多到电子市场等地方做社会调查等。
六、考试方式不实用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的考试仍有一些学校采用笔试考试。这就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能体现计算机课是一门工具课的特点。当然,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的考试方式已经改为一半笔试一半上机考试,甚至有的地区完全采用上机考试。
上机考试也有一些弊端。这体现在:有的考试软件题库量很小,考试的内容并不完全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的考试点。这样就使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翻来覆去就那几道题,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水平,有的学生只要练会那几道题,就算过关。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对考试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的地区的考试软件很多年都没有更新,题库内容陈旧,知识落后,没能体现与时俱进。时刻跟上教材的内容和考纲的要求。甚至教材考的操作系统都已经变了,考试软件考的居然还是老的操作系统。
以上就是笔者在职专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现的一点问题,有的问题也表达了本人的一点想法。望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国兴 周南岳
[2]高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Gahwcdb
Kh_DQqv6Dm4hLJLfYcaJd9IZeqiV-■_■QWk
RMBBNS8dTvTIMGH7ZaKYRN4agzIVy-1vE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