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琨
【指导思想】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学习历来都讲究“积累”二字,“一蹴而就”显然在这门学科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必须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更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学习语文,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语文成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这一点写了进来:语文学习的外延要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语文学习要不拘泥于课本。
这确实让我们很鼓舞,然而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又十分清楚,我们不能脱离课本去实验,最起码我们没有那样的胆量和气魄。那么既要扎实教好教材,用好教材,又要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怎样才能两者兼顾呢?尤其在素质教育回归、课时大幅减少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更显得至关重要。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在探讨,而我们学校语文组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进行了多轮的试验,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文课前文化——课前热身。
【“酒桶理论”】
记得特级教师陈忠梁先生用了一个别具风格的比喻来形容语文学习:语文就像“威士忌”,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说得太好了,太到位了,太形象了。我们要把这“威士忌”酿好,就必须找好酒桶,用好酒桶,而我们的“酒桶”就是“语文课前活动”,通过它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把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化为实实在在可以操作的方式方法。
【具体操作】
我们最初的活动是很粗放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前活动热闹有余,收获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过程过于随意。在第一轮那三年的教学中,没有持续的系统的安排,总是随学期的推进,课程安排的变化或开展或不开展,这种“短期行为”或“间断行为”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二是形式单一。每节课前一位同学发言,最多加几句老师点评。三是“说”“学”分离。语文课前活动没有很好地与作文、阅读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四是走过场。因为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草草准备。
经过几个轮次的反思,几个轮次的梳理,结合每一个学段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前活动”逐渐形成了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序列化活动,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清澈的活水。具体我们是这样去操作的:
一、品读经典,涵养性情
高一入学,我们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把相对简单的《史记》作为课前活动的内容,学生先准备,利用家里和老师的电脑广泛搜集材料,充分准备,可以讲读,可以研究某一人物,也可以演讲,形式力求多样。同时认真点评,有学生选出周最佳活动,然后进行月决赛,年终进行终极大评选,选出优秀作品集结成册。
二、课前演讲,培养能力
语文老师先做好示范,班干部带头,分层推开,逐步形成习惯。学生要提前一周准备,或收集材料或自行撰写并做好充分准备。演讲后,教师酌情点评或课后个别交谈、真诚指导,表扬其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表现得热情很高。在轮到自己演讲前好几天,就开始冥思苦想,选材谋篇,力争成功,可谓煞费苦心。有的主动找老师修改,有的请同学或父母当第一听众练习。这样不但有利于多向交流、发展学习,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还培养了学生说话和交际的能力。
三、赏析精段,荡涤心灵
“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
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利用的是我们自己的阅读材料,从初一的《繁星春水》《城南旧事》《名人传》,到初三的《七里香》《麦田守望者》《复活》《雪国》,我们尽量把最优秀的文章和最前沿的、最热点的时事选入材料,让学生把在平时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背诵下来,朗读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适当进行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赏析诗词,发展个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前布置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见过的古诗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例如,诗词催人奋进、富含哲理、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常被人引用等。也可以从诗歌意境、感情表达等方面鉴赏诗歌。活动完成后,及时进行评讲,先让几名学生评,再由老师评。对学生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在评价时老师应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而不要挑毛病。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增加参与的兴趣,而且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前热身”活动,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編辑 鲁翠红